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南阳的姓氏白姓望出南阳。
来源有四:1、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作出了贡献。
他的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2、出自姬姓。
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太王五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出生于宛。
后到秦国为左相。
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视生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名丙,字白乙)。
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字为氏,这就是秦国的白氏。
3、唐白居易自序家状,曰出于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
4、他族改姓。
据《台北县氏族略》:唐时,有白元光本为突厥人,后封为南阳郡王,其后裔为白氏。
岑出自姬姓。
周文王异母弟姬耀之子渠,武王封于梁国北岑亭,子孙因以为氏,即岑氏。
岑氏世居南阳棘阳(棘阳,汉县,在今新野县境),自东汉至隋唐,岑氏名人辈出,为南阳望族。
特别是唐代,曾三世为相,声震朝野,显赫一时。
岑氏望出南阳,南北朝时其族人因避乱寓居江陵(在今湖北省),故其后多有生于江陵者。
崔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
崔姓的祖先可追至商末周初的南阳人姜尚,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姜子牙。
周朝建立后,由于姜尚功勋卓著,被分封至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
齐国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都城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姜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他却将王位让给了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就以邑为氏,崔姓于此诞生。
因姜尚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市西),所以也叫吕尚。
追根溯源可知,崔姓出自姜姓,得于今山东省章丘县,源于今河南省南阳市。
邓源于子姓,出自曼姓。
商武丁封其季父于邓,为邓侯,赐姓曼,建立邓国(今河南南阳邓州市、新野县一带)。
《元和姓纂》:“邓,曼姓,殷时侯国也。
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故邓姓尊曼季为鼻祖。
由于楚、邓系甥舅之邦,楚灭邓后邓氏子孙依然安居故土,成为楚人,有的还在楚国做官,如被称为“楚之良”的邓廖即是。
董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一个叫叔安的被封于,所以叫叔安,又叫蓼叔安,蓼位于今天河南省唐河县南部的湖阳镇一带(见廖姓)。
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熟知龙的习性,被帝舜任命为豢龙氏,专司养龙,由于董父尽职尽责,帝舜将董父封于川,川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临颖县境内。
《太平寰宇记·许州》中记载:“旧许州临颖县有豢龙城,相传即董父封邑。
”董父的后裔以董为姓,这是董姓的主根,得于临颖,源于唐河。
杜姓源头主要有三支,其中两支出自河南。
第一支出自酒神杜康,第二支出自祁姓,第三支出自少数民族。
南阳是杜姓三大郡望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杜姓人在鲁、晋等国为官。
秦代时,鲁国杜泄的曾孙杜赫为大将军,受采邑于南阳衍邑(今河南南阳西南),时人称为杜衍。
其孙杜札曾任南阳太守。
这支杜氏在南阳发展很快,使南阳成为杜姓的郡望之一。
樊姓的起源主要有二:一是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王的后人仲山甫,也有书上称他为仲山父。
