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县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2006年-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和卫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为分析我县不同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人群分布特点和死因变动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实现《云南省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的到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在2000年基础上下降25%的目标,制定麻栗坡县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
一、组织领导与各级职责妇幼保健院:负责全县孕产妇死亡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县级孕产妇死亡评审,。
各乡镇负责组织辖区内孕产妇死亡监测工作的实施,组织开展乡村两级孕产妇死亡监测和入遍及调查。
省妇幼保健院为全省孕产妇死亡监测的业务指导单位,负责监测工作的培训及技术咨询,资料的收集审核、质量控制、完成年度分析报告,具体实施省级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
各设区市妇幼保健院(所)负责组织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相关人员培训,收集、审核、汇总上报辖区内监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完成年度分析报告;实施市级孕产妇死亡评审;接受省级检查,负责县(市、区)级监测工作督导。
各县(市、区)妇幼保健院(所)负责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监测资料的收集、孕产妇死亡个案调查、评审、质量控制与上报;接受省、市级检查,负责乡级人员培训、督导。
各级医疗机构履行监测职责。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做好孕产妇死亡及危重孕产妇的上报;配合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完成孕产妇死亡个案调查及漏报调查工作。
二、监测范围和对象(一)监测范围:全省各县(市、区)均为省级孕产妇死亡监测点,其中鼓楼区、台江区、芗城区、连江县、连城县、平和县、霞浦县、浦城县、建瓯市、宁化县同时为国家级监测点。
(二)监测对象1.监测对象:全省各县(市、区)内孕产妇 (包括流动人口孕产妇) 。
2、监测对象的归属上报原则(城市以区,农村以县为监测单位)本省户籍孕产妇死亡和活产儿:(1)居住在户籍所在地,由户籍所在地上报常住人口;(2)嫁入(办理婚姻登记)异地,户籍未迁入,由嫁入地上报常住人口;(3)在非户籍所在地居住满一年,由居住地(不包括专程就医)上报常住人口;居住不满一年,仍由户籍所在地上报常住人口。
⑷城区与城区间,由孕产妇户籍所在地统计,上报。
⑸离开本省一年以上,不计入省级监测报表统计。
但在国家监测点,应由户籍所在地上报。
外省户籍孕产妇死亡和活产儿:(1)嫁入(办理婚姻登记)我省者,由嫁入地上报常住人口;(2)在我省监测点内居住满一年者,由死前居住地上报常住人口;如死前居住地不详,由死亡发生地上报流动人口。
(3)在我省监测点内居住不满一年者,由死前居住地上报流动人口。
(三)监测相关概念1.活产:妊娠满28周,胎儿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收缩4项生命指标之一者。
如孕周不清楚,可参考出生体重达1000克及其以上。
2.孕产妇死亡:在妊娠期或妊娠终止后42天之内的妇女,不论妊娠时间和部位,包括内外科原因、计划生育、宫外孕、葡萄胎死亡,但不包括意外原因(如车祸、中毒等)导致的死亡。
3.孕产妇死亡率:指一年内每10万例活产儿中,孕产妇的死亡数。
计算方法: 孕产妇死亡率=万/当年活产数当年孕产妇死亡人数10100000 4.监测年度:按照“3+1”年度上报,即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为一监测年度。
三、监测内容1.内容(1)监测区内的活产数;(2)孕产妇死亡数和死亡原因;(3)孕产妇死亡的地区和人群分布;(4)死亡孕产妇接受卫生保健服务情况。
(5)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情况。
2.分析指标(1)孕产妇死亡率;(2)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3)孕产妇的死因构成和影响因素。
四、监测资料的收集与上报(一)资料收集方法1.报告(1)监测地区发生孕产妇死亡,村级(居委会)应在24小时内报乡(街道)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级(街道)或社区应立即报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
(2)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发生孕产妇死亡,医务科应于24小时内将死亡孕产妇的一般情况(真实姓名、详细住址、户口地址、丈夫姓名、联系电话)电话通知所辖的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1个月内书面提供死前经过、抢救诊疗措施及死因诊断。
(3)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发现危重孕产妇未治愈出院者,相关科室应于出院当天填写高危孕产妇报告卡(包括姓名、年龄、丈夫姓名、户口地址、现居住地址、高危因素、联系电话、出院情况、出院日期)报告本院医务科,医务科应于3天内书面报告辖区的妇幼保健机构,由辖区内妇幼保健机构负责追踪。
2.个案调查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接到孕产妇死亡报告,应与乡(街道)有关人员进行个案调查并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个案调查报告,组织县(市、区)级评审后,分别于半年、全年报市级妇幼保健院(所)。
(二)资料的上报省级监测点:1.时间:监测资料按照监测年度每半年上报一次。
乡级:监测点活产数和孕产妇死亡半年、全年报表,半年、全年育龄妇女死亡名单。
县级:监测点活产数和孕产妇死亡半年、全年报表、孕产妇死亡监测质量调查表、死于市级或死前就诊于市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的育龄妇女名单(死于市级或死前就诊市级医疗保健机构的育龄妇女死亡名单上报市级妇幼保健院,死于省级或死前就诊省级医疗保健机构的育龄妇女死亡名单直接上报省妇幼保健院),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个案及评审资料。
