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力量重心下移
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市整市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2015年,**市被确定为国家级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市。
在推进市级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市主动申请选取阜城县及古城镇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向县乡级延伸试点,积极探索县乡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路径,改革成效凸显。
今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实现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扩面增效,我市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统筹安排,以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以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市县乡三级综合行政执法“全覆盖”,构建起了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监督到位、协调一致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
一、改革背景
近年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和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职能部门执行法律、依法行政的水平不断提高,但行政执法体制依然不顺,延伸出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一方面,行政执法主体多而分散,职责不清,推诿扯皮问题突出,严重影响执法效能;另一方面,基层执法工作需求与执法权限范围和执法力量配备严重不匹配,基层执法“看的见管不着”的问题日益加剧。
围绕如何
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执法效能,2016年,我市选取阜城县及古城镇为先期试点,率先完成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成立了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摸索打造了执法重心下移、执法力量集中、执法行为规范的改革模式,为改革全面铺开积累了成功经验。
2017年,为进一步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基层属地管理优势,我市根据《**省深化机关作风整顿领导小组“放管服”组关于印发〈全省扩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制定下发了《**市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市县乡三级、全市118个乡镇两个“全覆盖”为目标,整市启动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二、主要做法
(一)组建市县乡三级综合执法机构
市级层面,依托已组建运行的**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在城市管理领域行政执法权限相对集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相近和相关执法职能。
将集中后的执法职能、机构、人员下沉至所属区级,下移执法重心,减少执法层级。
县级层面,组建县(市、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在整合城市管理领域行政执法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跨部门整合范围,将相关行政执法职能和机构划转至县(市、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乡镇(街道)层面,按照“权限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全市118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负责区域内综合行政执法,下设综合行政执法队和综合
执法指挥中心2个事业单位,与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形成“一局一队一中心”格局。
(二)建立“1+X”综合行政执法模式
市、县两级以城市管理领域综合执法为基础,最大限度整合集中相关行政执法职能、机构,划转至市、县(市、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对于部分专业性强、执法队伍完善、暂不适宜划转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行政执法事项,实行行业内综合执法,即:整合部门所属领域内执法事项和机构,交由部门内一个执法机构、内设科室或一支队伍统一行使。
(三)下沉执法权限,厘清执法边界
按照“应放尽放”的原则,除法律规定和中央有明确要求外,凡可交由县级政府行使的行政执法事项全部下放至县级政府,并经省人民政府授权后下放至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
在此基础上,按照“执法重心下移、减少执法层级”的要求,切实厘清职责边界。
一是厘清市、县(市)职责边界。
市级执法部门主要负责监督指导、重大案件查处和跨区域执法的组织协调工作,县(市)执法部门主要承担综合行政执法、法制审核等职责。
二是厘清市、区职责边界。
市区范围内的综合行政执法按实际,保留单一执法层级,即:以市为主的执法领域,区级不设执法机构,以区为主的执法领域,市级不设执法机构。
市区综合执法权限、机构、人员全部下沉划转至桃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滨湖新区。
三是厘清县(市、区)、乡镇(街道)职责边界。
县(市、区)
综合执法部门负责跨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协调、法制审核、业务指导,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负责具体执法,并承接管辖范围内监督、管理、服务相关工作。
(四)推进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
一是规范执法主体设置。
委托执法严格在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框架下实施,签订行政执法委托协议,明确委托事项和委托权限。
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将所承担的行政执法职能划分到具体环节,将执法责任明确到执法岗位、执法人员。
建立职权分离制约机制,实现行政处罚权与监督职能的分离,强化执法监督,确保综合行政执法的规范性。
二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委托协议,编制综合行政执法清单,明确执法主体、依据、职责、权限、标准、程序、责任及行政相对人的权力等内容,并编制行政执法操作流程图,在办公场所、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
推行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对执法程序启动、调查取证、审查决定、送达执行、归档管理等过程进行跟踪记录。
规范行政执法文书,做到内容全面,程序、格式、文字规范,充分体现严肃性和统一性。
三是规范执法人员管理。
统一执法标志,统一人员着装,建立行政执法人员数据库,对行政执法人员基本信息通过展示牌、网站等形式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执法主管部门和监督部门协同机制,强化综合行政执法培训,制定执法行为规范,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
(五)提高综合行政执法效能
一是搭建数字化综合执法指挥平台。
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综合执法指挥平台,对综合执法实行数字化管理。
将执法人员、执法事项、执法单位共同纳入指挥系统,并将摄像头与综合指挥中心进行对接,实行执法全覆盖,无缝隙,网格化管理。
二是建立健全链条式工作机制。
借助综合执法指挥平台技术手段,建立系统化决策、智能化指挥、快速化反应执法机制,形成信息上传、指令下达、执法现场处理工作链条,节省了人力、物力,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建立执法、监督、服务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乡镇(街道)政府在负责精细化执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承担综合监管和服务基层的职能。
在执法中加强综合监管,在监管中进一步服务联系群众,真正实现综合执法惠民为民便民。
三、主要成效
(一)责任主体更加明确,解决了“散”的问题。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后,市、县由原来多个部门执法整合为一个部门或一支队伍执法,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局有效承担区域内执法工作,执法监管主体多,执法交叉、重叠的问题迎刃而解,多头管、管不好的顽疾得到有效根除。
(二)执法力量得到强化,解决了“弱”的问题。
原政府部门执法队伍多、人员少,力量分散,日常巡查易走马观花,偏远乡镇只能是被动接受投诉。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后,执法人员高效整合,执法力量进一步集中下沉,执法
事项、执法权责、执法领域和人员编制进一步明确,实现了“专岗、专人、专事、专权、专责”,有效解决执法力量弱的问题。
(三)监管服务范围扩大,解决了“窄”的问题。
随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职能定位发生了深刻变化。
除有效开展区域内执法工作外,向上承接执法权限、履行监管职责,向下强化服务职能,消除违法隐患,变被动监管为主动出击,变集中整治为常态管理,变单一工作为系统服务,有效破解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这一瓶颈问题,实现了执法、监管、服务的有机融合、齐抓共管。
(四)执法行为更加规范,解决了“乱”的问题。
以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契机,各级执法队伍的执法制度、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执法准则、执法纪律进一步规范,执法监管、执法问责进一步加强,各级执法人员规范执法、公正执法的意识进一步树立,以往执法过程中存在的执法不公、执法不严、随意执法、徇私枉法等乱执法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