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民的
收取赋税,地主官僚不列外。(限制、减轻、增加)
关系
均输法
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货款,就近采 购)”原则为皇帝贵族采购物资(节约)
角色扮演1: 假如你是个有大量土地并从事经商的 大地主……
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损害到你的利益?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市易法、 均税法、均输法等
角色扮演2:
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 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 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么的社会状况,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 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
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习武图
2、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采取了什么措施?
的局 面,
农田水利法
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保证、扩大、促进、增加)
调整 了封 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 地主也出钱(保证、促进、增加)
建国
家、 市易法 地主
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物品,市场短缺时卖出(打破、增 加)
和农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土地数量,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
整顿太学
用,
为变
法造
舆论 惟才用人
废除明经诸科 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设明法科(选拔)
重编教科书(儒家经典) 优异的太学生可直接做官 设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培养)
提拔有志改革官员 打破按资升迁(使用)
影响
培养人 才,发 挥其才 干,为 变法起 了舆论 作用
归纳总结: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 袭故而守常这,纷纷扰扰,莫安其居。”王 安石变法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各 有哪些?
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 商:市易法、均输法
经济危机
地主 积贫
国家
阶级矛盾 农民
政治危机
统治秩序
民族危机
积弱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富国之法
保甲法(连坐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强兵之法
设军器监
取士之法
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 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 间的是:
A、青苗法 C、市易法
B、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2、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 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3、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 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 C.募役法
B.农田水利法 D.市易法
4、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所解决的主要问 题是 A.徭役繁重 B.高利贷盘剥 C.“冗兵”与“冗官” D.“积贫”与“积弱”
中心:富国强兵
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 (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 (3)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
2、标志: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主持变法。
二、富国之法
目的 措施 具体内容简单记忆法:“青龙目四方晕”
改变 积贫
青苗法
政府贷款或谷物给
理财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军事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 军器监。
巩固封 建统治
百姓养马,可减赋税,马死赔偿(减少、
保马法 提高)
秩序和
整顿加 强军队
将兵法
以“将”为军队编制单位,设 正将一名,专管训练(改变了 以往“兵将分离”) (提高)
设军器监
监督兵器制造,严格管理,提 高武器质量(提高)
四、取士之法
目的 措施
具体内容
改革科举
关注 制度
人才
的选
拔、
培养 和使
王安石变法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 木兰陂
假如说你是农民,你的生活发生变化与王安石变法 的哪些措施有关?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三、强兵之法
目的
措施 具体内容简单记忆法:“将军坐宝
马”
为了改 保甲法
变积弱 的局面,
连坐法
编定保甲,平时维持治安,战时 从军(确保、提高)
连坐法(加强)
版本:人教版 高中历史选修一
复习回顾
岳阳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 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引自范仲淹《岳阳楼记》著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 注:庆历新政始于1043年
◆范仲淹“忧”什么?
一忧(忧虑):社会危机的严重
阶级矛盾激化 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贫局面的形成
政治危机 民族危机 经济危机
二忧(忧愤):庆历新政失败
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课标要求: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 一、起用王安石(前提)
▪ 二、富国之法
▪ 三、强兵之法 ▪ 四、取士之法
(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