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我们中华民族有浩浩五千年文明史,各种文学作品浩如繁星,文学形式丰富多采,如果按时期分,大致可分为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金散曲,明清小说。
现在我试着对以上各种文体作一个粗略的介绍,因为水平有限,不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
[一]楚辞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西汉刘向编辑,通行本一共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他作品也都承袭屈原作品的形式。
因为运用楚地的文学形式、方言声韵、风情物产等,故名“楚辞”。
《楚辞》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是在民间文学艺术基础上出现的新形式。
称“楚辞体”,又称“骚体”,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人物,相传这种文体就是这位楚国大夫所创,他的作品富有浓郁的楚文化,其想象奇特,词句华美,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名作:《离骚》、《九歌》、《九章》等,对后世的作家有着深厚的影响。
其作品中的众多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求知者。
“楚辞这个名词可以作三层解释。
首先,这是一本书的书名;其次,这本书所包涵的作品都属同一种文学体裁,而这种体裁就叫“楚辞”;最后,这种文学体裁是从楚国发展出来的,所以才叫“楚辞”。
下面我们按着相反的顺序来说明上面所提的三点。
(1)“楚辞”是从楚国发展出来的------楚国是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地处南方。
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文化上,一向和北方的国家大有不同。
楚国有它独特的宗教祭典,在祭典中使用了极其特殊的仪式。
这仪式中包涵了一连串的祭歌。
这祭歌,原来可能是主持祭祀的巫者在长期的积累下慢慢编成的;至少我们可以说,这是楚国民族共有的文化成品。
后来,有些比较富有文学天才的楚国人(可能大部分是贵族),觉得这些民间祭歌很有意思,于是先是加以修改,改成更有文学气息的文字。
然后,就用这些祭歌的形式和表现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种风气慢慢流传开来,就这样形成了“楚辞”这种文学体裁。
从民间祭歌到文人手中的楚辞,这中间不知经历多少时间,不知有多少文人贡献了他们的心血。
但是我们知道,在战国的最末期(大约半世纪的时间),楚国产生了一批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文士”,这种文士就用这种正在成长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慨与不平。
甚至很可能,把楚辞从民间祭歌发展成特殊的文学体裁,其实就是他们所作的工作。
不管怎么说,在楚辞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贡献了最大的心力,这是毫无疑问的。
他们之中,最有名气的人物,也可能是这个时代最早的一个,就是屈原。
也可能,在所有当时不得意的文士中,他的遭遇最惨(最后投江自杀),而在完成楚辞这种体裁的过程中,他的成就与贡献也最大。
因此,他也成为这群人中最著名的人物。
除了他之外,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宋玉、景差、唐勒等,都是屈原的后辈,时代要稍晚一些。
(2)“楚辞”正式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战国末期屈原、宋玉的时代,楚辞虽然在楚国慢慢流行起来,但也只限楚国一地。
而且,当时恐怕还没有“楚辞”这个名称。
这个正式的名字是在西汉初年形成的。
西汉初年,也有一些具有文学天才的人,在政治上没有出路。
于是他们因遭遇相同,不免大为同情屈原。
他们读屈原的作品,模仿屈原的作品,宣传屈原的作品。
于是,屈原和楚辞这两个名字就大大流传开来。
这个时候的“楚辞”才完完全全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全国流传起来。
(3)“楚辞”本书的编成------从西汉文帝、景帝时代,楚辞渐渐成名。
到了西汉中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刘向的,他奉命整理朝廷的图书。
于是他把传说中属于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西汉文人的模仿之作“包括他自己的”,编成了一本书,冠于“楚辞”的名字,这就是楚辞这本书了。
但是,刘向所编集的这本书的原始面貌我们已经看不到了。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楚辞,是东汉中叶一个学者叫王逸的所编的注解本。
这本书叫“楚辞章句”,意思是逐章逐句的解释楚辞。
除了加入一篇王逸自己的作品以外,这本书所收的篇章可能大致和刘向的本子一样,只是次序有点调动罢了。
王逸的“楚辞章句”所收篇目按原顺序如下:离骚经第一屈原;九歌第二屈原;天问第三屈原;九章第四屈原;远游第五屈原;卜居第六屈原;渔父第七屈原;九辩第八宋玉;招魂第九宋玉;大招第十屈原或言景差;惜誓第十一不知作者或言贾谊;招隐士第十二淮南小山;七谏第十三东方朔;哀时命第十四严忌;九怀第十五王褒;九叹第十六刘向;九思第十七王逸。
从以上目录我们可以看到,从离骚到大招都是屈原时期原有的作品,而从惜誓以下则完全是汉朝人模仿之作,这只是王逸及汉朝人的看法,未必正确。
根据古书记载,在王逸之前,已经有不少汉朝人注解过楚辞里的某些篇章(如离骚、天问),但现在我们都看不到了。
不过,我们可以说,王逸的“楚辞章句”是对汉朝人注解的一次总整理,而不只是王逸个人的见解。
所以,虽然我们现在只能看到王逸的书,我们仍然可以大致了解汉朝人对楚辞的看法。
王逸章句的最大贡献在于,对楚辞逐章逐句的注释。
楚辞的文字是相当古奥难解的,汉朝人距离屈原的时代还不算太久,有很多特殊的字句他们还不知如何解释。
假如没有王逸把这些解释加以汇集,把它们保留下来,那么,恐怕楚辞比现在更难读。
王逸以后,注解楚辞的书非常多,如: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楚辞集注宋朱熹;楚辞通释清王夫之;楚辞灯清林云铭;山带阁注楚辞清蒋骥;屈原赋注清戴震;屈辞精义清陈本礼。
这些书除了洪兴祖的补注以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特别重视一般所认为的屈原、宋玉、景差的作品,汉朝人的模仿之作,他们大都删去。
甚至有的只选传统上认为屈原所作的来注释,这样作并没有错,实际上汉朝人模仿的作品极少有好的。
说到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套用两句成语,即:无远弗届、无孔不入。
