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 • 古 今 多 少 事 , 都 付 笑 谈 中 。 一 壶 浊 酒 喜 相 逢 。
月白 春发 风渔 。樵 江 渚 上 , 惯 看 秋
• • •
青 山 依 旧 在 , 几 度 夕 阳 红 。
• 尽滚 英滚 雄长 。江 东 逝 水 , 浪 花 淘
( 明
是 非 成 败 转 头 空 。
杨 慎
临 江 仙
月白 春发 风渔 。樵 江 渚 上 , 惯 看 秋
• • •
青 山 依 旧 在 , 几 度 夕 阳 红 。
• 尽滚 英滚 雄长 。江 东 逝 水 , 浪 花 淘
( 明
是 非 成 败 转 头 空 。
杨 慎
临 江 仙
)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 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 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 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 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 衰、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 感悄然而生。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 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相同点:
1、手法:借景抒情。两词都是先写大江东去,借指时光荏苒,
展开抒情,怀念追忆古代英雄豪杰。 2、感情:通融感沛。两词都有怀古伤古的感情,都表达了一种 客观的,时间抹去一切的伤感。无论多么英雄壮志,功业成就, 最后都是人生如梦,成为了别人酒后的笑谈。无法永恒。
)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 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 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 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 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 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话题。
• • 古 今 多 少 事 , 都 付 笑 谈 中 。 一 壶 浊 酒 喜 相 逢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 异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东坡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下片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 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 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 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总结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 高亢中有深沉。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 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 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 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 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 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 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 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 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临江仙
杨慎
知人论世
杨慎(1488~1559),杨廷和之子,明代 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 川)人。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 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 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 赏。公元1511年(正德六年),殿试第一, 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 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 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公元 1524年(嘉靖三年),众臣因“大礼议”, 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 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杨慎存诗 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对文、 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 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因他居滇 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 所占比重很大。为明代三大才子其中之一, 最为博览,号称“鉴赏方法: 1、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即历史遗迹。 2、弄清史实:对作品涉及到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 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典故。 3、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4、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二)咏史诗所抒发的常见情感 1、叹朝代兴亡变化。 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 3、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如杜牧的《泊秦淮》 (三)、常用表现手法: 1、以景衬情 2、由议论引发 3、正反对比,侧面烘托
不同点:
1、描写,用词:苏词在描写上更加雄浑壮阔,用词用典也更加豪放, 符合其豪放派的风格。而杨词则相对不够积极。有一种淡泊超脱的 感觉。是逍遥恣肆的,放下功名利禄的,追求自然平淡的代表之作。 2、感情:两词在感情上都有恍然大悟之感,都是人生如梦,把功名 利禄看淡的胸襟。然而,不同的是,苏东坡是无奈之举,因其贬黜, 朝中又无意见相同之人,自己胸怀报国安邦之志,却无处施展,比 之公瑾当年一十六岁挂帅,雄姿英发,拓吴地,安吴邦,大江之上, 谈笑退得曹军百万,功成业极,相去甚远。由是感叹,无奈放弃, 大有不甘之感。而杨词,则是纯粹的感悟,自己已经真正的不去在 乎功名利禄,在时间面前,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因此,很坦荡,很 淡然。比起苏东坡,少了不甘,多了怡然自乐,潇洒谈笑之感。
创作背景
杨慎年少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
明朝正德六年(1511),获殿试第一。1524年得罪了世宗朱厚熜,
他被发配到云南充军。写这词时,他正好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 到湖北江陵。当时,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 风生,他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诗词中的“是非成 败转头空”表达的就是再大的官、再高的位置也是“浮云”,而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表达的是要用淡定的心态面对尘世。
杨慎―《临江仙》中“滚滚长江东逝水” 比喻什么?
《临江仙》以长江不尽流水,喻历史进程中多少群雄当年风云际会的 功过是非,经过漫长水月,却成为后人摊销评说的往事。据历史记载, 这首词的作者系明朝学者杨慎(见《金元明清词选》),并非《三国 演义》作者罗贯中。 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全书的回目、情节和文字 进行了较大的增删、润色,到康熙年间,由毛宗岗、杭永年把这首词 引来作前导言。因为《三国演义》讲的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经过魏、 蜀、吴三国纷争,到晋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那是一个大动荡的历史 时期。不平凡的年代产生了一大批不平凡的人物。为此,史学家们都 乐于总结这一历史过程的经验教训。而《临江仙》所在的《历代史略 词话》,融史于词,以词说史,把远古至元代的几千年历史纳入通俗 说唱文学之中,是以词论史的典范之作。把这首词引入《三国演义》, 十分得体,使之成为提挈全书的卷首词,对全书起到画龙点睛、锦上 添花的作用,使词与书相得益彰,并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