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听力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听力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听力教学摘要:外语听力就是听懂以所学语言为本民族的人说话的能力。

本文通过简单介绍英语听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听力的心理过程以及影响听力的内部及外部因素,综合分析了当代英语听力教学所采取的三种教学方法,即微观法与宏观法相结合;基于学习策略的教学法以及互动教学法。

关键词:听力教学;语言材料;宏观法;微观法一、引言在早期的外语教学中,人们就已注意到听力是外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听故事和听写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流传到今,但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书面语是教学的重点,即使进行一些口语教学,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听力被认为是依附于说话的能力。

时至今日,听力的重要性才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有关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国内已有不少学者从多方面做过研究,这里只做简单的概述。

二、外语听力教学的理论基础1.外语听力的定义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外语听力,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听懂以所学语言为本族语的人说话的能力。

“听力理解是人脑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对所听到的语言进行加工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听话人根据一定情景中的信息提供的线索和已掌握的社会文化与语言知识,采用多种策略达到理解的目的。

听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取语言信息的手段。

同时,它与说写相结合,构成了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手段。

近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听力的定位不是听说法主张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技能”。

在社会交际中,并非都是说话人主动给予信息,在不少情况下是听者控制说话人。

更重要的是,最近十几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听力是一个迅速接受、加工和处理信息并与所听材料互相作用(interactive)的复杂过程。

它的发展涉及听者大脑加工的过程、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语言情景、听话人的地位与所听到的语言素材之特点等多方面因素。

2.听力的心理过程听力涉及语言的语音、音位、韵律、词汇、句法、定义、词义和语用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运用。

听力的主要特点是:“它通过听觉,而不是视觉感知语音。

”因此,它要求对所学语音的语音及其语义结合的特征具有高度的敏感与识别能力。

它是一个复杂、能动而又脆弱的过程。

这一心理过程主要涉及到对语音的感知、短期与长期记忆、听力理解及使用等几个方面。

3.影响听力的因素影响听力水平的因素有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取决于语音材料的特点,内部因素则是听者的语音与社会文化知识及策略,以及他们的心理素质等。

(1)语言材料语言材料对听力的影响包括该语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及其难度,涉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及具体情景人物与事件关系的多寡及复杂程度等。

信息刺激的直接重要性,信息内容与听者的经历之间的关系以及听者听时的情感状态三种因素对听者理解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因而要从实际出发,以语言运用的特点出发,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力求让学习者多接触真实材料,内容、形式要丰富、多变。

这样,学习者在听过这种对其有实际意义的材料时,才能真正接触使用外语的感觉,才能被动并发挥外语学习的潜能。

(2)听者内部因素影响听力的内部因素:一是听者的外语及社会文化知识的水平,包括感知能力、注意力、短期与长期记忆力和掌握语言、词汇、语法结构及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等,以上各方面的知识越丰富,能力越强,听力水平越高。

但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能各方面互补。

尽管如此,为了提高听力水平,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训练。

内部因素之二是听者使用的策略与情感状况等非语言因素。

听力理解的策略是指为理解说话人的意义而有意识采用的一系列对策、方法和技巧,它使听者能比较主动地掌握、监控与评估自己的听力过程,对听力理解的程度影响很大。

情感状况指听者的“动力、兴趣、信心、意志力与焦虑程度。

”这些因素对其他语言技能不无影响,但与听力的关系更为直接明显。

听力的心理过程十分迅速,听懂时易兴奋,激发兴趣与信心,不理解时也容易失去信心,产生焦虑。

因此,认识到情感因素对听力水平的影响,无论对学习者或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中学英语听力的几种教学方法跟其他的语言技能一样,听力教学方法是在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

传统的外语听力教学法有口语法(包括先听后说及先说后听),听与读相结合及听与写结合。

就教学内容而言,这些方法仅从语言知识方面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对学生理解语言意义的要求,也集中在微观的单词、短语和句子的层次上。

就教学方法而言,传统的基本做法是:给出一篇语言材料后要求学生就内容回答问题,这实际上是听力测试的方法。

而当代听力教学则明确指出,其目的不是测试学生的听力水平,而是培养他们通过大量听力实践,掌握听力规律,以便自觉、有效地学习,提高听力水平。

结合教学经验总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微观法(the bottom-up approach)与宏观法(the top-down approach)结合微观法根据语言知识对听力材料逐句逐段地、部分至整体地理解,以达到理解整篇的目的。

