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第一节 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神经控制
(二)牵张反射 • 概念:肌肉被牵拉时,肌肉内的肌梭受到刺激将感觉 冲动出入脊髓,引起被牵拉肌肉发生反射性收缩以 解除被牵拉状态。 • 分类: ①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 发生的牵张反射 ②位相性牵张反射(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 的牵张反射 • 反射弧 : 牵张感受器(肌梭或腱器官) 传入纤维 (即神经的背根纤维) 神经中枢(脊髓) 传 出纤维(脊神经的前根纤维) 效应器(被牵拉的 肌肉收缩)
一、基底神经节对肌肉活动的控制 (一)基底神经节 • 组成: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 黑质和红核。 • 作用: 1 控制肌紧张并使运动动作适度 2 与随意运动有关 3 与运动程序有关
第二节 高位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控制
小脑
外形
分部
按外形 按发生 按纤维连系
功能#43;其余小脑蚓
大脑皮层躯运中枢
皮 质 脊 髓 束 皮 质 脑 干 束
椎体系
• 性质 • 组成 • 起止、行程、交叉 • 换元 • 支配范围 脑桥 延髓
内囊
中脑
后肢 膝部 脚底 基底部 锥体 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 终止于特内运 脑神经核 躯体运动
75%纤维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头颈肌 躯干四肢肌
皮质脊髓前束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前庭小脑
脊髓小脑
维持平衡 调节肌张力
小脑半球外侧部
新小脑
大脑小脑
运动协调
小脑对人体运动的调节
• 维持平衡
– 损伤:站立不稳、步态不稳
• 协调肌紧张
– 对肌紧张抑制、易化双重作用
• 协调随意动作
– 损伤:肌无力、随意运动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
第二节 高位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控制
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4、6区)功能特点 1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有交叉的性质 2 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其定位安排呈身体的倒影 3 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运动越复杂精细的肌肉其代表区也越大 4 刺激所得的肌肉运动反应单纯,只引起少数肌肉 收缩,不发生肌肉的协同性收缩 5皮质细胞有一定代偿能力
第一节 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神经控制
二、牵张反射和肌紧张 • 肌紧张:指在正常情况下肌肉所存在的一定紧张状态。 肌紧张是肌肉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维持人体姿势 的基础。 • 肌肉活动依赖于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的功能 (一)肌梭和腱器官的功能 感受器 位置 作用 肌梭 骨骼肌内 感受肌肉的长度变化 腱器官 肌腱内 感受肌肉的张力变化
【锥体外系】
特点
• 发生古老。
锥体系以外的运动传导路,协助锥体系 更好地完成随意运动。
功能
• 调节肌张力。
•多次中继,联系复杂, 形成若干反馈通路。 锥体外系可分为 1 皮质—纹体—苍白球系
维持 •自动 整体姿势 调节
(完成无意识习惯性动作)。 • 配合锥体系,协调肌群
2 皮质—脑桥—小脑系
⑴ 皮质—纹状体—背测丘脑环路 运动,纠正随意运动的 ⑵ 纹体—黑质环路 误差,确保精细动作的 ⑶ 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P359) 完成。
• 神经对姿势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一个 姿势调节系统,分布于从脊髓、脑干和基底神 经节到大脑皮层的各级水平,其中基底神经节 和小脑还参与随意运动的形成和协调。
第一节 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神经元的活动 • 传入神经元:接受来自外周的感觉信息和来自高位中枢 的控制信息。 • 中间神经元:对来自外周的传入信息进行接替、整合并 传送到高位中枢,而且整合来自高位中枢及外周传入的 信息,引起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 传出神经元:即运动神经元。根据功能将其分为α运动 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 ①α运动神经元:既接受外周传入信息,也接受高位中 枢的下传信息,产生一定的反射传出冲动,故α运动神 经元是脊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② γ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中的梭内肌纤维,其功能 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
(一)状态反射 • 概念:头部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引起四肢张力重新调整的 反射 • 分类: 1迷路紧张反射
