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高考语文(人教)大一轮复习检测: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探技巧 Word版含答案

2018高考语文(人教)大一轮复习检测: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探技巧 Word版含答案

第三章专题二本训练共16题,共88分,训练时间88分钟一、(原创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导学号15650558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抓住从薄暮到深夜的特征,描绘了一幅“山间初夜图”:夕阳西下、群壑蒙烟、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欲归、烟鸟栖定。

B.“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清泉而感山幽,细致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激动心情,很有韵味。

C.“孤琴候萝径”写诗人独抱古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长满藤萝的小径,痴痴期盼友人丁大的到来,期待知音之象栩栩如生。

D.诗人运用视觉、感觉、听觉、味觉等写景,笔意在若有若无间挥洒自如,点染空灵,将暮后山中景色勾勒得极具特色,并寓情于景。

E.从表面上看,前六句只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才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人一开始就在写候友,只是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

答: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樵人欲归”分析不当,“归欲尽”的意思是差不多走尽了。

B“激动心情”分析不当。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表现了将要见到友人的惬意。

D诗中没有运用“味觉”来写景。

2.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心态?(6分)答:抒发了对丁大归宿的期盼之意和对丁大的挂念与信任之情。

抒情主人公不心焦,不抱怨,表现出异常平静的心态。

[解析]诗题中的“待丁大不至”限定了诗作的感情范围,前三联的环境描写,酝酿了感情基础,“孤琴候萝径”集中展现了诗人的感情所向。

二、(原创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11分)导学号15650559菩萨蛮陈克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

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玉钩双语燕,宝甃①杨花转。

几处簸钱②声,绿窗春睡轻。

【注】①甃:读“zhòu”,井。

②簸钱:掷钱为戏以赌输赢。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上阕写帘内之人眼中的庭院景象,写景由远而近,由动到静。

由院墙上绿草杂生、院内青苔满地可以看出,庭院中人的活动很少。

B.“中庭日淡芭蕉卷”一句写正午时分,阳光淡淡地投上蕉叶,一个“卷”字,形象地描绘了蕉叶静静卷心、悄悄生长的自然姿态。

C.“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两句选取了“蝴蝶”和“烘帘”这两个特写镜头进行描写,通过庭院幽静自然的环境烘托人物心情。

D.下阕写珠帘不卷,玉钩空悬,双双燕子呢喃,听来是那样低软柔和;杨花在井垣四周,随风飘转飞舞,看起来是那样令人心潮起伏。

E.“几处”二字下得精巧,令人依稀闻得簸钱为戏的声音,笑语嬉闹都在隐约之间,这些景物描写给人以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印象。

答: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由动到静”分析不当。

上阕先写青苔院、芭蕉,后写蝴蝶、烘帘,应为由静到动。

D“令人心潮起伏”分析不当。

词人写杨花在井垣四周飘扬旋转,优游自在,给人以闲适之感。

E“虚无缥缈”分析不当。

簸钱为戏已是人们的常见事物,“几声”便传达出簸钱为戏的场景,词中的描写给人的印象是似有若无,不可捉摸。

4.这首词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最后一句中的“轻”字有何妙处?(6分)答:这首词融情于景。

通篇写景,但人物的内心活动妙合于景物描绘之中。

(3分)最后一句中一个“轻”字活画出主人公似睡非睡、若梦非梦的情态和安静闲适的生活情趣。

(3分) [解析]这首词的大意是:绿草丛生的围墙环绕着长满青苔的庭院,庭院中日色淡淡,芭蕉叶儿打着卷儿自我陶醉。

蝴蝶在台阶上翩翩起舞,帷帘在微风里自在飘垂。

白玉的帘钩上一双燕儿低语呢喃,井垣的四周杨花柳絮飘旋飞转。

几处传出簸钱为戏的嬉闹声,绿帘里正做着淡淡的春梦。

本题需要用景语来解读情语。

三、(原创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11分)导学号15650560秋晚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人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

②幅巾: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

③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不但紧扣了诗题,而且写出了诗人当时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

B.颔联抓住“一点烽”和“两行雁”这两个物象抚今追昔,在远观与俯视中想到岁月空逝,大宋兴复无期,不觉愁绪滚滚,涌上心头。

C.“杜陵秋”明指长安,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它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浸透着对关中失地和人民的关切与怀念之情。