设区市级:监测点活产数和孕产妇死亡半年、全年报表、县级孕产妇死亡监测质量调查表及县级质量调查汇总表、市级孕产妇死亡监测质量调查表、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个案及评审资料、市级质量控制总结、全市孕产妇死亡分析报告。
(3)各级留存资料村级:出生季报表、育龄妇女死亡名单。
乡级:出生季报表、监测点活产数和孕产妇死亡半年、全年报表、育龄妇女死亡登记表。
县级:监测点活产数和孕产妇死亡半年及全年报表、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个案、孕产妇死亡监测质量调查表、育龄妇女死亡线索表、全县育龄妇女死亡登记表、孕产妇死亡评审记录。
市级:监测点活产数和孕产妇死亡半年及全年报表、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个案、孕产妇死亡监测质量调查表(市级质控、各县质控及汇总)、育龄妇女死亡线索表、孕产妇死亡质量控制小结、孕产妇死亡分析报告及孕产妇死亡评审记录。
省级:监测点活产数和孕产妇死亡半年、全年报表、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个案、孕产妇死亡监测质量调查表(省、市、县质控汇总)、孕产妇死亡监测质量控制报告、育龄妇女死亡线索表、孕产妇死亡分析报告、孕产妇死亡评审记录。
国家监测点:1、纸质报表上报时间:季度报表:监测点活产数和孕产妇死亡季报表半年报表: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附卷全年报表:监测点活产数和孕产妇死亡季报表,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附卷,育龄妇女死亡登记表,县级以上还应上报孕产妇死亡监测质量调查表,每年2月10日前、2月25日前、3月10日前县、市、省分别上报上一年度妇幼卫生监测区县基本情况年报表。
3、网络报告在国家级监测点,监测资料由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录入电脑,逐级审核同时进行网络报告。
网络报告时间和程序按照《中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网络直报工作手册》进行。
五、质量控制(一)范围1.区对街道、乡对村,利用每季度例会,进行质量检查。
2.县级每年组织一次质量检查,活产数漏报调查抽取4-5个乡镇(街道),每个乡(街道)抽取4-5个村(社区)进行。
孕产妇死亡补漏应在全县(市、区)范围内进行。
3.市级每年组织一次质量检查,活产数漏报调查应抽查1/3县(市、区)进行,每县抽查3-4个乡镇(街道),每个乡(街道)再抽查4-5个村(社区)进行。
孕产妇死亡漏报调查在上述抽取的县(市、区)内进行。
4、省级每年组织一次质量检查,活产数漏报调查抽取全省的1/3县(市、区),每县(市、区)抽查2-3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抽取3-4村(社区)进行,孕产妇死亡漏报调查在上述抽取的县(市、区)内进行。
(二)质量控制的内容 活产漏报率=%数上报活产数+漏报活产漏报活产数100⨯ 孕产妇漏报率=%数上报死亡数+漏报死亡漏报死亡数100⨯ 卡片填写的错误率=%每张卡片项目数抽查卡片数抽查卡片的错误项目数100⨯⨯ 卡片填写的完整率=%抽查卡片总数抽查完整卡片数100⨯ (三)质量要求1.漏报率:死亡漏报率≤15%,活产漏报率≤10%;2.卡片质量:项目错误率〈1%,项目完整率≥99%。
(四)漏报调查方法1.孕产妇死亡漏报调查:在医疗保健机构病案室及相关科室,抄录15-49岁育龄妇女死亡及危重出院名单,填写育龄妇女死亡线索表,采取调查病历,座谈会、走访等形式核实是否孕产妇死亡。
同时可在计生站、派出所寻找育龄妇女死亡线索。
2.活产数漏报调查:以村级出生季报表为基数,采用多种形式与接生登记本、进出院登记本及计生、公安、防疫等记录本核对。
附件:1.孕产妇死亡评审方法2.孕产妇死因分类3.孕产妇死亡个案调查模式4.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填写说明5.监测点活产数和孕产妇死亡报表6.孕产妇死亡监测质量调查表7.育龄妇女死亡登记表8.育龄妇女死亡线索表附件1. 孕产妇死亡评审方法一、死亡个案评审程序1、县(市、区)级死亡评审各县(市、区)卫生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本县区内孕产妇死亡个案进行讨论。
设区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应协助做好孕产妇死亡评审的组织工作。
评审目的主要是明确死因,对无法确定死因的疑难病例也应写出初步意见及可能的死因推断;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十二格表评审方法,进行全面评审,分析每例孕产妇死亡发生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评定每一例死亡是否可以避免,提出干预意见。
2、各设区的市卫生局每半年组织有关专家,对辖区县(市、区)报告的所有孕产妇死亡个案进行评审。
3、省级评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每半年对所有孕产妇死亡进行全面评审。
二、死亡个案评审形式1、专家组评审:专家组评审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以有关专家为主体,多学科参加的专家评审会。
充分发挥专家的优势,对死亡个案尤其是疑难个案死因做出分析诊断。
通过专家评审,提高当地产科诊治水平。
2、专题学术会: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和本地的产科专业人员参加,以当地近期常见的孕产妇死亡为主题,进行专题讨论。
从病因、临床特征、治疗手段等方面较为系统地进行学习、探讨,同时结合当地对这些疾病的实际诊治情况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措施,可使参加会议的专业人员受益。
3、现场评审: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参加人员以基层产科专业人员为主。
评审现场可选择孕产妇死亡发生较多或死亡个案较典型,或对危重孕产妇治疗、抢救经验丰富的医院或卫生院,先由主管医生全面介绍病史、诊治经过等,然后请专家现场讲解、分析,找出问题,提出指导意见。
现场评审可增加专家对专业人员面对面指导的实际操作性。
三、死亡个案评审要求1、死亡卡及病历摘要所有孕产妇死亡评审的个案在评审前要进行核实,死亡卡要求的项目必须填写完整、清楚,不得有缺项、漏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