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命题动向考法体验教学案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命题动向考法体验教学案

考法体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虫嫂虫嫂是老拐的女人。

很难说她的个子了,也就一米三四的样子或是更低。

所以,虫嫂自嫁到无梁的那一天,就是作为笑料存在的。

拿现在的说法,她几乎就是全村人的“开心果”。

新婚第二天一早,当太阳挂在树梢上的时候,远远望去,人们看见村口滚动着一个巨大的“刺猬”。

那“刺猬”背对着朝阳,看上去毛炸炸的,还一歪一歪地滚动着。

一直到近了的时候,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这是老拐家的新媳妇,背着一个大草捆。

很能干哪。

老拐的新媳妇已把身上的新嫁衣脱下来了。

她本来个小,身上穿着老拐的旧衣裳,背着这捆草,就像是一个滚动着的刺猬。

尔后,当她去牲口院交草的时候,大队会计五斗给她看的磅,称出来竟有七十二斤!五斗“呀”了一声,会有这么多?低头一看,这才发现,就这新媳妇,虫嫂,咬着牙,一只脚悄悄地踩着磅秤呢。

于是,会计说,哎,脚,你那脚,挪挪。

她擦了把汗,笑着,不好意思地把脚挪开了。

再称,五十二斤半。

那时候一个壮劳力干一天才挣十分。

队里规定割六斤草算一分。

扣了水汽,她一个人早上就挣了八分半。

她就是个“虫儿”。

在无梁,“虫儿”就是小的意思,也是低贱的意思。

通常是对一些看不起的人的蔑称。

刚嫁过来不久,虫嫂就落下了很不好的名声。

从此,人们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虫窝蛋。

简称:虫嫂。

在无梁,虫嫂就像是一个童话。

每每她挑着一副水桶走出来,人们不由地就笑。

她人小一号,水桶也是小一号的,从娘家带来的。

她挑水就像是走划船步,踮着脚尖,磕磕碰碰,试试摸摸的。

在井上打水时,她不让人搭手,说:会。

我会。

就是辘轳把儿太长了。

人们又笑。

在村里,虫嫂割草、割麦都是一把好手,工分也是不少挣的。

可她不会编席。

她是无梁村唯一不会编席的女人。

她身量小,指头太短,编不了大席,也试着编了几次,每次都欠尺寸,不合格。

收席点的老魏说:她的尺子小一号。

那时候,粮食是队里分的,而油盐钱全靠编席来挣(编一张大席可挣一毛五分钱)。

虫嫂不会编席,就从娘家逮了一窝小鸡,靠着“鸡屁股银行”,总算能换个油盐钱。

老拐腿瘸着,干不了重活。

再加上两人结婚时,老拐塌了一屁股的债,那日子就更加艰难些。

日子虽然难过,可也过了。

她会爬树,身量小,却灵活,猴子一样。

春天里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捋些槐花、榆钱,掺和着吃。

她还会做“鲤鱼穿沙”,就是玉米掺加榆叶儿煮着吃,我吃过一次,也挺香。

这年夏天,队里菜地先是少了一垄茄子,尔后又少了一垄辣椒。

于是人人都怀疑是虫嫂偷了,却没有证据。

治保主任曾建议说:搜,挨家挨户搜。

却被老姑父否决了。

老姑父说:几个茄子,算了。

虫嫂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头上勒一方巾,三天就下地了。

人们说,虫嫂,可不敢哪,迎了风,就出大事了。

她说,没事。

我皮实。

奇怪的是,就虫嫂这样的小小身量,却一拉溜生了三个孩:两男一女。

也许是因为她个子低的缘故,她对“大”有无限的向往。

她的三个孩子统称为:国。

大国,二国,三国(老三是女孩,也叫花,国花)。

她生了一群“国”。

她说是“国家”的“国”。

全是嗷嗷待哺的货色。

由于头生儿回了奶,她的三个孩子都是靠她嘴对嘴喂活的,她先把蒸好的红薯嚼一嚼,尔后用嘴,或是手指头抿在孩子的嘴里。

当三个孩子牙牙学语、满地滚的时候,她已经是村里有名的小偷了。

此后人们也就习惯了。

一天劳动下来,很累,在村口上拿虫嫂逗逗趣儿,人们很快活。

于是虫嫂就成了人们日子里的“盐”。

日子很苦,人们还是笑嘻嘻的,有盐。

一天夜里,老姑父突然对我说:丢,你见过鬼么?我说:没见过。

老姑父说:要不,今晚我领你长长见识去。

夜半时分,老姑父领着我潜入玉米田旁边的老坟地里。

天很黑,四周寂无人声,萤火虫一闪一闪亮着,我吓得头皮发麻,头发梢儿都有点抖了,忙把眼闭上……只听老姑父说:就快出来了。

我大着胆睁眼一看,就见一团黑影,像旋风一样从玉米地里冒出来,时隐时现,一忽儿一忽儿地飘……怪吓人的。

玉米叶沙沙响着,一股黑气像是拨云穿雾一般从玉米田里游出来。

在黑森森的玉米田里,在弥漫着夜气的星空下,先是有波浪一样的夜气把玉米棵分开去,接着是风的响声,随风流出来的是一个圆滚滚的东西,就像是滚动着的老鳖盖子……看得我眼皮都要奓了。

就在这一刻,我明白了,那不是鬼。

是人。

是虫嫂。

(选自李佩甫《生命册》,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她挑水就像是走划船步,踮着脚尖,磕磕碰碰,试试摸摸的”,这句话通过生动的细节,写出了虫嫂因个头矮小,挑水行走的艰难。

B.因为个儿小,人们就称她虫嫂,但虫嫂的三个孩子都冠以“国”名,是因为她的生活中有着朴素的愿望,对“大”有着无限的向往。

C.虫嫂变成小偷是有个发展过程的,当生育了三个孩子后,她就越发有名了。

从小说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沦为小偷,是生活所迫,也是有尊严的。

D.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描述了北方农村生活画面,勾勒了无梁村虫嫂异化的人生轨迹,在无奈和悲凉中凸显了生命的伟大。

解析B项,“因为个儿小,人们就称她虫嫂”不够准确。

取名虫嫂,还含有“低贱的意思”“蔑视”的意味。

答案 B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股黑气像是拨云穿雾一般从玉米田里游出来”,“先是有波浪一样的夜气把玉米棵分开去”,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景象的神秘虚幻。

B.“就像是滚动着的老鳖盖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虫嫂圆实的体型和快捷的动作。

