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学习。
问题情景创设的途径包括有:
(1)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2)通过学生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3)通过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创设问题 情境; (4)提出猜想并加以检验创设问题情境; (5)通过将问题“变形”创设问题情境; (6)通过“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例: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先由学生 测定氯化铵溶液、醋酸钠溶液和食盐溶液 的PH。
种能力的核心
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活动
产生于问题
二、提问的误区
1、尽管有很多提问,但都是设问 2、只问“对不对和是不是” 3、脱离教学目标 4、不具体、不明确 5、不能继续追问,缺乏灵活性 6、问题较好,但学生没有思考时间 7、只提问好学生
三、有效提问的含义
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 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 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通 过有计划地、带启发性的针对性提问,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有助于 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
1、激发学生学习 2、启发学生思维 3、获取反馈信息
4、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
接受、吸收、整 合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化 学问题的能力
化学学科 化学实验 考查的能力 探究能力
接受、吸收、整 合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 决化学问 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
化学实验和 探究能力
4、可变性和散序性原则 事物本身存在两面性与多面性,事物之
间是联系的、变化的,事物发展有层次性 和因果关系。
例:①NH3在一定条件下能分解,结 合NH3的热稳定性和元素周期律,请 你们来分析甲烷受热是否能分解呢? 为什么?
②甲烷和氧气能发生氧化反应, 那么甲烷与氯气混合在一起你认为能 发生反应吗?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的设计应关注以下几点:
(1)问题是否有利于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 (2)问题本身目标是否明确,立意是否鲜明; (3)问题是否符合教学进程的需求; (4)问题时机和问题展示方式是否符合学生心 理需要;
四、问题设计的主要原则
1、启发性原则
要促进学生思维的过程,提高思维水平和能力, 养成积极正面的思维习惯。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犹如盲人手中的引路棍,能顺利地将学生导向 学海之路。
【问题1】从2CO+O2=2CO2的方程式可知, 由于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比每个CO分子 多一个氧原子,所以CO可以从氧气中 继续得到氧元素,变成二氧化碳。那么 CO能否从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质中夺取 氧元素呢?
【问题2】装置I有何弊端?
【问题3】为了防止CO污染空气,如 何改进上述装置呢?
装置I
装置II
谢谢!
【问题4】多余CO燃烧要放出热量,而 CuO与CO反应又需要热,那么我们是否 可以再改进装置,使得多余CO燃烧放出 的热作为CuO与CO反应所需要的热量, 从而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呢?
2、科学性原则
符合事实和科学规律,体现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 即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 使设计的问题既明确易懂无歧义,又能突出知识的 重难点.
例:配制10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 0.01mol·L-1的KMnO4溶液。
1、如何准确测定溶质的质量? 2、如何准确测定溶液的体积?
3、情景性和指向性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 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 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 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
问1:氯化铵溶液显酸性,说明什么问题?c(H+)和c(OH-)难道不相等吗? 问4:氯化铵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发生什么变化? 实质是什么? 问5:请分析另外二种盐的组成有何特点?它们溶于水 后溶液呈中性和碱性说明什么问题? 问6:根据以上分析,总结盐溶于水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