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区域环境管理

第八章--区域环境管理


“ 二 河 ” 建 设 方 案 示 意 图
二、开发区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总原则(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 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具体原则: 1、开发区的环境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环境规划先行的原则,以
保障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间的统筹安排、合理布 局。 2、必须坚持环境管理工作与科技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强化 企业内部科学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如推行清洁生产审计等。 使环境管理工作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之中。 3、必须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既要追求引进项目 的经济收益,也要严格遵守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限额;既要防 止污染严重又难以治理的项目进入开发区,还要要求进入区 内的企业在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制度;既要关注土地利用率、 人均绿地面积,也要预留足够的污染治理用地;等
我国城市能源消耗同样以煤炭为主,城市大气污染 物主要来源于煤炭的燃烧,煤炭燃烧排放的污染 物占城市全部大气污染的85%,其中烟尘占城 市总排放量的80%左右,SO2占90%左右 (1994年)。
2009年燃煤造成的污染占中国烟尘排放的70%、二氧化硫排放 的85%、氮氧化物排放的67%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的80%。
境质量的恶化,可由此把它作为一种环境污染单项指标。
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和排污收费制度相结合,是我国城市环境管 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色。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 管理方法也逐渐暴露了许多问题:
1. 以污染物的排放浓度为控制对象的管理,只控制了污染源的排 放浓度,而忽略了污染物的流量,因此势必造成环境中污染物 总量的不断增加,从而保障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
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具体形式有定期的城考、创模等。
第二节 农村环境管理
一、农村环境 狭义的农村环境只指乡居和田园、山林、荒野,广义的则还
包括小城镇。 二、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 (二)沙漠化/荒漠化 (三)盐碱化 (四)农业面源污染
水土流失
沙漠化/荒漠化?
盐碱化
盐碱化
农业面源污染
2010年,204条河流40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 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长 江、珠江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 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2)污染来源 1997年全国污水排放量约416亿吨。2011
年全国废水排放量为652.1亿吨。
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指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进行控制。污染物总量控制包括地区的、部 门的、行业的、企业的总量控制等几个层次。
思考题:总量指标怎么确定?
(二)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包括以 下内容:
(1)排污申报 (2)总量审核 (3)颁发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 (天津市实例)
鸟栖息等。 社会经济功能:运输、灌溉、水产养殖、发电、饮用、观赏、
工业用水等。 2.同一流域内的不同行政区域对水体功能的要求存在多样性,并
由此产生矛盾(扬州发电厂、索普)
第三节 域环境管理
(二)流域环境问题的两大表现 1、水量引起的问题 水量在时空上的分布不当,引起许多环境问题:洪涝、干旱。
上下游水资源利用人为分配不均导致社会经济问题。(如黄 河断流) 2、水质引起的问题 即水体污染。包括两方面原因: 一是人类在水域上的活动。如航运(船舶油污垃圾)、水产养 殖(网箱养殖等)、围湖造田/地等 二是人类在水体周边陆域上的活动。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 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云南洱海、滇池的例子对比)。
城市
工业
生活
废水
污水
55%
45%
1997年数据
2011年工业:生活=38%:62%; 2001-2010年,总污水排放 量年均增长4.7%,其中工业年增1.3%,生活年增6.9%。
• 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工业、 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
• 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小幅下降,生活污 水的总量却在增加
1. 城市大气污染
《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发〔2013〕37号)文件提出到2017年, 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
城市的经济状况和地理位置不同,其大气污染的 主要问题也不同。总体而言:北方为空气降 尘,南方为酸雨。
提问:酸雨的pH值多少为界?为什么?
