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圣巴瑟洛缪之夜 密莱斯 油画 19世纪
这幅画讲述了发生在 1572年8月24日的“圣巴瑟 洛缪之夜”的浩劫。当时的 法国国王查理九世表面上支 持、笼络新教的领导人,暗 中却怂恿旧教策划阴谋,利 用圣巴瑟洛缪节当天新教徒 在巴黎集中的机会,发动了 一场对新教徒的屠杀,当晚 至少有3000人被屠戮。
在修道院幽暗的房间中,一位手持利剑的贵族青年前来向 过去的情人告别。她已经成为修女,因不忍看见即将到来的杀 戮和死亡而抓住他不放。天色将明,无情的黑衣僧人正招手催 他出发。他们将在巴黎参加一场著名的血腥屠杀,青年手臂上 绑着的白布条表明他属于屠杀者天主教徒一派
英国 国教
保留天主教教 义和仪式等
英国
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主张有何相同点? • 反对教皇的权威,坚持《圣经》是信仰的 最高权威 • 强调国家的权力,认为王权应高于教权 • 建立本民族的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 • 简化宗教仪式?
拓展: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1)对象:
都反对欧洲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束缚;
日耳曼贵族打着路德的旗帜,一步步向王权国家前进。
宗教改革运动需要一个天才去发动,需 要另一个天才去结束;路德,这个煽动家,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滚石;加尔文,这个组织 家,则在滚石粉碎之前使它停止。对于宗教, 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是一个摧毁者,而 加尔文则更多是一个建造者。
加尔文
1509年生于法国,八岁 时,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运 动开始。 加尔文曾是天主教徒, 青年时期改信新教。为了免 受迫害,他离开巴黎,定居 在瑞士。1530年,他发表了 《基督教原理》,该书概括 了新教的基本信仰,使他一 鸣惊人。
死神的胜利(反映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宗教战争 ) 勃鲁盖尔 嵌板画 1562年 勃鲁盖尔用一种怪诞而又细致的笔触描画了对骷髅统 治世界的想象,令人感觉非常真实。30年的宗教战争 (1618——1648)让整个欧洲进入了死神的掌管之中。
战争的苦难 组图 雅克· 凯洛特 版画 法国 1648年绞架树 “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战争中, 树上都结出了尸体。在30年中,战死的士兵有100 多万,拥有1800万人口的德国,战后剧减到400万
(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 问题?
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 马教廷的控制与掠夺,建立适 应其发展需要的新教会。
材料三: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 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 喊“罗马教廷该死!”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果: 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 5、意义:
天主教会的改革; 1、背景:
2、内容:
3、效果:
A、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会,恢复了天主教会 的部分势力。 B、耶稣会员在传教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当了殖民 侵略的急先锋,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耶稣会是个什么组 织?它为什么不择手 段进行传教?
耶稣会是天主教会中反宗教改革活动的最重要 的工具,是为了捍卫罗马教皇和天主教的权威.
②新教内容: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份
5、影响;
1)英国建立了民族教会,打击了天主教会势力, 2)使英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变卖天主教地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 的发展; 4)但改革很不彻底,英国随后出现了清教运动; 并对日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材料二:这个时候的德国,却已经不再是从前的 那个完全蒙昧的日尔曼人国度,虽然比较意大利、法 国,德国仍然属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但是它已经 受到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 为了自己官员培养的需要,德国的诸侯也纷纷模 仿意大利和法国的贵族,在自己的领地里面建立了大 学,新的思想比比皆是。 罗马教会对德国人民的搜刮引起了强烈不满的贵 族的嫉恨;同时教会占有大量德国地产和财富,也引 起一些诸侯的觊觎。
亨利八世是英国都铎 王朝的第二个国王,亨 利七世的次子,伊丽莎 白一世的父亲。 他18岁即位并娶寡嫂 凯瑟琳,因罗马教廷不 批准他的离婚,他与教 会决裂,宣布英国教会 脱离罗马教廷。
英国宗教改革:亨利八世
1、历史背景;
1)16世纪,罗马教廷控制着英国教会,不但掌 握着英国大片土地和大量财富,还不断干预英国 的世俗事务。
问题: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 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
②主张信仰得救
③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不同:①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 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 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 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马丁· 路德 宗教 主要 改革 内容
教会 组织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的斗争 影响 冲击天主教会 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日耳曼贵族支持路德的原因
1.封建王公需要政治上的主权,而路德 教义否定了罗马教会存在的正当性; 2.支持路德,意味着可以将税收留为己 用,而不是交给意大利;也意味着收回 治下教士的任命权、削弱宗教法庭的审 判权,没收修道院的财产。
3、特点
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传播到西欧(法国、今荷兰、英国等国家)
核心内容——“先定论”
主张: 影响:
1)人在出生之前,……… 2)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所以祈 祷没有意义。
1)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 先定论否定了人需要赎罪,否定了遵守天主 教制定的信徒的行为准则。 2)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为资 产阶级剥削提供依据。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1)政治因素:天主教对德国的经济剥削政治控制激起德 国各阶层的不满。 2)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 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3)直接原因:“赎罪券”的兜售 4)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5)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
序幕: 《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 路 德正在 钉贴 《九十 五条论 纲》
5)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信仰自主权
实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
背景 (原 因)
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经济搜刮 (主要原因) 马丁· 路德立志改革 (主观原因) 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发表“论纲” (直接原因)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唯一的权威 信徒皆为祭司 建立廉俭教会; 建立本民族教会 俗权应高于教权 教义
答:德国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 盾十分尖锐,路德的宗教改革在 德意志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得 到各阶层的支持。
“因信称义”
核心
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内容:
信徒皆为祭司 建立廉俭教会 建立民族教会
天主教宣称,人若要 得救,必须要以教会 为中介,履行复杂的 圣礼,做“善 功”“赎罪”。为了 聚敛钱财,教会发明 了出售“赎罪券”的 方法。
卡尔文宗教改革; 1、历史背景;(了解)
1)受马丁· 路德宗义思想的影响;
3)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2、主要内容:
1)信奉因信称义,认为《圣经》至高无上。 2)思想核心------“先定论”。 3)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 4)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比路德更加激进,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你的理由。
答: 因为英国国教是英国的民族教会,国王是教 会最高首脑,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的 法令,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虽然保留了天主教残余,但是英国教会与罗 马教廷断绝了关系。
四、尼德兰宗教改革
1、背景: 2、过程: 3、性质和特点:
是一场由尼德兰爱国主义者领导的具有资 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欧洲各国的 宗教改革
本节结构:
一、德国宗教改革 二、瑞士宗教改革 三、英国宗教改革 四、尼德兰宗教改革 五、天主教会的改革;
六、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一、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背景(原因) 序幕
内容
影响 实质
材料一:16世纪,每年从德国流向罗马的现 金达三十万古尔登以上,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 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 所征税额的21倍。德国的高级教士在就职时都要 向教廷交纳一万到二万盾。美因兹大主教在8年 中(1505~1513年)出现了三次空缺,每一次就 任都要交两万盾。
影响: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 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 位; 3)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 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俭教会,否定了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 始积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 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2)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文艺 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 层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教会的情绪高涨。 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2、时间: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进行宗教 改革。
3、内容: 4、特点:①改革方式: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思考:马丁· 路德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为什么? 代表了德意志民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
影响:
1)确立了与罗马教廷不同的基督教派; (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2)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3)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解放了人们思想
4)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揭开了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序 幕
加尔文教 起因 适应资产阶级要求进 行宗教改革 英国国教 英王与罗马教廷矛盾 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