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问题有的数学问题,题中叙述某一未知量,经过一系列已知的变化,最后变成另一个已知数量,要求原来未知的数量。
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还原问题。
解答还原问题,可以根据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关系,从最后一个已知数出发,逐步逆推上去,原来加的,运算时用减,原来减的,运算时用加;原来乘的,运算时用除;原来除的,运算时用乘,直至把原未知数求出来为止。
例1 同学们玩扔沙袋游戏,甲、乙两班共有140只沙袋,如果甲班先给乙班5只,乙班又给甲班8只,这时两班沙袋数相等,两班原来各有沙袋多少只?(甲班原有67只,乙班原有73只)例2 在做一道加法试题时,某学生把个位上的5看作9,把十位上的8看作3,结果“和”得123。
正确的答案是多少?(正确的答案是169)例3 小马虎做一道减法题,把被减数十位的6当作9,把减数个位的3当成5,结果是217,正确的答案是多少?((正确的答案是189)例4 小军在做一道减法题的时候,真粗心!把被减数个位上的3错写成8,十位上的0错写成6,这样他算得的差是199,正确的差应该是多少?正确的差是134。
例5 如果某数扩大5倍,再减去6得39,如果这个数先减去6,再扩大5倍得多少?(15)例6 某数加上6,乘以6,减去6,除以6,其结果等于6,求这个数。
(这个数等于1)例7 有甲、乙两堆小球,各有若干个。
按下面的要求移动小球:先从甲堆拿出和乙堆同样多的小球放到乙堆;再从乙堆拿出和这时甲堆同样多的小球放到甲堆。
这时,甲乙两堆的小球恰好都是16个。
问甲乙两堆最初各有小球多少个?(甲堆最初有20个小球,乙堆最初有12个小球)例8 甲、乙、丙三人共有人民币168元,第一次甲拿出与乙相同的钱数给乙;第二次乙拿出与丙相同的钱数给丙;第三次丙拿出这时与甲相同的钱数给甲。
这时甲、乙、丙三人的钱数恰好相等。
原来甲比乙多多少元?(甲比乙多28元)例9 有甲、乙、丙三个数,从甲数取出15加到乙数,从乙数取出18加到丙数,从丙数取出12加到甲数,这时三个数都是180,甲、乙、丙三个数原来各是多少?(甲数、乙数原来都是183,丙数原来是174)例10 小明爷爷今年的年纪减去15后,缩小4倍,再减去6之后,扩大10倍,恰好是100岁,请你算一算,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小明爷爷是79岁)例11 某人去储蓄所取款,第一次取了存款数的一半还多15元,第二次取了余下的一半还多10元,这时还剩125元,他原有存款多少元?(他原有存款550)例12 书架分上、中、下三层,一共分放192本书。
现在从上层取出与中层同样多的书放到中层,再从中层取出与下层同样多的书放到下层,最后从下层取出与上层剩下的本数同样多的书放到上层,这时三层所放的书本数相同。
试问:这个书架的上、中、下层原来各有多少本书?(上层原有88本书,中层原有56本书,下层原有48本书)例13 有铅笔若干支,分给甲、乙、丙三个学生。
甲得最多,乙得较少,丙得最少。
后重新分配。
第一次分配,甲分给乙、丙,各给乙、丙所有数多4支,结果乙得最多;第二次分配,乙给甲、丙,各给甲、丙所有数多4支,结果丙得最多;第三次分配,丙给甲、乙,各给甲、乙所有数多4支。
经三次重新分配后,甲、乙、丙三个学生各得铅笔44支。
最初甲、乙、丙三个学生各得铅笔多少支?(最初甲有铅笔74支,乙有38支,丙有20支)例14 将八个数从左到右排成一行,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恰好等于前面两个数之和。
