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的结构技法

作文的结构技法

作文的结构技法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往往偏重于审题立意的训练,偏重于运用语言的训练,而对文章结构要求不那么重视,于是写作时行止随意,信马由缰,造成文章层次不清晰,结构不完整,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

什么是文章的结构?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是文章思路的外现。

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文章的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所以,轻视结构的作用,忽视结构的训练,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势必会影响作文的质量,影响考试作文的成绩。

试试从三方面着手,使作文的结构质量有所提高。

一、结构要完整所谓“结构完整”是与“残缺破碎”相对而言的。

知道什么是残缺,也就明白什么是完整了。

例如记叙文,写了一件事的开头和结尾,而最主要的部分——中间的过程却写丢了。

举例来说,写“规则伴我行”,开头写过去如何缺乏遵守规则的意识,洋洋洒洒写了几十行,然后写现在在新的形势下自己增强了规则意识,这两部分占了全文绝大部分篇幅,而中间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规则伴我行”的“伴”字一笔带过,给写丢了,这就丢掉了文章的主体部分,不符合记叙文的结构特点,也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现在不少同学喜欢写“拼接式”作文,什么叫“拼接式”作文呢?就是分别用小标题把几件事拼接起来,既没有中心事件,也看不出几件事或几部分之间统一的线索,实际上等于是几篇文章的拼接,这是典型的“残缺破碎”。

再如写议论文,有的同学的作文有“提出问题”部分,有‘“解决问题”的部分,而中间最主要的部分——“分析问题”却给写丢了,这也是结构的“残缺破碎”。

至于写了“针对什么问题”,写了“分析这些问题”,也写了“怎么办”,但没有“主张什么”,也就是找不到中心论点,当然也属于结构不完整。

二、层次要清楚一篇文章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就是层次关系。

层次关系是否合理、清晰,直接反映着思路是否合理和清晰。

有些考生作文的层次欠缺合理、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划分段落不合理,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小段太碎,这两种表现形式都让人摸不清文脉;另一个是这个段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

这些表现虽然不同,但是都反映了作者写作前欠缺整体构思,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心中没谱,自然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了。

三、要勾连照应这里讲的是首尾照应,前后一致。

有的同学作文,段落之间意思跳跃性很大,彼此缺乏过渡和照应,显得文意不是那么圆合贯通,更谈不上浑然一体。

请看下面这篇2002年的考生作文:规则与时代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人类也在不断地进步,而规则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而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自己。

古往今来,每一次人类的进步,规则就会随之改变。

所以人们只有适应不同时代的不同规则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大禹治水,功绩非凡。

他分析了长江流域各地段位置所受水祸的不同,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来治理水患。

试想如果大禹不顾各地的不同情况,一味强堵,可能他的下场就与他的父亲相同了!我们如果每天穿着军装,背着军用单肩的背包,上面别着一枚三角星,手里拿着毛主席语录,口中念念有词地走在大街上的话,人们可能都会向你投来异样的目光。

可在那个时代,这就是规则,这就是他们立足的本钱。

时代在前进,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进步,只有合理运用符合时代要求的规则,我们才可以适应社会。

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就是因为其合理地利用了当时社会的规则。

当时的人们久在秦朝的暴力下生活,百姓积怨繁多,民不聊生。

百姓们需要缓和的政治,而刘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终于实现了大统!改革开放初,大多数人还抱着合作社、大锅饭的心态时,一些人却合理地运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利用合法的规则富了起来!因此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墨守陈规的。

只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去自我完善规则的人才能成功。

这篇考生作文的第三自然段举了我国古代“大禹治水”的例子,第四自然段就一下子跳到了现代,第五段又猛地返回古代,这样的转折太突兀,仿佛中断了文意以后又突然另换了一个开头重新接上,缺少“思维的片断”之间的关系;让人感到文章不是那么统贯圆合。

如果作者调换一下这几段的顺序,同时各段之间加上过渡语句,使前后照应,就会显得思路通畅,各段之间的意思也就连贯了。

怎样解决以上种种结构问题呢?从根本上说,要做到写作前做好“锻炼文章思路”(张志公语)的工作,体现在结构上,就要“整体构思,列纲定局”,列个简单的写作提纲,哪怕寥寥几笔,也可做到心中有数。

写作前做好“布局谋篇”的工作,成文自然就不会出现结构方面大的问题了。

作文的结构结构是就表现形式来说的,是思路的归宿,表现为文章的骨架。

我们常说的段落、层次、结尾、过渡、照应、等等,就是文章结构的内容。

一般来说,有了好的思路,自然会有好的结构。

好的结构应当合理、清晰,还要力求匠心,必要时可以尝试着改换一下文章的“外壳”,换点花样。

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介绍一些结构的技法:1、照应圆合法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创作时曾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

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在那儿。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技法呢?前面写作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交代,这就是所谓的“照应圆合”法。

“照应圆合”,一般分以下几种:(一)首尾照应。

文章开头与结尾遥相照应,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有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以首尾圆合的印象。

