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O(∩_∩)O~第二章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3.国内生产净值: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扣去资本消耗的价值。
4.国民收入: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5.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除去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后的收入,是人们可以直接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7.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第三章1.均衡产出:是指经济社会实际的总产出和计划的或意愿的总支出相等。
2.消费函数:是反映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是研究引致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3.边际消费倾向:表示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量与增加或减少的收入之比率。
4.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5.乘数:某一自变量变动一个单位时引起因变量变动过程的度量,即变量的百分比。
6.自发性投资:不受国民收入或消费的影响而进行的投资。
7.投资乘数:是国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8.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均衡产出变动与9.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10.对外贸易乘数:均衡产出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出口变动之间的比率。
11.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创立,这一理论因认为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周围的消费水平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当期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而得名。
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长期内,消费与收入保持较为固定的比率,故而长期消费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短期内,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难以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故短期消费曲线是具有正截距的曲线。
1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
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
13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收入可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
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三年以上);暂时性收入则是不稳定的、意外的收入。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决定。
第四章一、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又称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各个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已经极低,人们预期利率不会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因此即使增加货币供给量,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
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时,总产出y与利率r之间关系的曲线。
产品市场均衡:指的是产品市场上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状态。
货币需求动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由三种动机决定:分别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第五章一、1 内在稳定器:又称自动稳定器。
是指某些财政制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其内容包括所得税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2.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以政府支出代替了私人支出。
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保留的准备金的比率,用rd表示。
4.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包括公众持有的通货与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以及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总额。
由于基础货币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5.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和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行为。
6.凯恩斯极端:在LM曲线呈水平状态时,挤出效应为0。
财政政策效果最大。
7.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8.超额准备金:银行实际贷款与其贷款能力的差额即没有贷放出去的款项。
第六章1、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2、总需求曲线:描述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产量(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组合。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4、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5、粘性工资模型:即阐述粘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
6、利率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利率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象。
7、税收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税收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象。
第七章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将其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根据交易的内容和范围,按经济分析需要设置账户编制出来的统计报表。
2.经常项目:记录本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商品和劳务交易,以及因收益取得、转移支付所引起的货币收支情况的项目。
3.资本和金融项目:记录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情况的项目。
4.汇率: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
5.实际汇率:指一国的物品与劳务同另一国的物品与劳务交换的比率。
6.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7.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8.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规定汇率,并保持汇率基本不变,将其波动范围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的汇率制度。
9.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政府不对汇率进行干预,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确定的汇率制度。
10.国际收支均衡函数:指国际收支平衡时收入y和利率r的关系的函数。
11.BP曲线: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以利率为纵坐标,国民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国际收支均衡函数的几何图形表示。
12.马歇尔-勒拿条件:指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13.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如果两者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
14.IS-LM-BP模型:将BP曲线引入IS-LM模型,即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加入国际收支均衡的条件,便可以形成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这一模型被称为IS-LM-BP模型。
第八章1.通货膨胀:信用货币制度下,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的实际需要,物价总水平持续而显著地上涨。
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投资规模过大和消费需求增长过快等引起货币供给过快增加,最终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3.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4.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就业市场供求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劳动力区域流动不能瞬间完成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5.菲利普斯曲线:是指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短期交替关系的曲线。
6.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引发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并与供给结构不匹配,以及工资刚性的存在导致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工资造成的失业。
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上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
第九章一、名词解释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
2.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3.加速原理:是指产量水平的变动引起投资支出数量成倍增长的经济规律。
4.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相比,经济发展可以看作是比较复杂的“质”上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5. 哈多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多马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独立地提出了与哈多德经济增长模型相同的理论,因而一般把他们的增长模型通称为哈多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6. 内生增长理论:是指说明一国的长期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并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各国经济如何增长,将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
7. 稳定状态:稳定状态是一种经济的长期均衡状态。
在稳态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值不变。
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是停滞的,而且任何不出与稳定状态的经济将发生变动,即无论经济开始时的资本水平如何,总是以稳定状态的资本水平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