如果第7个数和第8个数分别是81,131,那第一个数是。
(第一个数是5)例15 一个数减去2487,小明在计算时错把被减数百位和十位上的数交换了,结果得:8439,正确的结果是。
(正确的结果是7809)例16 一群猴子分一堆桃子,第一个猴子取走了一半零一个,第二个猴子取走剩下的一半零一个,……直到第七个猴子按上述方式取完后恰好取尽。
这堆桃子一共有()个。
254个例17 两棵树上共有麻雀25只,第一棵上飞到第二棵上5只,又从第二棵树上飞走7只,这时第一棵上的麻雀是第二棵上的2倍。
问原来每棵上的麻雀各几只?答:原来第一棵树上有17只麻雀;第二棵树上有8只麻雀。
练习1.有一堆桃,第一个猴子拿走了这堆桃的一半加半个桃子,第二个猴子又拿走了剩下桃的一半加半个,第三个猴子拿走了最后剩下的桃的一半加半个,桃子正好被拿光。
问:这堆桃子原来有几个?2.袋子里有若干个球,小明每次拿出其中的一半再放回一个球,一共这样做了五次,袋中还有3个球。
问:原来袋中有多少个球?3.有一个财迷总想使自己的钱成倍增长,一天他在一座桥上碰见一个老人,老人对他说:“你只要走过这座桥再回来,你身上的钱就会增中一倍,但作为报酬,你每走一个来回要给我32个铜板。
”财迷算了算挺合算,就同意了。
他走过桥去又走回来,身上的钱果然增加了一倍,他很高兴地给了老人32个铜板。
这样起走完第五个来回,身上的最后32个铜板都给了老人,一个铜板也没剩下。
问:财迷身上原有多少个铜板?4.三堆苹果共48个,先从第一堆中拿出与第二堆个数相同的苹果并入第二堆,再从第二堆里拿出与第三堆个数相同的苹果并入第三堆,最后再从第三堆里拿出与这时第一堆个数相等的苹果并入第一堆。
这时,三堆苹果数完全相同。
问:原来三堆苹果各有多少个?5.甲、乙、丙三人各有铜钱若干枚,开始甲把自己的铜钱拿出一部分给了乙、丙,使乙、丙的铜钱数各增加了一倍;后来乙也照此办理,使甲、丙的铜线数各增加了一倍;最后丙也照此办理,使甲、乙的铜钱数各增加了一倍。
这时三人的铜钱数都是8枚。
问:原来甲、乙、丙三人各有多少枚铜线?6.甲、乙、丙、丁各有若干棋子,甲先拿出自己的棋子的一部分给了乙、丙,使乙、丙每人的棋子数各增加一倍;然后乙也把自己棋子的一部分以同样的方式分给了丙、丁,丙也把自己棋子的一部分以这种方式给了甲、丁,最后丁也以这种方式将自己的棋子给了甲、乙,这时四人的棋子都是16枚。
问:原来甲、乙、丙、丁四人各有棋子多少枚?第四章消元问题有的应用题由两种数的关系组成,包含着两个要求的数,解答这类应用题,必须想方设法先消去一个要求数,求出另一个要求数,然后再求出被消去的要求数。
根据解答方法的不同,消去法可分为加减消去法,比较消去法和代入消去法。
加减消去法是应用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在两个算式条件的等式中,消去一个要求数,从而达到解答问题的目的。
比较消去法是应用乘法或除法运算,使两个算术条件的同一个要求数在数量上相等,从而可用加减法消去这个要求数。
代入消去法是应用加减或乘除运算,变换一个已知条件,将变换后的一个要求数代入另一个已知条件的等式里去,从而消去这个要求数。
例1妈妈给小青11.1元,让他去买2.5千克香蕉、2千克苹果,结果他把买数量颠倒了,从而还剩下0.06元,那么苹果500克的售价是多少元?答:500克苹果价1.2元例23袋大米和4袋黄豆共重425千克,6袋大米和3袋黄豆共重600千克,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答:每袋大米75千克。
例3“六一”儿童节,幼儿园组织家长和孩子游园,小明买了2个大人、3个小孩的六票花了1.65元,大力买了3个大人,8个小孩的六票花了3.35元,大人的门票是多少元?小孩的门票是多少元?答:大人门票每张0.45元,小孩门票每张0.25。
