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第36个故事》中的影视声音的分析【摘要】:声音是电影完成叙事的独特要素,也是电影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主要特征。
它能给平淡的画面赋予灵动的生命力,让影片更加饱满。
从影视声音,看《第36个故事》,它是具有诗意的,假如影片没有如此动听的音乐,我想那么这部小文艺电影也只是一只漂亮精致的花瓶。
然而精致的画面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部*更具有文艺色彩。
舒服而具有感染力的音乐,平缓而幽默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音响效果使影片更具魅力。
那么不妨专心往聆听它的声音,品读它所赋予的魅力。
【关键词】:《第36个故事》;音乐;有声语言;音响一、剧情先容每个故事,都是从城市的咖啡馆开始的。
《第36个故事》,是一个发生于台北咖啡店内35个"以物易物"的交换游戏,继而发展出引人进胜的动人故事。
由《命带追逐》萧雅全导演,侯孝贤监制,《不能说的秘密》桂纶镁、《街角的小王子》林辰唏和《双瞳》张翰主演。
浓密的行道树拥抱着安静的街道,路旁的"朵儿咖啡馆"亮起热和的灯光,咖啡馆的主人是一对年轻的姊妹--朵儿和蔷儿。
由于喜欢咖啡和甜点,朵儿利用工作积蓄下来的存款以及家人的资助,和妹妹蔷儿打造了一间风格别具的"朵儿咖啡馆"。
在她想像的蓝图中,她自己就是这间咖啡馆的招牌,就像同心圆一样,她的好朋友会带来另外一群好朋友捧场,她的人缘也将转化为店里一波又一波的人气。
果然,开幕当天来了好多的朋友,带来好多有趣的贺礼,朵儿兴奋极了,说要让这家店长长久久经营下往。
言犹在耳,开店之后的营运状况却让人大失所看,连续几天客人稀落,空荡的店面对照着满仓库的贺礼更显冷清,朵儿的好人缘反倒成了仓储的负担。
出师不利的朵儿和蔷儿,在一次偶然的对话中,开启一场"以物易物"的活动,在这间咖啡馆里,唯一能用金钱买到的只有咖啡,客人假如想要拥有其他东西,就必须拿出等价的物品和主人交换。
因此,客人可以用无敌铁金刚公仔换到一张老相片、可以用净水沟换到店内的泰文食谱,不谈客观的金额,只在意彼此对价值的共叫。
"朵儿咖啡馆"于是不再仅是一般的咖啡馆,反而更像一处串联城市情绪的集散地。
这样的想法竟意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人,其中包括一位带来了35个城市故事的群青。
这些交换的过程,不停地让朵儿和蔷儿重新衡量自己的判定标准,最后甚至改变了彼此的价值观,让两人决定出发往寻找第36个故事,实践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
二、有声语言旁白影片的一开始就能听到来自画外的一个声音,这个旁白采用第三人称,用客观性的言词述说着故事的发生过程,向观众先容事件的来龙往脉、人物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个旁白是一个女声用平和的语速配合着画面,透出幽默感以及具有一定的深度,引人发起联想深思。
随着她的声音我们故事的发展与人物的性格特征,她似乎成了我们身边熟悉的人物,我们也更期待接下来的故事。
以下是片头部分的旁白:"这是拿铁,台北人最喜欢的咖啡,朵儿不喜欢在拿铁表面拉花,由于有了花你就看不到咖啡油脂与奶泡交接的光彩了,那可是每一杯都不相同的。
这是手指泡芙,朵儿最拿手的甜点。
你看,每一个都长得不太一样,由于食品和人一样,不应该每一个都相同。
假如你想吃朵儿做的泡芙,你只能到星期三来朵儿咖啡馆,由于这里天天的甜点都不一样。
这就是朵儿,朵儿咖啡馆的主人。
她梦想拥有一间优雅的咖啡馆很久了,一年前,当阿姨决定搬到上海的时候,她知道机会来了,于是对她的旧老板提出了辞呈。
?a href="title="孙亓的博客"target="_blank"孙亓的博客?影片利用旁白,把一些琐碎的、看似没关系的画面联系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视听效果。
