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的风格:新闻文章的写作风格新闻作品可以有自己的风格。
形成风格是记者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记者的风格是记者的作品群形成稳定特色并被广大的读者(受众)所接受的成果。
记者的风格可以按照三个路子形成:新闻型记者,文学型记者,学者型记者。
具体的风格则是多姿多彩的。
记者要从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中,要在长期实践中,要在“走自己路”的思想下,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不可“强求”。
作家是有风格的。
记者有风格吗?大量的新闻作品,很难说有什么风格。
现在的许多新闻作品,不仅写法雷同,而且取材、语言、内容,都是雷同的。
甚至有人这样挖苦:“你们的新闻,只要打印一个固定的格式,然后再具体的地名、人名上填空白就可以了。
”但是,新闻作品确实又是有风格可言的。
以当代的中国名记者而论,穆青的文学底蕴和散文色彩;安岗的政论锋芒;华山的宏大气势;田流的娓娓道来……都是为人们所熟悉的。
有的人曾经这样说,某某人的新闻作品,即使是捂上作者的名字,只要读一读文字,就可以知道这是谁写的。
甚至还有这种情况,当某位记者帮助别人修改稿件的时候,即使在片片断断之中,也能够显露作者的风格,使细心的人看出修改处与别人不同的风格。
所以,又完全可以说:新闻作品、记者是有风格可言的。
什么是记者的风格?作品的风格其实就是作品的性格。
记者的风格就是记者性格在作品中的体现。
但是,风格并不就是性格。
性格每人都有。
但不能说每人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记者的风格是记者长期工作实践的结果。
不是有性格的记者就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风格必须在实践中形成,必须有较长时间的积累,而且集中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就这种意义上说,风格是记者作品总体的性格。
只写了一篇或有数几篇作品就谈什么风格是牵强的。
记者的风格是一个记者“作品群”的主要特征。
记者的风格并不是记者作品所有特点的总和或综合,当然更不是记者的某一篇作品的特色。
它应该是一个记者的作品群(全部作品)的主要的特征。
也就是说,当我们说某某记者的作品风格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略去了他的若干次要的特点和偶然的作品的特色。
就是那些以博大为其风格的记者,也会写过一些纤细的作品的;就是那些以政论特色为其风格的记者也会写过纯新闻……任何人都是一个综合体,多侧面体。
但如果把这一切侧面都考虑进去,都算在风格之内,那还有什么风格可言呢?因此,所谓风格者,必定是记者作品群的主要的稳定的特征。
记者的风格还是记者和受众结合的产物。
记者的风格是自己有成效的努力的结果。
但是这种努力还必须为广大受众接受、认可、喜欢,而后才有风格可言。
群众不承认的东西很难说是有风格的。
因此,记者的风格是记者的作品不仅得到社会承认,而且得到社会理解的结果。
风格在记者身上,影响在群众中。
从这种意义上讲,风格是传播的结果,是传播和被传播的统一。
综合上述,作为一种鲜明的风格,除了记者的性格要素之外,还应该包括他的实践因素,还要包括他通过传播和群众结合的因素,还要包括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的因素,这一切要素的有机总和,才是记者的风格。
它是个性,但它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它是个别,但它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它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但它是作品和人品的统一。
因此,风格是一个凝聚点,它后面是一个大容量的“世界”。
记者风格的类型记者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但大体上可以分成若干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润时认为记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他称之为“新闻型记者”。
第二种,他称之为“文学型记者”。
第三种,他称之为“学者型记者”。
“新闻型记者”,这个词好像是不通的。
记者都是新闻工作者,哪有不是新闻型的呢?这里之所以用了一个同意反复的定语,其意思是要和后面的两种类型相区别,这种记者的工作特点和他的成就都是在典型的新闻领域内。
“文学型记者”,这也是从特定意义上说的。
因为记者不能在新闻作品中搞文学创作,那样的话,文学型记者就成了贬义词了。
这里的“文学型”主要是指这样的记者的作品更具有文学色彩,更善于借鉴文学的手法。
例如有的记者的通讯写得很有文采,很有感情,具有文学般的感染力。
这类记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一般都花很大的气力去搞报告文学的创作,他们常是记者兼报告文学家。
由记者后来走上专职的报告文学作家的人也不少。
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的,他们先成了有一些名气的作家,而后又来当记者。
“学者型记者”,从字面上看,这种类型的记者的特点很清楚。
他们虽然是新闻记者,但是具备了更多的学者素质和特点。
他们不仅能够报道新闻事实,还可以用自己的丰富的知识对这些事实加以深刻地解释,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们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对这方面的问题,自己就有相当大的发言权。
他们的言论应该也可以对政府的决策和群众的思想产生更深层的影响。