仲山甫是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大臣,深受周王的器重。
当时宣王的大臣尹吉甫曾作诗《民》来赞颂仲山甫的功绩,这首诗收录在《诗经》中。
周宣王赐他封地于樊,所以他又被称为樊仲、樊穆仲。
樊,也叫阳樊,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南,是樊姓的祖根所在。
仲山甫的后裔遂以封地作为自己姓氏。
周朝后期由于樊国为晋所灭,仲山甫的后裔子孙流落各地。
自战国至西汉,樊姓有一支迁居到南阳唐河县湖阳一带,迅速繁衍成为南阳地区大姓。
西汉末年,湖阳樊姓到樊重这一代成为当地有名的豪族。
樊重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外祖父。
东汉建立后,刘秀先后封樊宏、樊丹、樊寻、樊忠、樊茂五人为侯,并追封樊重为寿张敬侯。
樊宏的长子樊精通儒学,授徒三千,时人称为樊侯学。
到汉明帝永平年间,湖阳樊姓与外戚郭、阴、马姓掌握了东汉朝政大权,并称为“四大姓”。
西晋永嘉年间湖阳樊姓宗族为避战乱南迁于淮南一带。
湖阳樊姓樊宏的后人樊僧远,则举家迁于今江西庐江定居,为庐江樊姓的始迁祖。
到隋唐的时候,湖阳樊姓樊宏的后人樊咏迁居到河中府河东县(今山西永济)。
另有湖阳樊姓后人樊思贤迁居于湖北江陵,为江陵樊姓始迁祖。
宋元时期,樊姓子孙为避战乱,很多人由北方迁到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居住。
到明清两代樊姓子孙或躲战乱,或旅居异乡,或做官外任而散播到南北各地,成为我国分布比较广泛的姓氏。
范姓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
公元前593年帝尧裔孙刘累的后裔随会率晋军打败了经常骚扰晋国的赤狄,升任太傅,食邑移封于范(今河南范阳县境),又称范会。
范会去世后谥号“武子”,史称范武子。
他的子孙从此便在范地定居下来,以居邑为姓氏,形成范姓。
范武子家族是晋国主要贵族之一,权势显赫。
范武子的儿子范燮(史称范文子)、范文子之子范(史称范宣子),均在晋国执政。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后,范姓的一支南迁到南阳顺阳(今淅川县境),很快成为天下范姓最显赫的一支。
顺阳范氏兴起于秦汉,显贵于魏晋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期间簪缨不绝,累世相继,成为中原范氏的代表。
春秋时的南阳人范蠡出仕越国,辅佐勾践励精图治,重振国家,攻灭吴国,率先闻名天下。
姜南阳为姜姓祖根地之一。
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
因炎帝生于姜水(即今陕西之歧水)故姓姜。
其后炎帝子孙以各种原因多改为他姓,至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建立吕国,被赐以祖姓姜,接续炎帝香火。
西周时的姜尚(姜子牙,今南阳人)因辅佐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于齐,建立齐国,传二十九世至齐康公为田氏政权取代,姜尚后代散居各地或姓吕,或姓姜。
郦姓出自夏朝,源头在内乡。
黄帝后裔受封于郦,并立国为郦。
其国故城在今内乡县赵店乡郦城村。
《姓谱》:“夏禹封黄帝子孙于郦,后以为氏。
”廖姓的来源出自古国名。
古蓼国有二,一在今河南固始县东,一在今河南唐河县南。
史称之为东蓼、西蓼。
古时廖、寥、蓼等字音同字通,因此蓼国即廖国。
西蓼是古帝颛顼的后裔叔安所建,为己姓国。
据文献记载,早在夏代,帝颛顼的裔孙叔安被封于(又作蓼、廖)在今河南唐河县南三十五公里的湖阳镇一带,地域包括唐河南部及湖北枣阳北部。
至今湖阳镇尚有蓼山、蓼王庙等遗迹。
镇北有一条小河仍名蓼阳河。
这些地名都与古蓼国有关。
蓼国被楚灭掉,遗族以国名为姓。
三国蜀汉将领廖化即其后裔。
吕姓是以古吕国的国名为姓的姓氏。
古吕国为炎帝后裔所建。
炎帝的后裔伯夷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建吕国。
夏、商时期,这支吕人一直在今山西的吕梁山一带活动。
商朝末年,吕侯加入了西周反商联盟,因而受到周文王的器重。
周宣王时,为安定“南土”,将吕国迁封到今河南南阳市境(今南阳市西15公里董吕村)。
公元前688年,吕国之地被楚国侵占,楚文王将吕国遗族东迁到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复建一小国,作为楚国的附庸,这个吕国被称作“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国。