影片中旁白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有表达人物的某些情绪,当咖啡馆成了以物易物的场所,咖啡只成为配角的时候,朵儿的一段沉思,此时的旁白:"以物易物固然没有帮妹妹换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但的确帮朵儿把客人变多了,这不是朵儿一开始希看的吗?为什么现在要生气?由于技艺。
人们会在乎自己的技艺,朵儿不喜欢她的技艺是配角,是人们在帮台灯想位置的时候吞下往的。
"这样的旁白已经不仅仅是在向观众先容剧情了,而是承载了主人公此时内心的潜台词-她诉说着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影片在先容朵儿和蔷儿的关系的时候的幽默感,那份亲切感拉近与观众的感情:"这是蔷儿,朵儿本来并不想让她插手自己的咖啡馆,但蔷儿的妈妈要蔷儿别游手好闲,朵儿的妈妈则说朵儿需要人手,碰巧她们的妈妈是同一个人,于是就算朵儿不想妹妹来店里工作也由不得她。
朵儿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从今天开始有一个屋檐下她终于可以全权做主了,她看到自己又往自由靠近了一步。
"用蔷儿的妈妈…朵儿的妈妈…碰巧她们的妈妈是同一个人,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先容她们让人线人一新同时感受到一种幽默感,同时这段话也跟朵儿正在规划自己的咖啡厅时蔷儿的插嘴的情景配合起来,起到进一步解释的作用。
还有,"朵儿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从今天开始有一个屋檐下她终于可以全权做主了,她看到自己又往自由靠近了一步。
"也是非常经典。
在影片的到10分钟14秒到10分26秒,朵儿往买海芋时发生了小车祸后,车子载着一车海芋下山时,旁白:"车祸之后,一切都没改变。
他们各自的钱包都没变厚也没变薄,原本预备要下山的海芋还是继续下山,只是换到了朵儿车上。
"之前画面并没有讲述用海芋来抵修车费。
用朵儿直接开动车和在家整理海芋的画面配合这句旁白,起到解说的作用,且把故事情节连贯起来替换了两人的协商,省略掉很多画面空间。
除了画外音的旁白,还有电影故事中人物的旁白,如在影片片头4分钟到4分45秒的时间,朵儿学来的价值观:"在我心里,一只好看的杯子比贝比鲁斯的签名球珍贵,在那个客人心里,那张照片比无敌铁金刚珍贵,而在我妹心里,只要对方肯再多点两杯咖啡就会比那张照片珍贵了。
这一切的标准就是心里价值。
"这个声音也点出了这部影片的主题:心理价值。
片中插进的数段街头访谈,让民众直视镜头,谈他们心中以为最具价值之事、追求的梦想等等,把话题开放给观众。
路人们对题目的不同回答,这些看似很平常,却使的影片更有趣,更贴近生活,带动观众对这些题目参与的积极性,起到互动更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音乐音乐在这部影片起着重要的作用。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始终,无时不在感受音乐气力。
音乐的作用旨在阐释主题,用音符往述说一段值得回味的故事。
这部影片所用的配乐是音乐家雷光夏和侯志坚共同创作的,是专门为影片而作。
乐曲中,运用钢琴、打击乐器、低音大提琴、手风琴、吉他等多种乐器融合演奏构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使音乐与影片结合得相得益彰。
在影片的很多处,由大提琴宽广的音域、接近人声的音色在一种翻滚着的旋律线震动着我们的心灵,很好地传达出某些场景的意境和情绪。
两个人的音乐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雷光夏的音乐有一种很难言语的美感,非常优雅。
侯志坚的音乐则一直都很灵活,可以呈现非常多种不同的情绪跟情感。
