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摘要】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主要的旅游方式之一,其发展进入到成熟期,但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变化的情况使得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如何实现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深受关注。

本文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在分析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和制约发展的相关因素基础上,提出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以避免其发展陷入困境。

【摘要】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人们放松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实践证明,乡村休闲旅游一方面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丰富了旅游产品种类,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

但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变化的情况使得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如何实现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深受关注。

本文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在分析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和制约发展的相关因素基础上,提出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以避免其发展陷入困境。

1.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作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之一的成都市温江区大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引领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新方式。

温江是全国花木之乡,全区15万亩耕地有13万亩花卉苗木,花木种植占全省的1/3,全市的1/2。

7000余个川西林盘星罗棋布,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景区景点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5300个/立方米,大气环境质量达到(gb3095—1996)二级标准,是成都地区环境质量最好的区域,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打造的绿道将水体、公园、绿地、农田、历史文化遗产有机串联,形成了休憩、度假、运动、休闲、旅游一体化的低碳、健康、绿色的生态、文化通道,获得了“国家健身步道示范工程”,成为了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旅游观光之道和发展绿色经济之道,每年吸引60余万人次的游人前往健身游玩。

温江区农家乐、乡村餐饮点达226家,其中规模以上农家乐72家。

在乡村田园中建设了“鱼凫国都温泉酒店”金叶级绿色旅游度假酒店以及万春园、绿园、明芳居、长青湾、澄园、天乡人家、西园等特色高档乡村酒店。

通过城乡统筹试点的时机,温江区成功打造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国色天乡乐园”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芙蓉古城”;鱼凫田园样板区、国际景观植物园、寿安复兴旅游小镇、吴家场旅游集镇、洪锋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点、“渝兆成”养生苑、金马镇的四有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一大批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了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观光农业项目的集群化发展,有力推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

温江区举办乡村旅游活动20余个,吸引游客120万人次。

就业人数达到四万多人,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的收入达3367元,占年总收入的28%,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总收入达4.62亿元。

2.制约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相关因素温江区乡村休闲旅游已进入到成熟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相关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2.1发展规划落实不深入与区域总体规划、城乡形态规划、产业布局及空间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相衔接,温江区制定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但政府在制定规划后,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工作落实不够深入,很多投资经营乡村休闲旅游的企业或当地农户还是自主开发、盲目投资,没有合理的布局,各自为政,利用自家的土地、房屋简单地接待旅游者,以至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甚至不惜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情况。

2.2产品雷同、规模较小温江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较单一,文化内涵不够突出,品味不高,在同一片区域内出现众多雷同的乡村旅游点,主要以观光农业项目、农家乐的形式出现,不外乎都是吃农家饭、赏乡村农业风光、棋牌麻将、垂钓等,缺乏高层次的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不能满足客源市场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味的旅游需求。

这种同质产品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2.3品牌形象定位模糊,知名度不高温江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这么多年,地方特色化的项目不多,缺少系统的形象设计与提炼,品牌形象定位模糊,加上宣传促销不够,营销渠道单一,与郫县农科村和龙泉三圣花乡比较起来,优势不明显,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强。

2.4经营管理不完善乡村休闲旅游存在责权不明、经营管理不完善的情况。

要么管理部门不明确、机构不健全,要么没有有效发挥管理职能,放任自流,使得投资者、经营者按照自我思路进行开发经营,难免出现目关短浅、只追求当前经济利益最大化、不顾公共环境卫生、不管公共设施的保护、不良经营等问题。

加上经营者、就业者大多为当地农民,素质不是很高,小农思想严重,并不注重服务质量,服务意识淡薄,给旅游者造成不好的印象,很难吸引回头客。

2.5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完善旅游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温江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服务功能不完全,没有形成完整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吃:主要在农家乐、乡村餐饮点,但有些卫生条件较差、接待能力不足。

住:要么档次太高,要么条件太差,没有特色,而更多的乡村酒店仅提供餐饮、棋牌,没有提供住宿。

行:旅游道路交通标志不明显;缺乏必需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旅游指示牌等;缺少将这些乡村旅游项目串联起来的交通旅游车,更多时候游客只能靠自驾,很大程度上把那些没有私家车的潜在旅游者挡之门外。