(二)文题照应。

这种照应法,往往用在标题含蓄的文章中,文中须有一定的注释、说明。

因些行文标题起了注释和点化的作用。

(三)对话照应。

就是以典型人物的语言多次重复照应。

比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这句话多次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祥林嫂的沉重打击。

(四)细节照应。

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反复出现,可以突出细节的典型意义,比如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中,小通迅员衣裳上的破洞出现四次,突出了小战士羞涩、淳朴的性格。

(五)关键词句照应。

即表达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在行文中互相照应,互为补充。

(六)悬念照应。

在作品中设下悬念,并不急于解开,而是反复暗示,使读者关心人物命运或事件结局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比如萧乾的《枣核》(七)伏笔照应。

作者在描写、叙述的过程中,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先埋下伏笔,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应关系。

比如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就充分体现了前伏后应的特点。

2、对话互动法对话属于口语交际的范畴。

“言为心声”,通过语言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同时,谈话内容无所不包,对话又显得自由灵活。

作文中运用对话的形式,可以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幻想中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可以是与未来世界中人的对话,甚至让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进行对话。

在结构安排上常采用以下形式:(一)辩论式。

即采用辩论会的方式,确定论题之后,让正方与反方交错发言。

在辩论中应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确凿的事实、严密的推理加以阐述,针锋相对地驳斥对方的见解,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辩论的语言应讲究逻辑性。

(二)访谈式。

这是以提问和交谈的方式,从采访那里了解有关情况的一种对话形式。

运用这种形式作文,要选好采访对象,围绕话题精心设计问题,让采访对象逐一回答,介绍情况,采访中,采访者也可以对问题发表与被采访者不同的看法。

(三)座谈式。

即采用“实话实说”的方式,由主持人和各位来宾共同参与,一般先由主持人提出话题,来宾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由主持人归纳总结。

来宾可设想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必拘泥于现实。

按下“进”的按纽主持人:各位朋友,大家好!又到了“社会与生活”和大家见面的时间了。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传统美德与竞争意识”的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素来有许多的传统美德,比方说“谦让”。

然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似乎与社会发展起了某种意义上的矛盾。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样几幅画面。

画面一:世界歌咏比赛颁奖晚会上,中国队与美国队并列第一,上台领奖的只能各派一名代表。

中国姑娘们你推我,我推你,笑嘻嘻地说:“你上!”“不,还是你上吧!”……美国姑娘们却是走到一边,各自一展歌喉唱了几句,最后,大家投票选出最好的上去领奖。

颁奖台上,美国姑娘早早地站在上面,而中国姑娘却迟迟不见上来,引起一片哗然。

主持人:中国人的美德意识可真是根深蒂固啊!可美国姑娘这种竞争方式是不是比中国姑娘的谦让更让人心悦诚服呢?画面二:经理室里,小王与小李并肩站着,经理说:“这次前往韩国会谈的只能是一人。

你们俩谁上?”小李说:“经理,我有足够的信心与能力证明,我是最佳人选。

”小王却迟迟没有开口。

经理又问话,小王才低低地说:“让小李上吧,我这人向来讲究礼让。

”然后就退了出去。

经理看着小王的背影,深深地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主持人:孔融让梨虽成为千古美谈,可在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之际,为何不选择竞争而讲究礼让,使机会白白失去呢?画面三:某公司到人才中心招聘销售部工作人员。

应聘者很多,但招聘单位却只留给应聘者一个座位。

在应聘者抢占座位做准备时,一位叫张媛媛的女大学生却几次主动让座,让别人先面试。

结果,该公司负责人虽对她的条件较满意,却认为她过于谦让而不适合做销售工作,因为销售市场竞争激烈,员工应“锐意进取”。

只见张媛媛睁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睛,一脸茫然:“谦让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吗?”主持人:诚然,谦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竞争意识却更为重要。

竞争,能让你在环境中取得有利地位,便于更好地前进;而过度的谦让,过度的讲“美德”,却只会是阻止你前进的绊脚石。

在人才济济的今天,想成功的我们,难道不该按下“进”的按纽而奋发向前吗?好了,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下次再见!点评:以电视节目载体,以画面与主持人评说相结合的方式,巧妙渗透“传统美德与竞争意识”的关系之观点,观点不偏激,不武断,语气委婉,容易为观众接受,显示了一种面对面谈话形式的特点与优点,新颖的表现形式,赢得了读者的肯定。

文章不仅形式吸引人,在材料的选择上,作者撷取了领奖、出国、求职三件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说明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国人骨子里的那种传统美德亟待加入竞争意识,引人深思。

3、镜头剪接法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成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镜头剪接法”。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串联全部内容的思想红线,因此,所选的镜头片段,无论是人物生活片段,或是景物描写片断,甚至是故事、抒情片断,都要服从于表现主题的需要。

选好表现主题的镜头后,怎样把镜头接起来呢?主要有两种组合法:一是横向排列组合,二是纵向排列组合。

例如写“灯”这个话题,可以选择如下镜头来作文:先祖点明灯,祖父点桐油灯,父亲点煤油灯,到我们这一代用电灯,将来可能有更先进的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