通过穿插交替的方式,使影片与精美画面配合显得优美而灵动富有文艺色彩。
这部影片的故事是平淡的,音乐是动听的,影片中很大部分都配上音乐,从影片中出现音乐的部分看,出现音乐的次数多达30处之多,配上13首不同的乐曲,大多以轻音乐出现,轻音乐的风格和特色,较之其他音乐形式更为轻快活泼,富有风趣,特别是它的曲调格外动听,使在看电影的时候无时不感到舒适舒服,而这些音乐都是根据片中的人文性格所作的,比如配乐《她的改变》就是根据朵儿这个角色来作的。
性格执拗的文艺青年朵儿,一直为能卖出更多的咖啡为心中的价值观,经过妹妹蔷儿的"以物易物"活动的,副机师的故事的影响慢慢地转变的价值观,找到自己的心理价值。
影片从开头到来自外国的沙发客Jhonah和Alamela在咖啡馆留宿时,朵儿姐妹与他们离别到回家的路程,《她的改变》这首歌曲一直响着。
同时也说明了她这时已经改变了,也符合了影片的倒叙结构。
还有在影片在59分零2秒到59分53秒,朵儿把做好的咖啡给周群青品尝的她们一起谈论的场景,音乐《她的改变》响起,这段音乐暗喻着她心里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改变,已经感受到"以物易物"给换到的心理价值,也暗喻她喜欢上周群青,故事固然不是以爱情为主调,但这些细节加上动人的音乐让人感受到爱情在慢慢滋长。
这部小文艺片,假如没有音乐我会以为它是一部空洞无物的影片,画面是具象的,音乐则是精神层面的。
音乐是对画面的升华。
音乐它凝聚着影片中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深沉的情感。
音乐能"说出情节以外的声音",音乐是揭示影片灵魂的重要手段。
丰子恺说:"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比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
"这种神秘使它包容了丰富的内涵,具有了直指人心的气力。
面对人类复杂的情感,再出色的台词也显得苍白无力,惟有沉默是明智的选择。
若辅之以婉转低回的音乐,这个片断定会成为影片中最撩动心弦的篇章。
比如片中01:02:28到01:03:13朵儿的一段沉默,的那段配乐《第36个故事》,解读着朵儿心头的百般滋味,由于周群青把35块香皂连同她画的35幅画带走,留给她的失落和生气,进而在心中辩驳自己所追求的心理价值。
再如片中朵儿收到周群青寄来给朵儿的情书和之前被他拿走的那些画时,朵儿一直没有说话只有蔷儿的问话和音乐声《这就是城市》,这时只有音乐在解读着朵儿的心情,那份获得心理价值的喜悦,通过音乐表现得淋漓极致。
影片中的音乐并不是割裂的,每一段都有它的联系,它暗示人物的情绪的转变和主题的表达。
也构成影片的结构,不仅每一段相同的音乐构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而且故事之间还构成了联系。
比如音乐《朵儿与蔷儿之一》代表着朵儿和蔷儿的意见不一致,价值观不同。
经常出现在朵儿与蔷儿的讨论,对视,的片断中。
在影片中有共出现了6次,第一次,是片头客人在说服蔷儿换给他们旧相片时,朵儿讲述自己的价值观和妹妹心里的价值观的时候。
第二次,是在朵儿和蔷儿讨论咖啡馆的布置的时候。
第三次,是朵儿的朋友在讨论送什么礼物给朵儿做开张贺礼的过程以及送礼的过程。
这一段音乐很长,没有朵儿和蔷儿一起出现的镜头,但故事是因海芋而起的,而朵儿和蔷儿对于海芋的价值观完全相反,与蔷儿的那句:"当初选择赔钱不就好了吗!"所符合。
第四次,有人来问朵儿以物易物的事情的时候朵儿看向蔷儿起到她们讨论以物易物这件事情的过程。
第五次,蔷儿为帮朵儿换到巴哥,给空姐讲故事,刚开始讲第一句话的时候,朵儿看了蔷儿一眼,音乐从这里响起,固然只是短短的两三秒,但等感受到朵儿对蔷儿所说的故事不认同。
第六次,是日本游客看到那本日本民谣想要换而没带东西想以唱歌的形式来换,蔷儿不同意,而朵儿同意她们对看的时候这段音乐又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