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兰陵王·卷珠箔翻译赏析

古诗兰陵王·卷珠箔翻译赏析

古诗兰陵王·卷珠箔翻译赏析
《兰陵王·卷珠箔》出自《宋词三百首》,其诗人为宋朝诗人张元干。

其古诗全文如下:
寻思旧京洛。

正年少疏狂,歌笑迷着。

障泥油壁催梳掠。

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

又争信飘泊。

寂寞。

念行乐。

甚粉淡衣襟,音断弦索。

琼枝璧月春如昨。

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

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

【前言】
《兰陵王·卷珠箔》是宋代词人张元干所写的一首词,被收入《宋词三百首》。

此词描写了春日的迷人景色和对美好故国生活的回忆,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对沧桑之变的感慨,抒发感怀故国的“黍离”之悲。

【注释】
①箔:竹帘
②乍阁:初停。

阁:停止,同“搁”
③旧京洛:指北宋汴京、洛阳
④障泥:挂在马腹两边,用来庶OrG挡尘土的马具。

这里指代马
⑤油壁:用油漆涂饰车壁的华丽车辆
⑥驰道:秦代专供帝王行驶车马的道路。

这里指代表京城的大道
⑦上林:秦、汉时苑名,专供帝王行猎的场所,这里泛指京都园林
【翻译】
轻雨绵绵,柳条随风轻拂,仿佛在迎接奏春天。

芳草的碧色映着新开的芍药花,衬托得更加鲜红。

可恶的东风嫉妒花朵,一阵无情的风将梢头上娇嫩花叶吹落。

我把屏风紧掩,沉水香也懒得再熏。

因喝酒会醉,总是怕看见酒盅。

回想从前在洛阳汴京,正是少年时代,时常纵情欢乐,也曾迷恋于歌舞表演者。

常常准备好华丽的车马,催促美人快些出发游玩。

曾经同乘一辆车奔驰在宽广的大街上,也曾携手在上林苑里一起开怀。

刚刚玩完热闹的元宵佳节,又早早约定佳期再见。

不想会有今日,到处漂泊孤单如浮萍?寂寞啊寂寞,更加思念当日相依相伴的情人。

恐怕她衣上的香粉已经消淡,琴弦上也久不弹奏。

自从和她分别之后,至今没有音信,也不知她的面容,是否还和以前一样冠压群芳。

怅恨分别之后,一切都在变化,万事如过眼烟云,不知何时能化作一只仙鹤,飞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我的相思之情无法忘却,只能在酒醉的时候,才能暂时忘却。

【赏析】
词题“春恨”,在宋黄升《花庵词选》中为“春游”,实际上是作者亲身经历丧乱之痛,借以寄托对国事的忧愁与痛苦。

全词分为三片,意脉贯通。

明吴从先《草堂诗余隽》引李攀龙云:“上是酒后见春光,中是约后误佳期,下是相思如梦中。

”从整篇词的结构而言,这样理解是可以的,但还只是表面的理解。

如果透过含蓄曲折的笔墨,从表面深入到内部,就会发现词人在南渡以后所渡过的黍离之悲,所以不
能仅仅拘泥于“春恨”。

词的开头“卷珠箔”二句,点出了环境。

“乍阁”,即初停。

这是化用王维《书事》“轻阴阁小雨”句意。

一个春日的清晨,词人登楼卷起了珠帘,窗外看去绵绵的阴雨刚刚停止,和煦的阳光已照楼台。

外面一片温暖全词的情与景由此生发铺展。

“阑干外”以下写从楼上眺望的种种景象:如烟的柳条,在晴光中摇曳;阶下绿油油的青草,映衬着芍药,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意。

