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肾盂肾炎ppt课件

慢性肾盂肾炎ppt课件


肾脏实质萎缩,表面凹凸不平,肾盂周围脂肪填空性增生
临床表现
病变表现多种多样,可轻可重或时轻时重, 变异较大
早期:乏力、疲倦、腰酸痛、纳差,浮肿时 轻时重、一般不严重,可有轻中度高血压
✓ 尿液检查有轻度异常,尿蛋白可增多,尿沉 渣可见红细胞增多、管型等;
✓ 肾功能多呈轻、中度受损(肌酐清除率下降, 氮质血症,尿浓缩功能可减退)。
鉴别诊断
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或单纯性血尿 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
急性肾小球肾炎
感染后的潜伏期1~3周,补体下降明显 B超检查肾脏无缩小 预后良好
鉴别诊断
高血压肾损害
高血压在先、尿蛋白在后; 肾小管功能损害在前,尤其是远端肾小
管功能减退明显,临床上常有夜尿、多尿、 低比重尿和尿渗透压低等尿浓缩功能不良 的临床表现; 尿蛋白一般较少(<1~1.5g/24h); 病程较早期眼底改变、心、脑功能异常。
排除继发性肾炎及遗传性肾炎
鉴别诊断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遗传性肾炎 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 高血压肾损害 慢性肾盂肾炎
鉴别诊断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主要有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等 各有相应的系统性疾病的表现
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
单基因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 锁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青少年起病,有阳性家族史 表现为肾小球病变、耳和眼疾患
鉴别诊断
慢性肾盂肾炎
多见于女性病人,既往常有反复发作史;
尿沉渣镜检和尿细菌培养阳性;
主要为慢性小管间质损害的表现:尿浓缩功 能(尿比重及尿渗透压下降)和肾小管分泌 功能(酚红排泄试验)受损;而肾小球滤过 功能(如肌酐清除率、氮质血症等),多在 小管受损之后产生,或相对较轻;
静脉肾盂造影显示肾盂肾盏的变形疤痕,核 素检查(肾图和肾扫描)可发现两侧肾脏损 害呈不对称,B超示双肾大小不一。
发病机理
细胞外基质积聚与肾小球损伤
慢性肾炎进展过程中常可伴随细胞外基质 的积聚,使肾小球失去正常的结构与功能, 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肾小球病理改变——肾 小球硬化 。
病理改变
以系膜增生为主的肾小球肾炎,据免疫荧 光可分为IgA和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
中晚期膜性肾病(III、IV期为主);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 增生硬化性肾炎。
病因
大多数慢性肾炎患者的病因不清 大部分慢性肾炎并非由急性肾炎迁延而来 不足15%~20%有明确的急性肾炎病史
● 始发因素多为免疫介导性炎症 ● 在慢性化发展过程中,除免疫因素外, 非免疫非炎症性因素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发病机理
大部分慢性肾炎是免疫复合物疾病; 在疾病中后期,一般起始的免疫因素已经 终止,但由于血液动力学、肾小管间质损 伤等非免疫机理可使肾小球病继续发展。
后期:肾功能可逐渐或较迅速恶化,发展为 尿毒症,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如贫血、酸 中毒、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
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除有一般慢性肾炎表现外,突出表 现为持续性中度以上高血压,这些患者可有 眼底出血、渗出;
部分患者可伴大量蛋白尿,但至终末期因广 泛肾小球硬化,尿蛋白可明显减少;
部分患者在相对平稳过程中常因感染诱发类 似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如血尿、蛋白尿、 管型、高血压、浮肿,肾功能进行性恶化;
某些患者则经适当治疗后缓解或自动缓解。
诊断
慢性肾炎综合征的表现
① 起病缓慢,病情迁延,时轻时重,肾功 能逐步减退,后期可出现贫血、视网膜 病变及尿毒症;
② 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肿、高 血压等表现,轻重不一;
③ 病程中可因感染等诱发急性发作,出现 类似急性肾炎的表现,也有部分病例可 有自动缓解期。
慢性肾小球肾炎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概述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一般 系指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 压等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迁延不愈超过一 年以上,多伴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的原 发性肾小球疾病。 慢性肾炎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病因、 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疾病表现 呈多样化 。
治疗
治疗目的
防止和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 临床症状,防治严重合并症; 不以消除尿蛋白、尿红细胞为主要目标。。
治疗措施
饮食蛋白的控制 积极控制高血压 抗凝和血小板解聚药物 防止肾损害的因素
治疗
饮食蛋白的控制
低蛋白饮食主要通过减轻剩余功能性肾单位的高血 液动力学和高代谢,防止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 化,以延缓肾功能恶化;
发病机理
肾小管间质病变与进行性肾小球损伤
目前,肾小管间质病变在肾小球损伤中的 重要性已为国内外学者所共识。人类肾小 球肾炎中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于肾功 能与预后;
病变肾单位的肾小管,尤其是近端肾小管 代谢亢进,致细胞内钙流量增加,氧离子 自由基产生增多,引起肾小管损害,小管 间质炎症、增生和肾单位的功能丧失。
发病机理
高血液动力学所致肾小球损伤—三高学说
残余肾单位肾小球滤过率增高(高滤过)、 血浆流量增高(高灌注)和毛细血管跨膜压 增高(高血压);
高血液动力学引起进行性肾小球损伤,最终 导致肾小球硬化;
大量蛋白尿、全身性高血压、高血糖和长期 高蛋白饮食等临床因素均是度控制蛋白入量,一般控制在 0.6~0.8g/kg.d,并注意饮食中多给优质蛋白(主要 指瘦肉、鸡蛋和牛奶等),可适当辅以α-酮酸或肾 必氨基酸。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和植物油,以达到 机体基本热量需要,防止负氮平衡
当血肌酐≥530μmol/L(6mg/dl)时,不宜再继续限 制饮食蛋白,以免加重病人营养不良、贫血和低蛋 白血症,应尽早作好透析准备
病理改变
慢性肾炎的病变发展,最终导致肾组织严 重破坏,形成终末期固缩肾;
慢性肾炎的大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袢闭塞, 系膜基质增宽、纤维组织增生,多数肾小 球荒废、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 和淋巴细胞浸润;
少数病变较轻的肾小球发生代偿性肥大, 致使肾脏体积缩小、皮质变薄,表面可呈 现细颗粒状,称颗粒性固缩肾。
治疗
积极控制高血压
力争把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选择能延缓肾功能恶化、具有肾脏保护 的降压药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