– 头部后仰→四肢、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四肢、背部伸直 – 头部前倾→四肢、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四肢弯曲
2颈紧张反射
– 头部侧倾/扭转→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 肌紧张性减弱
• 意义:避免身体中心超出支撑面 便于人体向头部转动的方向运动 对运动机能的影响
三、姿势反射
(四)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反射 • 概念:人体主动或被动的发生线加速度运动中突 然加速或减速时,发生肌肉张力重新调配。 • 分类 1升降反射
– 向上加速度→膝弯曲 – 向下加速度→膝伸直
• 着地反射
– 着地瞬间→前肢伸直、后肢弯曲→保持重心 – 易致鹰嘴骨折 – 团身滚翻
第二节 高位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控制
第一节 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神经控制
前庭核
前 庭 脊 髓 束
小 脑
脊髓
躯干四肢
姿势反射 平衡调节
感 受 器
骨骼肌
皮质1、基底核2
(三)脑干对肌紧张的控制 • 网状结构抑制区 4区 • 网状结构易化区 5区 • 去大脑僵直现象 易化和抑制失去平衡
小脑3
5
6
易化区 ⊕
网 状 结 构 的 下 行 性 影 响
– 调节肌紧张、肌群的协调性运动
• 锥体系统损伤
– 大部分运动能力存在 – 运动迟缓、易疲劳、永远丧失精细调节
第三节 随意运动
• 随意运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条件反射及非条 件反射的成分,又受到思维、情感等高级 意识的影响。随意运动是后天学习训练的 产物,受到大脑中全部条件联系系统的影 响。 • 随意运动受大脑中储存的信息量、鸡以及 经验的影响而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使随 意运动体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目的性,成 为一种意志性活动。
抑制区 4
脑 桥 网 状 脊 髓 束
延 髓 网 状 脊 髓 束
Ⅶ Ⅷ层
第一节 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神经控制
三、姿势反射 • 概念: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 张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 在空间的姿势。 • 分类: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反射 旋转正负加速度运动反射
三、姿势反射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第一节 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神经控制 第二节 高位神经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控制 第三节 随意运动
• 躯体活动:全身或局部的肌肉活动 • 躯体活动: ⑴反射运动(各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 统,调节骨骼肌的运动) ⑵随意运动(大脑皮层直接控制的复杂运动, 实在反射性活动基础上形成)
补充内容
• 牵拉肌肉→肌梭螺旋状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 脊髓→α传出纤维→梭外肌收缩 • 意义:增加骨骼肌收缩力量 骨骼肌轮流交替收缩→轻度持续收缩→维持一定 肌张力 • 肌张力产生原因
– 重力对肌肉的轻度牵拉 – 高位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少量冲动→梭内肌纤 维→轻度收缩 – γ运动神经元调节梭内肌长度 – γ—环路: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肌梭→同一肌肉α 神经元活动→肌肉收缩
三、姿势反射
(二)翻正反射
• 概念: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的体位时,通 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 活动 • 头部先行转动 • 意义:定位
三、姿势反射
• (三)旋转正负加速度运动反射
• 概念:人体在发生角加速度运动时,为恢 复正常体位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
• 意义: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人体向任何一方 跌倒
环路③
环 路 ②
纹 体 苍 白 球 系
传 出 网 状 结 构
皮 质 — 脑 桥 小 脑 系
形 成 环 路
皮 质 纹 体 苍 白 球 系
锥 体 外 系
—
高级中枢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 锥体系机能
– ※调节控制前角运动神经元及中间神经元的兴 奋性,易化、抑制其它途径引起的活动 – 肌肉精细活动
• 锥体外系机能
第三节 随意运动
• 一、随意运动的设计和发动 设计,程序 执行
基底神经节 丘脑 腹外侧核 皮层 运动区 小脑中间部 躯体感觉
概念
皮层 联络区 小脑外侧部
运动
第三节 随意运动
二、运动程序的执行和协调
运动皮层
丘脑
红核 网状结构 皮质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脊髓小脑束 肌肉
小脑
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