游:虽然有农业观光园、旅游集镇、农家乐和乡村休闲旅游景点,但布局较分散,没有形成功能片区,也没有规划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

购:温江区花木产业、有机农产品资源丰富,但没有形成成熟的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与销售体系。

娱:很多休闲娱乐设施还处在规划建设中,比如乔波室内滑雪场、江安河漂流、游戏沙滩等。

3.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各种需要的同时,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其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社会、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重点是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

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护好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最小的资源成本和投资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资源和收益的公平分配,保持经济利益的稳定增长,防止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长期满足社会和当地居民的基本需要。

3.1保护乡村休闲旅游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要保持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是乡村旅游的生存之本。

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减少污物污水的排放、保护乡村旅游特有的“农”、“土”、“野”,才会增强对城市游客的吸引力。

增强旅游开发经营企业及当地农户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按照相关法规,监管其行为,如果有破坏环境与资源的行为,要依法采取行政手段。

旅游者应坚持和谐旅游,履行负责任的旅游行为,要与环境相和谐,与其他旅游者、旅游企业相和谐,杜绝旅游活动中的不文明行为,减少对乡村原生态文化环境的冲击。

实现旅游“生态发展”,不超越旅游目的地最大环境承载力,建立环境指标数据库,使环境保护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做到环境保护型开发、资源节约型经营,建设环境友好型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3.2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功效,提升旅游软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功效,将《温江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落到实处;加强对乡村休闲旅游经营行为的管理,明确归属部门以及责、权、利,建立服务规范、质量标准、经营许可证等规章制度,并在具体管理中加强服务指导,提供信息、宣传、促销、咨询等公共服务;协助建立行业协会组织,发挥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行业自律的作用,规范经营、诚信经营。

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人才,增强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和旅游应急处理预案,为乡村休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旅游软环境。

3.3塑造品牌形象,打造特色产品按照旅游点生命周期理论,乡村休闲旅游正处于成熟期,供需两方面都可能出现变化情况,导致其吸引力的衰减。

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延长其市场寿命,其根本的办法就是不断进行再开发,更新和再生吸引力。

那么,塑造品牌形象,打造地方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就非常重要。

温江区可以依托传统花木产业,打造“春观红枫,夏游玫瑰,秋品桂花,冬赏年宵花卉”独特的乡村旅游风景,实现产业景观化、景观产业化;以文化为灵魂,强化品牌创新,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精品文化特色旅游村、农业项目观光精品园;打造享誉全国的“川西九斗碗之乡”;注重开发农事活动体验、农耕文化教育、乡村民俗参与等不同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感受最原汁原味的成都平原乡村气息。

可与温江体育旅游资源、医疗旅游资源相结合,组合出多元化的具有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增强趣味性、体验性和高品味性。

3.4加强宣传营销,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人气借助多种宣传促销平台,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深入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形象宣传和市场营销工作;经常举办各类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节促旅、以会促旅”,提高知名度,提升旅游人气;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拓展对外宣传窗口。

3.5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

改善用餐环境,提高接待规模。

建设具有乡村浓郁文化的特色酒店、客栈或休闲度假村,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住宿需求。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对区内旅游道路交通标志进行科学、合理、美观布置;对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进行科学设置,在主要道路口设置相关乡村旅游指示牌;鼓励发展自行车和汽车租赁服务,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多个租赁中心。

对乡村休闲旅游点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设计开发出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

打造成熟的乡村休闲旅游纪念品开发和销售网络体系;积极推进相关配套娱乐设施的投资规划建设。

4.结语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的不断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还会引发很多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

因此,持续关注和研究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1]张林,王超恩.基于产权理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商业研究,2011年第4期[2]孙丽坤.新农村建设下辽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商场现代化,2008年11月[3]徐俊丽.对我国目前发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化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第7期.[4]王永强,冯军.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及突破,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8期[5]潘莎.贵州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作者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