东吕后来被宋国灭掉,族人移居到江苏铜山东北,该地汉代名吕县。
蔡平侯复建蔡国时,把蔡国从上蔡迁到东吕故地,其地遂名新蔡。
西、东二吕相继灭亡之后,遗族均以原国名为氏,形成吕姓,这就是后世吕姓的主要来源。
彭姓为当今中国大姓,其源头主要有两支。
第一支出自大彭氏国。
颛顼的后裔彭铿在尧帝地得到任用,到商代时被封于大彭(今江苏徐州),后世称其为彭祖或老彭。
大彭氏国在商朝武丁时期被灭,子民以国为氏,迁至申(今河南南阳),后代散居各地。
申姓主要来源于古申国,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申人于西周初年受封为诸侯,早期的居地在今宁夏中卫县至陕西米脂县一带,史称西申。
周宣王时,申伯为王舅父,入朝为相,权势显赫。
当时,宣王为加强对南土的控制,改封申伯于南阳盆地(今河南南阳),命他统理南方,史称南申。
春秋时,楚灭申。
申国灭亡后,族人以国名为氏,就是申姓。
唐姓的主要源头有二,分别出自祁姓和姬姓。
姬姓唐氏有两支。
一支为唐叔虞的后裔。
周成王灭祁姓唐国后,将唐国故地分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称唐叔虞,其后有唐氏。
另外,春秋时期,在今河南唐河县东北部一带有一个唐国,为周代“汉阳诸姬”(即在江汉流域的周同姓小国)之一,周朝初年即已立国,但该国初封者失载。
公元前505年,唐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形成姬姓唐氏的一大支脉。
祁姓唐氏为帝尧的后裔,也分为两支。
分别得姓于河北唐县和山西翼城。
宛姓出自南阳。
商朝武丁子文封侯于苑地(宛、苑、菀,音同义近,作宛地名通用),其后裔以宛(苑)为氏。
南阳王姓蒙古族明朝开国初年,徐达、常遇春的部队逼近元大都,元顺帝仓惶逃向大漠,留下其弟准王监国。
准王看到大势已去,唤来王子佛家奴、报恩奴、接待奴及侄子和尚王成,命他们逃经甘州去找司驼王。
一行人曲折流浪,至潼关因守兵把守严密不能西行,于是逃经南阳。
老大落户唐河大河屯,老二落户新野王集,老三落户镇平晁陂,和尚王成的后裔落户淅川九重。
现王姓蒙古族的后裔在南阳近六万人。
及述职述廉述总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
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传给姬昌,“三让王位”,最后远迁至无锡梅里,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自号“勾吴”,创始了吴姓,吴太伯被奉为吴姓开姓始祖,也称得姓始祖,其弟弟仲雍为传姓始祖。
吴国传位25位君王,历时七百多年后,在吴王夫差的手里灭亡了。
吴国灭亡以后,宗室四散逃亡,以吴为氏。
后历经战国数百年动荡,吴氏在秦汉时期随着吴芮、吴汉等家族的称王封侯,开始走上复兴之路。
吴芮在西汉王朝建立过程中,灭秦有功,被刘邦封为长沙王。
东汉时期南阳吴氏,名震天下,大司马大将军吴汉是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功封广平侯。
吴汉家室十余人封侯,荣尊东汉。
东汉后期,吴汉长子吴成后裔在豫南、鄂北等地形成了吴氏望族,史称“南阳吴氏”。
次子吴国后裔在鲁南、豫北等地形成吴氏望族,史称“濮阳吴氏”。
自吴汉至今近二千年,吴汉后裔已遍居大江南北,国内海外,其总人口近三千万。
近年海内外吴汉后裔纷纷探根朔源,回归吴汉祖地,寻根问祖。
谢出自炎、黄二帝之后。
《世本·姓氏篇》:“谢,任姓,黄帝之后”。
黄帝之子有14人得姓,其中任姓建有10个国家,谢为其一。
谢在夏商周皆为诸侯国,后为周宣王所灭,在谢旧土营建谢邑,以封申伯。
任姓谢国灭亡后,国人以国为氏,即谢氏。
申为炎帝之后四岳的封国,姜姓。
周宣王封四岳后裔申伯于谢(邑),称申伯国,春秋初为楚所灭,申伯居于谢邑的子孙,以邑为氏,别姜为谢,亦为谢氏。
任姓谢国和姜姓所封谢邑故址均在南阳。
据《历代历史年表》:“古谢国,治棘水之阳,属南阳郡”。
棘阳,春秋楚之黄棘,汉置县,在今南阳新野县境。
申之谢邑,《路史·国名记》引《荆州记》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也,有谢水”。
棘阳东北百里的谢城,当在今唐河县。
或谓谢城在宛县,然皆不出南阳境,故南阳为谢姓的祖籍地,四海谢氏,敬仰南阳,尊南阳为其始祖发祥地。
古谢国和申国灭亡后,谢姓除部分留居原地外,大部分外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