C.“玉米叶沙沙响着”“风的响声”采用的是衬托手法,反衬出坟地夜半的寂静。

D.小说语言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虫嫂就像是一个童话”“鸡屁股银行”“老鳖盖子”等用语,都是不事雕琢而又不乏幽默的百姓用语。

解析D项,“都是不事雕琢而又不乏幽默的百姓用语”错,“童话”句非“百姓用语”。

答案 D3.老姑父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解答时需要从情节、人物、主旨几个方面分析。

老姑父这个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却被老姑父否决了。

老姑父说:几个茄子,算了”,使得虫嫂得以维持艰难的生活;“老姑父领我看鬼”,照应了“她已经是村里有名的小偷了”;老姑父对虫嫂的同情宽容,表现了乡村淳朴善良的一面。

答案①乡村淳朴善良一面的代表。

老姑父对虫嫂充满宽容和同情。

②推动情节发展。

若没有老姑父的庇护,虫嫂无法度过艰难岁月。

③与一般人对待虫嫂的态度形成对比。

4.同样作为普通农村妇女形象,虫嫂和祥林嫂有些相似之处,又远比祥林嫂幸运,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相似点和不同点。

(6分)解析本题考查虫嫂和祥林嫂的形象比较,首先分析概括虫嫂的形象特点,如:新婚第二天“背着一个大草捆”,“在村里,虫嫂割草、割麦都是一把好手,工分也是不少挣的”表现虫嫂的勤劳、能干;“虫嫂自嫁到无梁的那一天,就是作为笑料存在的”“刚嫁过来不久,虫嫂就落下了很不好的名声”“每每她挑着一副水桶走出来,人们不由地就笑”表现虫嫂地位卑微,受人嘲笑;“虫嫂,咬着牙,一只脚悄悄地踩着磅秤呢”表现她的狡黠。

根据所学课文《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特点,比较异同即可。

答案相似点:①勤劳;②卑微;③坚忍;④受到嘲笑;⑤充满母爱。

不同点:①没有祥林嫂那么凄苦。

②不在意周围人的嘲笑。

③心怀憧憬,自强不息。

④主动改变命运,无奈铤而走险。

⑤有一点狡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16分)大先生赵威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

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

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

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

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

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

”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

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

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

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

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

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

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

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

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

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

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

“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

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

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

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

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

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

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

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

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

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

然后。

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

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

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

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

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

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

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