首先我们从整体精神上来看,我们常说,楚辞和诗经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泉,这种话一点也不夸张。
我们可以说,在汉朝以前,除了一些极零星、极片段的作品外,中国的诗歌就全包涵在诗经和楚辞这两部书中了,这两部书是中国诗歌的“始祖”,所有后代的诗人,无不从这里“生长”出来。
这样说,我们足以了解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及深远的影响力。
其次,说到浪漫主义。
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学一般是比较平实,比较富有人世间的气息。
中国文学比较缺乏一种超然远举的想象力,比较没有一种神话世界的召唤,没有一种鲜明的色泽,没有一种诡谲奇异的调子。
如果有的话,那么这种精神最主要的源泉之一就是楚辞。
从这个方面来看楚辞可以说具有某种浪漫主义的倾向。
现在我们从文学形式这方面来看楚辞的影响。
我们可以说,楚辞至少对中国两种文学体裁的形成有过极大的贡献,即:赋和七言诗。
我们已经知道,楚辞所以会从楚国一地流传到全国,主要得力于西汉初期一批文人的努力。
他们一方面亦步亦趋的模仿屈原的作品,一方面又把楚辞融合其他要素,创造了“赋”这种形式。
屈原很多名作,形式就是七言诗的雏形,当然,七言诗的形成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不过楚辞的贡献是无法否认的。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文学技巧这方面来看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于这一点可说的太多了,我们只举一个最重要的例子来说明。
在屈原的“九歌”中有许多人神恋爱的描写。
我们也知道,屈原在写离骚时受了九歌的影响,又把君臣关系也用男女关系来加以比喻。
后代诗人常常袭用屈原这种技巧,表面上他好象是在写爱情,其实里面是寄托一些个人的政治遭遇。
这样一种“托喻”的写法,后来还影响了一般人对诗的解释。
常常有一首诗,有人说是“情诗”,有人说是“政治诗”,诗中的男女关系只不过是比喻而已。
这种现象的好坏姑且不论,但其发源于楚辞确是非常明显的。
常常,你把中国诗读的越多,读的越熟,你就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楚辞的影子,楚辞真是无处不在。
[二]汉赋赋体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一页,特别是汉赋,是一代文学的代表。
赋这种文体是先秦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与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长期交流、渗透和融合的产物。
赋是一种韵散结合的新文体,它始于先秦,鼎盛于两汉,风靡于六朝,革新于唐宋,延至于明清。
赋最早不是文学概念,也不是诗学概念,而是作为诵读诗歌的意思出现,即“不歌而诵谓之赋”,实际上是指与配乐演唱相对的诵读。
赋,就其内容起源于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在文体上则受楚辞的影响。
它以内容的铺陈夸张和辞藻的绮丽纷繁为其基本特征,它既有散文之形,又有诗歌之韵。
对于赋的形成立了头功的人当推荀况和宋玉。
荀况的《礼》、《智》等篇,与《诗经》中的雅诗一脉相承,以四言为主,但同时加进散文化的长句,借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增加抒情的味道。
宋玉的《风赋》、《神女赋》、《高唐赋》等作品,大量运用排比和对偶,保存《楚辞》的特点更多一些。
赋诞生以后,其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是贾宜的的《鹏鸟赋》和《吊屈原赋》的问世。
二赋直接受屈原的《九章》、《天问》的影响,保留加“兮”的传统。
贾宜的作品就其表达的思想深度,就其内容和形式结合的完美,就其对社会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感受来说,荀况和宋玉都是无法比拟的。
作为骚体诗,贾宜的作品已经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
贾谊的成功说明赋这种文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发展前途,赋从战国后期诞生到汉代武宣时期走向繁荣的颠峰,大约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
这个历程所用的时间,比诗歌、散文、词、曲等文学样式从形成到成熟所用的时间要短的多。
从上古歌谣到《诗经》的出现,差不多用了七八百年的时间;从第一部散文集《尚书》的出现到战国时期散文的百花齐放,也大体经历了五六百年的时间;即使是产生于唐代民间的词,到了宋代繁荣起来,所用的时间也超过了三百年。
赋为什么成熟的那么快,又为什么成熟和繁荣于汉代呢?首先是汉朝立国到武宣时代,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形成,为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大批有才能的作家出现在武宣时代,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以同一文学形式表现同一主题的第一个作家群体。
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倪宽、孔臧、董仲舒、刘德、萧望之等就是这一作家群的佼佼者,并以自己的才华和作品代表了这一时代的文学水平。
没有一种文学样式能像汉大赋这样,与最高统治者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
赋本身是用来对统治者劝谏的,但在“奏赋”这种制度下,就决定了赋的“讽一劝百”的基本格调。
汉大赋有许多代表作家都由奏赋这种制度而和最高统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
他从吴客探楚公子的病起,写了八段文字,除了第一段外,以下七段写了七件事对楚公子进行劝谏,始靡终正。
他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骈散相间的散体句式,构制了庞大的结构,是汉大赋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司马相如作为汉大赋的代表作家,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司马相如道: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闳丽,卓绝汉代。
司马相如作为一代文学宗师,把他摆在我国文学史上各种文学样式的一流作家的行列中,是毫不愧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