好一派诗情画意“烟柳弄晴”,并非专门咏柳,目的是挑起词人的情思。

折柳送别,在汉唐以来已形成了一种社会风俗。

周邦彦的著名词篇《兰陵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就是借咏柳而抒别情。

眼前的柳丝依依有情,似乎又矣笔俱有送别之态。

紧接“东风”二句陡转,出现另一种物景。

强劲的东风把刚长出来的花吹落了,烘托出一种凄然伤神的气氛。

“屏山掩”三句,与上文的所见相回应,由景生情,实写词人当时的心境。

“屏山”即屏风。

“沉水”,即沉香。

“中酒”即着酒。

这里写出词人怕饮酒的心理状态,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二片追忆过去游乐的情景。

换头“寻思旧京洛”,承上转下,从现在的伤春伤别,很自然地回想起过去在汴京的游乐情景。

“京洛”,洛阳,东周、后汉两朝皆建都洛阳,故称“京洛”,这里地是指京师即国都,借指汴京。

作者在《次友人寒食书怀韵二首》中写过:“往昔升平客大梁,新烟燃烛九衢香。

车声驰道内家出,春色禁沟宫柳黄。

陵邑只今称虏地,衣冠谁复问唐装。

伤心寒食当时事,梦想流莺下苑墙。

”诗中所写思念故国的悲伤心情,与词作者主旨是一致的。

不过
词的写法较诗而言比较含蓄婉转。

一个“旧”字,蕴含着多么深刻的时代意念。

宋翔凤在《乐府余论》中说:“南宋词人系心旧京,凡言
归路,言家山,言故国,皆恨中原隔绝。

”这里思念“旧京洛”,正是中原被占的遗恨中引起下文“往昔升平客大梁”的游东情景,更增添离别之悲。

“正年少疏狂”三句,词人想起当年在汴京放荡不羁的生活。

白居易诗:“疏狂属年少。

”少年时征歌选色,外出游春的车马已准备好,只是催促着好赶快梳妆打扮。

油壁车,女子所乘:“催梳掠”,其中有女子同行。

“曾驰道同载”三句,专写游赏,但不专注一时一事。

驰道,即御道,皇帝车马所经过的道路。

上林,秦汉时期为皇帝的花园,这里借指汴京的园林。

“收灯毕,都人争先出城探春”(《东
京梦华录》卷六),这是“灯夜初过早共约”的注脚。

同载、携手、
共约,情事如见,都是“年少疏狂”的事。

至此,一笔写来,都是热闹欢快的气氛。

可是,紧接着“又争信飘泊”!突然结束了上面的回忆,似断又续,极尽顿挫之妙。

这使人仿佛从梦幻意识中回到清醒的现实,感情起伏,跌宕之中透露了作者的真情。

“争”同“怎”。

词人怎么能料想到昔日歌舞升平商业繁华的汴京,当时已落到金兵的手中,而自己又过着逃难的飘泊生活。

这种悲哀从上面的欢快和畅的景象中显露出来,以欢愉的情调映衬离别后的孤寂,更显得凄楚难忍。

第三片从回忆转写别后思念之情,主要抒写离恨之情。

“寂寞,
念行乐”以下,紧承上文的“疏狂”到“飘泊”而来,注入了对旧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甚粉淡衣襟”三句,是想像她已摆脱了歌女生涯,
而美貌依然。

“琼枝璧月春如昨”一句,本是南朝陈宫中狎客为赞美张丽华、孔贵嫔等容貌而写的诗句“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见《陈书·张贵妃传》。

这三句,怀念旧人,同时也是怀念故都,写得迷离惝恍,而寓意于其中也可寻得。

以下转入别恨与相思。

“怅别后华表”二句,借用典故,抒发人间沦桑之变,好景不长的深慨。

传为陶渊明潜作的《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落于城门华表柱上,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此二句用“怅”字领起,寄意深刻,语更明了而又委婉含蓄。

结末“相思除是”二句,用口语写情,感情委婉真挚。

“除是”,除非是的省略。

这里词人把多少不敢直接说出的别恨,统统倾注在酒杯里,痛饮尽醉忘去那些恩恩怨怨。

“向醉里、暂忘却”,犹如众流归海,不仅感情深厚,而且“辞尽意不尽”,言外之意含有眷念故国的无穷隐痛。

这与李清照《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情意相近,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抒发爱国思想的词作,写得情韵兼胜,委婉真切,代表了作者的另一种风格——即婉约的风貌。

在艺术技巧上充分显示出组织结构的严谨。

全词上、中、下三片,从眼前伤春到追忆往昔,再转入现实相思,有铺排,有转折,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并用“别恨”一气贯串。

尤其是过片处意脉连贯,情致婉转曲折。

其次是寓别恨之情于清旷的境界之中,使整首词的词境显得既沉郁又婉丽。

这首词是借“春恨”以抒发故国之思的深情,写词人南渡后感怀故国的“黍离”之悲。

以往日之欢乐衬今日之悲哀。

一句勾转,突然
转向现实,看是陡然,实质正表现出作者恍若隔世的那种心境。

从对往昔的梦境般的幸福追忆中清醒过来,转入下片,抒写凄凉索寞的心情与对故国故乡的极度思念。

全词分为三叠,而意脉贯通。

上叠写醉中春光。

中叠写少年产台游,追思昔日游乐。

下叠是从回忆转写别后相思如梦,主要抒写离恨。

东风妨花恶,吹落梢头嫩萼。

“东风”二句以拟人化手法,写暮春的东风挟着妨忌和嫌恶的情绪摧花落蕊。

联系到词人倍受春风得意的当道权贵,如秦桧之流的迫、打击,“东风摧花”意象,显然是词人自我命运之象征。

结尾三句用口语写情,深婉真挚。

言外含有眷念故国的无究隐痛。

全词结构严密,从眼前的伤春到追忆往昔,再转入现实的相思。

虚实相映,有铺排、有转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过片处注意意脉的转折连贯,情致深婉丰富,却一气贯注。

宋翔凤《乐府余论》说:“南宋词人系心旧京,凡言归路,言家山,言故国,皆恨中原隔绝。

”可谓至确之论。

全词所表现的是国家分裂,中原沦陷的巨大悲痛。

在南宋初期的文士中这种情感具有普遍性。

这首抒发爱国意念的词作,写得情韵兼胜。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