学者型记者的提出是有它的时代背景的。
首先在文学界提出了作家的“非学者化”问题。
在新闻界,似乎更尖锐地遇到了这个问题。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新闻报道在学问方面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
而另一方面,随着新闻事业的急剧发展,新闻队伍的急剧扩大,记者水平有所降低的情况也发生了。
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学者型记者,是很有针对性的,对新闻界的成长也是有长远意义的。
做学者型记者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求记者对自己所报道的行业有专门的研究。
进而要求记者在若干领域有自己的专门的研究,他应该是一个知识广泛的、具有独到见解的人。
在西方由于新闻事业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代表着学者型记者的称号出来了,那就是专栏作家。
目前在我国专栏作家队伍还是刚露苗头。
学者型记者也还可以包括新闻学者,即有的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对新闻学作了深入的研究并有自己的著述。
这样的记者也可以称之为学者型记者。
我们对新闻记者的类型作了如上的分析,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记者的风格,也是为了当你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时,可以以此作为参考。
它划出了一个粗粗的线条,至于细致地区分则是很难用短的篇幅说清楚的了。
我们可以说:一个人一个风格。
记者怎样形成自己的风格?正像记者的风格是千变万化的一样,形成记者风格之路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记者在追求自己风格的时候,也确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要全面地分析和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一般地说,每个人的风格都是建立在自己的优势的基础上的。
离开了自己的优势去发展风格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例如一个人长于人际交往,好动而不好静,你非要他坐下来做学问,是很困难的事情,要他形成学者型的风格是很难的。
一个人如果他的形象思维大大长于逻辑思维,他最好是向着文学型记者发展。
而一个逻辑思维很强的人,他自然会倾向于在学术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
当然,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认识并不是很容易的,真正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自己的风格更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不是什么材料偏要干什么事情”的情况。
这叫做“哪壶不开专提哪壶”。
有的人明明是既没有厚实的生活底子,又没有形象思维的长处,甚至连文学的一般功底也较差,只是因为看到作家在社会上受欢迎,却偏偏要向着文学型去发展。
对自己不了解,只有去实践。
在实践中你会发现,在哪个领域你是得心应手的,而在哪个领域你是一筹莫展的。
第二,风格是形成的,而不是“捏成”的风格的形成有一个相当长的复杂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风格的形成是记者成熟的一种表现。
换句话说,只有成熟了的记者,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就这种意义上讲,记者的风格不是自己有意做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在基本功还不扎实的情况下,在对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还没有很好掌握的情况下,就急于形成自己的风格;故意写一些与众不同的语言和句子,故意生造了一些特色,企图很快地就让人家看出自己的风格。
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效果一般都是不好的,给人“东施效颦”的感觉。
为风格而风格就会走入形式主义的死胡同。
第三,在风格问题上要有多样化思想就风格而论,纯属个性化的东西,它没有是非之分,不能说什么风格是对的,什么风格是错的;它也没有优劣之分,不能说什么风格是好的,什么风格是差的。
喜欢什么风格不喜欢什么风格,那是个人的爱好问题。
客观地说,任何风格也都有它的局限性。
正像在百花园中,有的花,花朵很艳丽,但是并不很香;有的花,花朵很小,长得不艳丽,但是它很香。
正是因为它们各有特色、各有长处,才可以组成一个斑斓多彩的大花园。
如果只有一种花,再好,再香,也会显得单调的。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他在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同的看法乃至非议,而且往往是他的风格越突出,开始时遭到的非议越多。
这时候应该怎样办呢?要很好地听一听人家的意见,并加以分析。
要有勇气坚持,坚持下去就有可能打开一条“胡同”。
不要对别人的期望太高,不要期望别人对你的风格都说好话。
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说过:我的新闻作品只求在报纸上能够发表,能够存在;不希望都说好,更不希望人家都学着这样写。
都写成我这样,报纸会变得很单调,我的风格也就被淹没在里面了。
(作者为经济日报原总编辑)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