例4百货店中两支圆珠笔与3支蘸水笔共值7角8分,3支圆珠笔与2支蘸水笔共值7角2分,问1支圆珠笔值多少元?答:1支圆珠笔价0.12元。
例5用10个大瓶和6个小瓶可以装墨水7.2千克,用6个大瓶和2个小瓶可以装墨水4千克,算一算,一个大瓶和一个小瓶各能装墨水多少千克?答:一个大瓶墨水能装0.6千克墨水,一个小瓶能装0.62千克墨水。
例6康大学校购买5台普通书写台灯和3台调光书写台灯共用147.5元。
如果1台调光书写台灯换加2台普通书写台灯要多花7.3元。
这两种书写台灯各多少元1台?答:普通书写台灯每台15.4元;调光书写台灯每台23.5元.例7 甲级茶叶3千克与乙级茶叶5千克价格相等,购买甲级茶叶2千克,乙级茶3千克共付152元.求甲、乙两种茶叶的单价。
(1990年蚌埠市小学数学竞赛试题)答:甲级茶叶价每千克40元,乙级茶叶价每千克24元。
例8 买2瓶白酒,12瓶啤酒共付42元,已知一瓶白酒与8瓶啤酒价钱相等,一瓶白酒,一瓶啤酒共多少元?答:一瓶白酒、一瓶表皮就共13.5元。
例9如果⎪⎩⎪⎨⎧-3.02.09.0□-△=□=○△+○=那么⎪⎩⎪⎨⎧○=( )□=( )△=( )答:△=0.2,□=0.5,○=0.7。
例10设13个李子的重量等于2个苹果和1个桃子的重量;4个李子和1个苹果的重量等于1个桃子的重量,多少个李子的重量等于1个桃子的重量?答:7个李子的重量等于1个桃子的重量。
练习1.1个面包和6个鸡蛋价值1.8元,同样价格下,2个面包和4个鸡蛋价值2.40元,问1个面包多少钱?2.小木、小林、小森三人去看电影,如果用小木带的钱去买三张电影票,还差0.55元;如果用小林带的钱去买三张电影票,还差0.69元;如果用三人带去的钱买三张电影票,就多0.30元,已知小森带了0.37元,那么买一张电影票要用多少元?3.有A、B、C三种货物,甲购A物3件、B物5件、C物1件,付款20元;乙购A物4件、B物7件、C物1件,付款25元;丙购A、B、C各1件,应付款多少元?4.某文具店中的铅笔、彩色笔、圆珠笔用三种方式搭配装在文具匣内出售。
文具匣内装4支铅笔售4元;在同一种文具匣内装4支彩笔和2支圆珠笔售8元;仍在这种文具匣内装4支彩色笔和2支圆珠笔,再加2支铅笔售9元。
如果在这个文具盒内装3支铅笔、2支彩色笔和1支圆珠笔,那么售价应是多少元?5.有甲、乙、丙三种货物,若购甲3件,乙7件,丙1件,共需3.15元,若购甲4件,乙10件,丙1件,共需4.2元,现在购甲、乙、丙各一件共需多少元。
6.2个苹果重量-3个桃子重量=100克;2个苹果重量+2个梨重量=500克;3个桃子重量+1个梨重量=350克。
苹果、桃子、梨每个各重多少克?7.肥料厂把肥料运到甲、乙、丙三个村小组,每次运的吨数和所需运费如下,甲组三次共需运费多少元?次数甲组(吨)乙组(吨)丙组(吨)运费(元)第一次 4 5 6 25.5第二次 4 6 5 25.7第三次 5 7 5 29.4解题思路点滴-------等量代换法在解答某些应用题时,可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通过等量代换,即用一个未知数量替代其他的未知数量,使问题的数量关系单一化,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叫做代换法。
等量代换是一种解题思路,又是一种解题方法。
解题的着急是怎样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寻找恰当的替代方法。
数学问题的核心是数量关系,代换的方向是使其变错综复杂为简单明显;代换的对象是其中的数量关系,或使未知数量单一化,或用同一标准量来表示诸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