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姓名:方敏华学号:2009101510
一、教学回顾
我所上的课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整首诗的基调是比较明朗和愉悦的。
因为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所以,我在上这首诗前,我让同学们先回顾以下之前所学过的有关于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然后再接着和他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内容——一首新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诗篇。
当我在黑板的正中央写下《钱塘湖春行》四个字后,我便从“钱塘湖”三个字入手去介绍有关“钱塘湖”即西湖的一些知识,接着引用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来反映苏轼对西湖景色的赞美与热爱,然后便说要和同学们走进春天的西湖,去领悟、感受在白居易笔下的“西湖”之美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有何不同之处。
在正式开始学习诗歌内容之前,我让学生边读诗歌边思考两个问题,即“你从题目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和“诗中描写了西湖春天的哪一个阶段?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综合多个学生的答案之后,我认为这时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便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读完诗歌后头脑中所呈现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
接着我便简单地点评了一下同学们的回答,然后再围绕着诗歌的语言与练字方面展开讲解,对诗中的一些字及词语进行品味和解读。
最后我让同学们再看一下整首诗,概括出全诗的思想感情并布置作业:课后背诵整首诗歌,尝试着写一篇描写四季景色的抒情散文。
二、成功之处
在整个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导入比较自然。
在导入新课的这一环节中,我讲得比较不错,从回顾之前所学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入手,导出一首新的描写四季景色的新诗,再引用苏轼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来与白居易笔下的西湖美景做对比,引导中我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所以刚开始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很不错。
2、运用想象教学法。
我让同学们把读完整首诗后头脑中所呈现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做法有利于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补充和描绘诗歌中所呈现的景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不足之处
在我的整个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没有较好地运用“朗读法”。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西湖景色之美,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应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中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而在我的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很好地发挥“朗读法”的作用,在刚开始上课时没有为学生示范朗读诗歌也没有播放课文范读,在课堂中也较少让同学们自己朗读诗歌,在最后让学生概括诗歌思想感情时也没有先让全部同学齐读一遍。
2、教学考虑不够充分。
在上这首诗时,我没有将诗中容易读错的字先给指出来,也没有为学生示范朗读,所以有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将文中的一些字音读
错;在讲解诗歌前也没有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向同学们介绍清楚,以至于到最后有人提出不清楚诗歌的创作背景的疑问。
3、问题设计不够科学。
在讲解诗歌的语言与练字方面,我没有巧妙地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去进行交流、讨论,我在讲诗歌练字这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可不可以将“几处”改为“处处”、将“谁家”改为“家家””,这个问题不具备讨论的条件,以至于我刚提出来便有很多学生说出答案了。
因此在诗歌精练而含蓄的语言讲解上,我没有让学生通过对字词的反复比较、推敲、锤炼去体味诗境、诗趣。
四、再教设计
重新教这首诗歌时,我要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针对之前教学中所出现的不足,在以后得课堂教学设计中,我要做以下方面的改进:
1、导入后要介绍诗人简介和创作背景
2、出示易错字并播放诗歌范读,再让学生根据范读为诗歌断句
3、在诗歌解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朗读法”的作用,使“朗读”贯穿于全
诗讲解中。
4、在讲解诗歌的语言与练字方面,我将问题重新设计为:
(1)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2)可不可以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改为“处处绿莺争暖树,家家灰燕啄春泥。
”。
请说明可以或不可以的理由。
(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可以将诗歌的哪一些字词进行修改?注意:如果改了以后你们觉得比原诗的要好些,那你们就说一下改动后的好处;如果改了之后还是觉得没不改的好,那么你们就说原文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