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现状一、产业结构的概念中国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引入了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 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 包括采矿业、制造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 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零售, 住宿餐饮, 金融地产, 公共设施, 科教文卫等等。
所谓产业结构, 就是“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 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
其中, “技术经济联系”从质的角度规定了各产业之间的组合关系, 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 “比例关系”则从量的方面反映了各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中的地位, 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外在表象。
从静态看, 三次产业间的联系表现为某一时点三次产业各自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及相互的比例关系。
从动态看, 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 三次产业间联系表现为三次产业上述比重和比例关系的变化及其趋势。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 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 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
1. 产出结构变动第一产业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
在改革开放初期, 第一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约30%,但是到2007 年第三季度, 已经下降到10.97%, 降幅非常明显。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
在GDP结构中, 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80年的48.22% 下降到1990年的41.34%,到2007年, 再次回升到50.27%。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表现上升趋势。
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 年代前期,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而在1983年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在1985年超过了第一产业。
2002年,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差别最为微小,仅相差 3.07 个百分点, 但是自2002年以后, 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的比重却开始表现下降的趋势。
2. 就业结构变动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变动, 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自改革开放以后就持续下降, 从1978年超过70%下降到2005年不足50%;与之相对的,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有所增加,分别从1978年的17.3%和12.2%提升到2005年的23.8%和31.4%。
三、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 第二产业增长快速, 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 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三、一型基础上持续的优化。
但是, 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很多问题仍然存有。
比如,到2007年底,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占GDP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占GDP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占GDP比重为39.1%。
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度地依赖农业, 而服务业相当落后。
在发达国家GDP构成中,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第二产业一般不超过3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是最大的,一般为65%以上。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产业结构仍有优化的空间。
1. 农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经过持续调整形成了较好的格局。
但是, 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仍存有很多的问题。
(1)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有些地区的矛盾还比较尖锐。
例如华北、西北等地区缺水较为严重, 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2) 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 农产品优质率较低。
我国的牛、羊、猪等肉类产品、苹果、梨等水果产品、花卉产品, 以及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但面临着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困扰。
(3) 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 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 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1以上, 而我国只有0.43 ∶1,与国外相比差别比较大。
(4) 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 各地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比较优势, 未能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
2.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总量扩张明显, 但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结构升级较慢, 经济增长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
(1) 处于世界价值链底端, 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批量化生产的成本优势使我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
但我国的比较优势在相当水准上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的, 这导致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低附加价值的非核心部件制造和劳动密集的装配环节中, 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升。
在总出口额中, 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同样超过了50%。
这表明, 即使是本土企业, 也严重依赖外国企业的订单, 而不是依靠自主研发和自有产品来开拓国际市场。
这种对订单的依赖是中国产业处于世界价值链底端的又一明证。
而一旦国外市场出现疲软, 这种模式就难以为继。
此次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 产业研发投入不足, 技术创新水平差。
当前, 我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世界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 研发投入严重匮乏, 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队伍出现严重萎缩。
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差, 导致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 企业无法在品质、创新等差异化竞争中取得优势, 只能靠低成本维持收益。
这正是我国的企业在彩电、空调、手机等诸多领域都深陷价格战泥潭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3.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内部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完善。
我国第三产业增长非常快, 在就业中已经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 但存有总量偏小和行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发展水平滞后。
从总量来看, 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当前, 绝绝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在70% 左右, 绝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 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徘徊在30%~40%之间。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 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 而我国的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 占40%以上; 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 但比重仍然不高, 发育仍然不足。
四、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总体判断是,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期阶段可能将持续到2020 年之后。
二、三大产业中, 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格局不大可能在2020 年前发生变化。
“十一五”到2020年, 第一产业收入比重将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十一五”期间还有可能上升, 在2010 年前后达到顶点后,有可能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在“十一五”期间基本稳定,2010 年之后可能出现明显增加。
1. 农业基础地位不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 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改变。
传统农业中,种植业比重将下降, 渔业、畜牧业的贡献将会增加。
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的比例会缓慢下降, 经济作物、瓜菜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将会上升。
2. 工业内部结构调整(1) 重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 霍夫曼法则表明, 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出现重工业化趋势, 是很多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普遍规律。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攀升的时期, 居民消费结构随之持续升级, 即从吃饱穿暖、有耐用消费品可用、有屋可住向吃好穿好、改善居住条件、提升耐用消费品质量、扩大服务消费转变。
与之对应的是, 汽车、住宅、建材、通信等行业将会有长足的发展从而带动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重化工业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2) 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
据统计,1985-2003 年, 世界高技术产业出口年增长14.3%, 比中低技术和低技术产业出口年增长速度高5~6 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正在逐步替代传统产业变为主导制造业的部门。
我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IT 产品消费国家之一, 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参与信息产业制造业国际分工最多的国家。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集中了大量发展信息产业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同时, 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是我国的IT 产业制造业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通过参与IT 产业制造业的国际分工, 既能实现充分就业, 也能获得较高的比较利益,通过不间断的“干中学”和“用中学” , 将逐渐积累起强大的IT 产业技术开发水平。
信息产业应该而且也能够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
(岳全化,2009)3. 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化的推动, 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城市的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部门投资的增长, 尤其是会带来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长;社会对服务业的需求将日益增大; 生产社会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将持续扩大; 同时,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 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继续影响国民的预期和消费支出, 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将持续增加。
这些因素都将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其中, 满足人们生活层次提升的文化、教育、旅游、电信, 为生产提供高效能服务的金融、保险、专业化的咨询和服务将继续得到较快发展, 电子商务、新型物流将得到飞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格局将逐步从以工业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
基于以上的分析, 提出几点个人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第一, 产业政策的制定应与市场机制相协调;第二, 去除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第三, 控制高耗能、强污染产业的发展;第四,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培养积极创新的机制。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 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
所以, 了解产业结构的现状, 理清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对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促动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原毅军董琨: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0,352 龚仰军应勤俭: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153 毛根林: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14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20085 中国统计年鉴,20066 房朝君: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08,47 王业涛王清: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调整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06,18 曾贝: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有问题及调整思路J. 内江科技,2009,59 谭顺福: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J. 管理世界,2007,6 摘要本文从产业结构的概念入手, 简单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历史, 重点阐述了当前的现状及存有的问题、未来可能的变动趋势, 最后就政府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政策措施提出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