D.颈联的“山河”代表国家,“身世”指所处的时代,诗人登城“搔首”“倚楼”不禁考问,谁是兴国的英雄?谁是扭转乾坤的豪杰?E.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深沉的悲观失望之情。

答: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B“俯视”分析不当,“两行雁”是空中的物象,应为仰视。

C“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分析不当,应为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E“深沉的悲观失望之情”分析不当,应为大势已去的无比感慨。

6.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6分)答:①因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

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条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

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

③壮志难酬的悲愤。

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解析]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所见所想。

首联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深秋时节,西风卷地而来,登上城楼,满目萧条,悲秋之情油然而生。

颔联抒写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

颈联由失地而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想到亡国之愁。

尾联写自己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

此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

6分,答对一个要点给2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四、(原创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11分)导学号15650561鹧鸪天·春暮黄昇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

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

晴波不动晚山青。

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前两句描写迟迟春日,白昼方长,午梦初醒,斜阳西照。

“沉水香销”,即炉香燃烧正旺盛,纷乱的烟丝渐渐变浓。

B.“戏临小草书团扇”描写闺中佳人正在临摹字帖,戏学草书,这种悠闲举动,反映了女主人公特有的身份与心迹。

C.“自拣残花插净瓶”一句描写女主人公拣取快要凋谢的花朵插入洁净的花瓶,折射出红颜将老、芳华流逝的悲凉。

D.上片描写女主人公春昼午梦初醒的愉快之状;下片扣紧“斜阳恰照”的特定景物写景抒情,意脉相承,中心突出。

E.本词在思想境界上传达出符合人物身份的情感,反映出那个时代中被禁锢的女性的思想追求和她们的失落与寂寞。

答: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炉香燃烧正旺盛,纷乱的烟丝渐渐变浓”分析不当,“销”古同“消”,消散、消失的意思。

应为炉香将要燃完,纷乱的烟丝渐渐稀淡。

C“悲凉”偏重,应为“惋叹”。

D“午梦初醒的愉快之状”分析不当,应为午梦初醒的无聊之状。

8.上片中的“恰”字有何妙处?“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两句词给人们以怎样的启迪?(6分)答:“恰”字使斜阳的动感、可爱跃然纸上,令人叫绝。

(3分)启迪:虽然流年变换,景物无常,但是只要有观景之心,则时时处处都为景,不要因为老念着逝去的春景而误了满庭初夏的“槐云”。

(3分)[解析]这首词上片写这位女主人公春昼梦初醒的无聊之状。

“恰”用来修饰“照”,从修饰效果方面,可以透视出该词的妙处。

下片接承意脉,进一步写景抒情,从时间上看,再次点染春日黄昏、清和景物。

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伤春心事无人领会,惜花情绪可想而知。

她的心灵之窗悄悄地打开,又轻轻地闭上。

只怨春归,却不说流年暗中偷换,槐阴覆地,又临初夏,自然令人联想到调整心理季节的话题。

五、(原创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11分)导学号15650562[南宋]刘辰翁①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③。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④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

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外流落多年。

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此词写于此时。

②银花:元宵节的花灯。

③愁城:南宋京师临安,与下文“辇下”义同。

④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铁马蒙毡”一句,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氛围凄凉阴森可怖,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极不相合。

B.“银花洒泪”一句写得极为动情,它将客观景象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具有人的形象和感情,渲染了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

C.“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写故都临安元宵佳节鼓吹弹唱的情景,身为忠于南宋故国的遗民,根本听不懂这些外族歌声。

D.“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在词中既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明上阕所写的都是自己在故都的亲见亲闻。

E.词人隐居家乡,心系故国,通过对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的今昔对比,流露出对统治者的强烈愤激,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答: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C“根本听不懂这些外族歌声”理解不当。

原文中的意思是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D“都是自己对故都的亲见亲闻”分析不当,由“想故国”三字可以看出,上阕所写都是词人的想象。

E“今昔对比”分析不当,应为想象。

10.“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2分)“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2分)“海上心情”则是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的典故表明守节不移的志向。

(2分)[解析]由注释可知,“辇下风光”即南宋京师临安的风光,自然令人联想到亡国之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