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淀蛋白题库

沉淀蛋白题库

1、去除蛋白质的方法有哪些
答:(1) 加入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
(2).加入中性盐;
(3).加入强酸;
(4).加入重金属盐;
(5).超滤法;
(6).酶水解法;
(7).加热法.
2、去除蛋白质的意义是什么
答:使结合型药物释放出来,以便测定药物的总浓度;得到较“干净”的提取液,减少乳化;消除对测定的干扰;保护仪器,延长使用期限。

3、:
4、沉淀蛋白中加入甲醇或乙腈的目的是什么
答:加入水溶性的有机溶剂甲醇或乙腈,可使蛋白质的分子内及分子间的氢键发生变化而是蛋白凝聚,是蛋白质结合的药物释放出来。

5、,有机溶剂沉淀蛋白的原理是什么
答:原理是降低水的介电常数,导致具有表明水层的生物大分子脱水,相互聚集,最后析出。

6、用强酸沉淀蛋白的原理是什么
答:酸沉试剂(高氯酸等)原理是,在低于蛋白质等电点的pH条件下,蛋白质阳离子与沉淀剂的阴离子形成难溶性盐而沉淀,蛋白变性而沉淀。

7、常见蛋白沉淀剂的试剂有:甲醇、乙腈、乙醇、丙酮、高氯酸、四氢呋喃、
三氯乙酸。

(至少写三种)
8、沉淀蛋白的操作步骤:血浆样品解冻,涡流混匀备用。

在EP管中,依次加
入内标、血浆样品、沉淀试剂,之后涡流混匀,15000 rpm离心5 min,取上清进样分析。

9、用甲醇、乙腈作为沉淀试剂时,血浆与沉淀剂的比例是多少
答:一般用血浆与沉淀剂的比例为乙腈最低1:2(一般1:3以上),甲醇最低1:3(一般1:5以上)。

10、(
11、 简述沉淀蛋白的注意事项(答案开放,仅供参考)
答:(1)涡流混匀一定要充分,至少30 S 以上;
(2)沉淀试剂量一定要足,沉淀要充分。

(3)有时需要考虑溶剂效应,对峰型的影响
(4)热不稳定的药物,离心时需要冷冻离心。

(5)注意操作,防止污染。

12、 比较下面沉淀试剂的沉淀效率:甲醇、乙腈、乙醇、高氯酸。

答:高氯酸>乙腈>乙醇≥甲醇。

表1常见沉淀试剂的蛋白沉淀效率
13、 与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相比,沉淀蛋白的优缺点是什么(答案开放,仅
供参考)
答:优点:简单、方便、迅速、提取回收率高、成本低、易于操作
缺点:杂质多,对特殊的药物基质效应强。

沉淀剂 · 上清液pH 值 沉淀 mL 血浆中95%以上蛋白时
所需沉淀剂体积(mL )
三氯乙酸(10%,W/V ) ~
高氯酸(6%,W/V ) <
钨酸

焦磷酸(5%,W/V )
硫酸铜、钨酸钠
氢氧化锌
$
硫酸铵(饱和)
乙腈
丙酮
9-10 乙醇 {
9-10
甲醇
将待测物稀释,不能达到浓缩的作用,待测物含量低时不适用。

上清比较脏,柱压高,有可能会导致系统堵塞。

14、】
15、简述沉淀蛋白的基质效应、提取回收率的操作过程
答:提取回收率(RE):空白基质,加入沉淀试剂后,涡流混匀,离心。

在上清中加入一定量的的内标和标系,涡流混匀进样。

与QC比较峰面积。

基质效应(ME):加入内标和标系,加入水(代替空白基质),然后沉淀试剂,涡流,进样。

与上述RE比较峰面积。

16、沉淀蛋白以后,进LC-MS分析,出现哪些情况,需要考虑将上清液稀释答:有溶剂效应,峰型不好;
响应高,最高点可能会导致系统饱和;
基线高,基质效应大(前提是信号响应够)。

17、如果外标响应很高,沉淀蛋白后,响应特别低,怎样判断是共沉淀还是
基质效应导致的
答:沉淀空白基质,在上清中加入内标和标系,看响应,如果响应高,那证明是共沉淀,如果仍没有响应,说明是基质效应的影响。

18、二氯甲烷反提的原理是什么
答:二氯甲烷与乙腈的溶解能力比水强,能将乙腈完全从水相中提取出来。

二氯甲烷将乙腈提取出来,药物留在上层水相,相当于浓缩。

甲醇在二氯甲烷和水中都有一定的溶解,所以反提一般不用甲醇。

19、(
20、二氯甲烷反提时,二氯甲烷的量怎么确定水相在上层还是下层
答:乙腈:二氯甲烷的比例1:3左右。

水相在上层。

21、什么药物适合用二氯甲烷反提
答:一些极性大的,在水相的溶解性强的药物。

22、简述二氯甲烷反提的操作流程。

答:血浆样品室温解冻后,涡流混匀后,精密取内标、血浆样品、乙腈,混匀,离心。

取上清加入二氯甲烷,涡流混合,离心,取上层水相进样。

23、影响沉淀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沉淀试剂的选择,沉淀试剂的倍数,涡流时间,离心的转速、时间和温度。

24、甲醇与乙腈沉淀蛋白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答:乙腈——块状絮凝物、易于分离;成分损失可能性大。

甲醇——细小颗粒沉淀、不易分离;成分损失可能性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