这是传统教学法的主要方法。

初学者或外语水平较低的人大部分使用这一方法。

宏观法亦即整体法,它要求学生不断根据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材料内容进行假设、预言、分析与推理,采用从整体至部分的方法达到正确理解整篇内容的目的。

虽是当代听力教学方法采取由部分到整体的微观法与由整体到部分的宏观法相结合的教学法,但它着重采用后者而不是前者,这是它与传统教学法的根本不同之处。

(1)微观法的使用即使在使用微观法时,当代听力教学法也与传统方法有显著的区别。

例如,在语音方面,当代听力教学法不仅在微观的单词、短语和句子的层次上进行教学,而且着重在语调群界限、主要句重音以及语篇标志等宏观方面培养学生识别语调对语言意义的影响。

例如,在以下句子中,同一个句子由于语调群与句重音不同,表达的意义与信息也可能不同:A:I refused the officer because I did not TRUST them.B:I refused the OFFICER because I did not TRUST them.在A句中,可能因为听话人已知说话人refused the officer,故该句仅用一个重音TRUST以体现一个语调群,表达一个新信息:because I did not TRUST them;而B句则通过两个句重音与语调群表达refused the OFFICER与I did not TRUST them两个新的信息。

由此可见,掌握语调群对加强听力理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不注意到语调群只是逐字逐句地听外语,便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主题及其含义,从而极大地影响听力水平的提高。

(2)宏观法的使用当代听力教学法中的宏观法要求学生对所听语言材料不断进行假设、预言与推断,根据已有知识极大胆猜测材料内容,以正确理解全篇内容,其中假设是预言与推理的基础,已有语言与社会知识是预言的出发点,推断则是在理解了部分听的内容后所做的理性分析与判断。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有根据的猜测。

具体的教学方法是:①选择一个纪录片或有故事情节的录像片,有声或无声放2~3分钟后停下,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对以后可能发生的事进行猜测性的讨论。

②听一个对话,随时可停下,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听到的部分。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而且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般地,微观法与宏观法相结合交替使用,但两者具体如何结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水平灵活掌握。

2.基于学习策略的教学法实验证明,是否有意识地进行听力策略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因而进行听力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多听语言材料,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听,即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一系列策略与方法提高听的效率。

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听力学习策略教学的意义,并在教学计划中明确整个学期中的教学内容与步骤。

听力学习的策略因人而异,但主要有:掌握中心思想与主题,主要通过注意理解每一段的主题句等方法进行;识别与听懂关键词;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记录重要的人物、时间、地点、数字等听后易忘的内容等等。

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分析他们在听力方面的有利条件与困难,对学生的情感策略教学也要贯穿始终。

因为学习动力、信心与克服困难焦虑的意志力等情感问题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几句话就能解决的。

认知策略是听力学习中最主要的部分,它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将已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和他们掌握的外语语音、词汇和句法规则与所听语言材料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有听力前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社会知识和语言难点,帮助学生使用适合他们特点的认知策略,还包括让学生了解单词和句子重音对表达语言意义的作用,知道如何捕捉句子的关键词、主题词,如何就已理解的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等。

可采用教师讲解和小组讨论等形式。

听人说话时的互动谈话人与听话人双方的互相交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前者欲传送的信息能准确地为后者理解,而不是口语课上两者的自由对话,在采用互动教学法时,如果听源是对面说话的人,例如教师讲故事,演讲人作报告,就要求说话人通过提问等方式及时与听讲人交流,而不是自始至终一个人“一言堂”。

然而,在使用互动式教学时,必须注意它与口语课训练对话的教学方法不同。

口语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对话人既是说话人又是听话人,无所谓说话人与听讲人之分,个人说话时间的长短自然视双方表达意见的要求而定。

但在听力课上,一切都应服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这一教学目的。

因此,说话人讲话的时间必须多于学生,以便学生尽可能多地听取信息,他们的说话只是听讲中的反应而已。

(2)听录音时的互动听源即使不是对面的说话人,而是录音材料,也可采取互动时的教学法。

录音可作为教师与学生交流时的桥梁。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听材料的中心内容,而且要了解学生听后的反应。

因此,可将材料分成若干段落,每听一段后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交流,但注意要长短适宜。

否则,过长,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过短,学生思路则易被打断。

四、结语当代听力教学法都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让学生围着教师转。

在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掌握听力材料的局部内容,更重视它们整体表达的主题,使学生能完整地理解语言的字面与内在含义,而不是只重视语言结构,忽视语言意义,或见树不见林,忽略语言材料的中心思想。

作者单位:山西省永和县第二中学 041400;山西省永和县职业中学 0414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