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脉络图

宏观经济学脉络图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加入时间:浏览:3课程编号: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 3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0 实验学时:0开课对象:经济学类、财经类、管理类各专业本科开课分院、系:经济分院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宏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经济类本科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类各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济学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内容,所以该课程在经济学人才培养过程具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运行及其后果作为研究对象,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课程研究涉及经济增长、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等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来说明决定国民收入、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危机的根源,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还对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政策主张等进行介绍。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以人们日常的经济行为和我国经济改革实践为背景,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经济数学》《微观经济学》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2、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当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国民收入各个总量的概念及其关系,特别要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要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民收入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前提。

国民收入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国民收入的各个总量中,最基本的总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

本章说明的是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各个国民收入总量及其关系、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一、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二、国内生产总值三、国民收入的五个总量。

四、名义GDP和实际GDP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一、用支出法核算GDP二、用收入法核算GDP三、用生产法核算GDP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一、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二、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投资乘数原理。

【教学内容】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包含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四个市场,只涉及产品市场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关于一个经济社会的总产出或者总收入如何被决定的理论。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说明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其内容包括消费理论、国民收入决定过程与结果、乘数原理等,这一理论的假定前提是利率水平与投资水平不变。

第一节均衡产出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一、消费函数二、储蓄函数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四、社会消费函数五、其它消费理论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决定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四节乘数论一、投资乘数二、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三、税收乘数四、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五、平衡预算乘数六、对外贸易乘数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投资的概念、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决定,掌握IS曲线和LM曲线的概念、推导及其移动,掌握货币需求动机和货币需求函数,了解利率的决定,掌握IS―LM模型的分析方法和凯恩斯的主要理论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投资的概念、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决定,IS曲线和LM曲线的推导及其移动,货币需求动机和货币需求函数,IS―LM分析方法和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简单国民收入理论仅仅分析了产品市场的均衡状况,没有考虑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市场经济还是货币经济,货币市场的状况特别是利率对投资、总需求等有着重要影响,并且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当产品市场的总产出增加后,对交易所需的货币量增加,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就会上升,从而降低投资水平,最终对整个产品市场产生影响。

本章正是要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决定了产品市场中的国民收入量和货币市场中的利率水平,也就是说,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的,并且货币不是中性的。

本章要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的IS―LM模型,并进一步阐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本章的内容特别是IS―LM 模型,是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工具。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一、资本边际效率二、投资边际效率三、投资函数第二节IS曲线一、IS曲线的概念与推导二、IS曲线的斜率三、IS曲线的移动第三节利率的决定一、货币的供求决定利率二、货币的需求动机三、货币需求函数四、均衡利率的决定五、流动偏好陷阱第四节LM曲线一、LM曲线的概念与推导二、LM曲线的斜率三、LM曲线的移动第五节IS-LM分析一、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与收入二、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的变动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掌握功能财政思想,理解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功能财政思想,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自动稳定器。

【教学内容】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行政命令手段予以执行的政策,称之为计划类型,例如,对公用事业产品的定价、对金融机构的管理等;另一种是市场调控类型,这一类型主要通过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

当然,严格按照以上两种类型区分西方的各种经济政策是不易的。

一般来说,各种具体的政策往往是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兼而有之,区别只是在于使用的程度不同而已。

本章所论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指较大程度上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一般被归之于市场调控类型。

本章概要说明西方国家战后宏观调控中旨在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所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第二节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的概念二、财政政策工具及其运用三、自动稳定器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四、功能财政与平衡预算财政五、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六、公债与赤字第三节货币政策一、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二、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三、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运用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经济政策会因IS曲线、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IS曲线、LM曲线的不同斜率对经济政策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以及什么因素决定了经济政策作用的发挥,掌握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IS曲线、LM曲线的不同斜率对经济政策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内容】IS―LM分析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应该看到,西方国家需求管理的两大基本经济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IS―LM模型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和效果。

因此,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本章着重说明如何运用IS―LM模型来分析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效果以及两种经济政策的配合、协调问题。

第一节财政政策效果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形分析二、挤出效应第二节货币政策效果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形分析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三、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第三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一、政策的选择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形状与基本含义,了解总供求曲线的得出过程,掌握总供求的均衡模型和总供求曲线移动产生的效应,掌握用总供求模型去分析经济波动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总供求曲线的推导,用总供求模型分析经济波动。

【教学内容】在本章以前的宏观经济问题讨论中,我们一直假定物价水平是不变的,同时还假定总供给是既定的,因此,国民收入的大小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

如果“有效需求”足够大,将实现充分就业;反之,会出现源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非自愿失业。

在本章中,我们将在物价水平可以变动的假定下考察以货币表现的名义总需求的变动怎样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起物价指数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

我们将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总需求曲线,从总生产函数推导出总供给曲线,然后再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作用。

在本章的分析中,我们通过对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共同均衡的分析说明国民收入、利息率和价格总水平的决定。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研究产量和价格水平决定的基本宏观经济模型,它是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的一种十分有用的理论工具。

第一节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二、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第二节总供给函数和总供给曲线一、总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二、劳动市场均衡三、总供给函数和总供给曲线第三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模型一、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二、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的变动第四节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一、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二、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第五节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一、短期均衡的决定二、长期均衡的决定第七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掌握汇率与汇率制度的基本知识和J曲线的含义,掌握国际收支均衡曲线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形分析其移动,掌握并能够运用IS—LM—BP模型分析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国际收支均衡曲线的含义,运用IS—LM—BP模型分析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教学内容】本章以前的宏观经济分析都以封闭经济为假设前提,但在现实中完全封闭的经济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国的经济都是不同程度的开放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