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道德践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共同目标。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围绕和牢牢把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施教。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体验),然后再去提升学生的直接经验,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前提。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面对新课程改革,应努力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反思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差的表现
1.流于形式。
两年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不容易。
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思想品德课太简单了,课堂上划一划,背一背,提一提,即可完成任务。
我是这么想的,我也这么做了。
一个学期下来,班级中三分之一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有了厌烦情绪,成绩可想而知。
2.目标异化。
3.理性缺失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差的原因分析
1.教学内容片面化。
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书本知识是教师上课的范围,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教师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
”这种脱离生活的教学,势必形成了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毫无关系的教学弊端。
2.教学方法程序化。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一整套程序,固定不变。
程序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完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我学习能力严重不足,往往是”高分低能”。
3、评价模式单一化
传统思想品德课评价方案的弊端评价手段过分单一,仅局限于以考知识为主的纸笔测试,对学生一段时期(通常一学期)的思想品德进行终结性评价。
如何提高中学思品教学的实效性?本人认为要提高中学思品教学的实际效果,就要切实遵循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构建起全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使中学思品教学努力实现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
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创新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的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
经
验告诉我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师应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学生,在教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
例如:讲述“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时,结合我区正在进行的新一届人大代表的选举,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各自所在的居委会、村委会去了解哪些人有选举权哪些人没有选举权,代表的选举方式,候选人的资格以及选举的程序等,最后根据调查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模拟选举。
2、教学形式贴近学生生活
要实现品德教学生活化,还必须在品德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游戏、访问、调查、小品表演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这样才能最终形成学生的道德观念。
如讲述“合作与竞争”这一课时,让学生玩“双人夹球游戏”,游戏中懂得了要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创新评价模式,力求评价方式价值化
作为德育课程的教材,要注重知识、能力目标,更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新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也促使我们要改变原有的课堂评价方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四个
方面:
1.评价角度的多维性
所谓评价角度的多维性,是指对学生的学生评价不应只看某一方面的表现(如考试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必须广泛深入地考察学生围绕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所发生的多个方面的
发展变化,提高,如思想品德状况、行为表现、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等,肯定学生每一方面的点滴成绩。
2.评价注重过程性
所谓评价注重过程性,指评价要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考察他们在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
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认真积极,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在教学内容的引导下,积极朝着做一个好公民的方向发展,都应给予积极肯定的激励性评价,而不应只看到考试成绩这一学习结果的单一方面评价。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的教育评价只是单一主体评价,是线性的外部评价。
新课标下课堂评价必须提倡多种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起来。
三、运用实践性活动,提升课堂教学价值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特点:“注重与
学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品德课不像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那样通过做练习、考试检验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果,而是看他通过学习本课程的有关内容之后,在实践中面对真实的境遇和冲突做出的自主选择和自觉行为来体现价值。
总之,思想品德课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状态下,获取最大化的整体效益。
使学生的“知”、“情”、“意”、“行”达到有机协调,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这样,思想品德课堂就会迸发出生命的星光,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