课堂讨论:为何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第三节 流域环境管理
二、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1、从管理体制上必须设立一个统一的有权威的环境管理机
构; 2、在管理方法上必须坚持全流域环境规划优先; 3、在全流域环境规划和管理中,必须把资金政策、技术政
策、经济政策等有关内容包括在内; 4、在全流域的环境规划和管理中,必须附有保证规划和管
理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法律法规体系的设计与审批程序。
简评退耕还林还草
三、乡镇企业污染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我国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布点分散、行业复杂,是农 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1、废气污染 土法炼硫、炼焦、窑业以及小化工等行业。 链接:洋垃圾 2、废水污染 废水危害较严重的有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和食品加工业。
小造纸厂排放的废水占乡镇企业总废水排放量的20%左右。 3、废渣污染 乡镇企业的废渣主要来自采掘业,由于采掘方法落后,矿石、
2. 城市水环境污染
(1)污染现状 • 据1997-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七大水系、部
分湖泊、水库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 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有河则干’、‘有水皆污’
的状况。 • 多年来七大水系水质排序大体为(从好到坏)长江、珠江、
松花江、淮河、黄河、辽河、海河。
二、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一)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 (二)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 (三)环境综合整治(城考,创模)
(一)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
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指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浓 度,其控制指标一般分三类:
➢综合指标 ➢类型指标 ➢单项指标
(一)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
常用的单项指标。水环境:pH、水 ➢ 综合指温标、色度、臭味、溶解氧、生化需 综合指标氧一量般(包括BO污D染)物、的化产生学量需、氧产量生频率等。如污水排 ➢一➢ 般放类单分量型项为、指指( 肠 气化烟标标C杆 环学尘O菌 境氨污排D氮染、:放)、指量石气、C挥标、油温O挥发、废D类、发酚生气、颗酚类态排重粒、污类放染金物量、指、属、氰B细标最类二O化菌和大D等氧物数、物飘;化、理移大硫污大距温染、离p度指等H、标。三种。 任何一种氮物氧质化如果物在、环烃境类中、的一含量氧超化过碳一等定。限度都会导致环
第八章--区域环境管理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进行划分
• 环境管理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一种,必须落实到具体的 地理空间上,与人类的地理行政管理相结合,因此从这 个角度进行的环境管理分类又可统称为区域环境管理。 包括:
– 城市环境管理 – 农村环境管理 – 流域环境管理 – 开发区环境管理 – 等等
第一节 城市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管理,而作为人类 社会经济行为最为密集的区域——城市,必然是环境管 理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城市环境管理。
一、城市与城市环境管理概述 二、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一、城市与城市环境管理概述
3.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①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2008年全世界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50%。2004年我国为41.7%而且 正在不断加大;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 占总人口49.68%。
流域:以河流或者湖泊、水库、海湾等水体为 主体的陆域汇流区域,称为流域。
• 一、流域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 二、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流域环境管理
一、流域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一)流域水体功能的多样性 1.水体的自然生态功能与社会经济功能并存,并由此产生矛盾 自然生态功能:涵养湿地、调节气候、补给地下水、输沙、鱼
(三)环境综合整治
所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就是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 出发,运用综合的对策、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 境,以协调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 (既包括直接的污染物的管理,也包括资源、生态的保护 和管理,还包括节水、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管理。 )
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综合整治目标 2.科学制定综合整治方案 3.改革环境管理体制,建立综合整治方案。
② 我国长期奉行“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 政策,忽视了生活环境的保护,致使城市环 境的结构和功能不尽合理和很不完善。
一、城市与城市环境管理概述
(二)几种主要的城市环境问题 1. 城市大气污染 2. 城市水环境污染 3. 城市固体废物 4. 城市噪声
1. 城市大气污染
我国能源和消费构成中煤占主要地位。煤炭在一次 能源中占70%以上。全国直接燃煤占总煤耗量 的84%。与世界能源构成相比,我国煤炭的比 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倍以上。因此我国的大气 污染主要表现为煤烟型污染严重。
(2)污染来源 • 交通噪声 • 工业噪声 • 生活噪声 • 施工噪声
(3)污染危害
• 对听觉的影响 • 其它生理效应 • 心理效应 • 对动物的影响
一、城市与城市环境管理概述
(三)城市环境管理的发展 美国:70年代开始有环保局(EPA)组织进行系统性的环境质量调
查;美国贝利等人汇编出版《城市环境管理》,并在高校设立 “城市规划系”或“城市环境规划系”。 前苏联:70年代设立城市建设研究所和城市环境保护研究室,并将 环保纳入城市的规划设计中。 日本:1974制定了国土利用计划法和全国的国土利用规划,并把城 市环境规划纳入城市的建设规划中。 我国从70年代初开始从城市污染源调查和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入手进 行城市环境管理。并自80年代以来,逐渐由单纯的环境污染控 制转向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