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的调控摘要:近几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等导致经济过热的风险也逐渐加大。
中央银行从 2007 年开始频繁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控制银行信贷,缓解流动性过剩状况。
自 2007 年至 2011 年下半年,中央银行先后共计 31 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从调整前的 9%大幅上涨至 21.5%,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高点。
本文主要从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控机理、传导机制和该制度的政策效应、对经济的影响两方面来考察。
关键字:存款准备金率;传导机制;政策效应引言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根据法律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按一定的比例将吸收的存款存中央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对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的行为进行控制。
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的比例,就是准备金率。
我国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从2007-2011年,先后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31次调整,对大型金融机构的调整中,上调27次,下调4次,达到历史最高21.%。
而2011年11月以后,又经历了两次下调,达到现在的20.5%。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演进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我国在1984年开始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规定存款准备金率为3档: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由于比例过高,且存款的流动性越强准备金率越低,并不合理,于是1985年改为统一的10%。
1987年上调为12%,1988年再上调为13%。
1989年进一步规定银行需在13%的法定准备金之外,再缴存5% 的备付金。
1998年,经国务院同意,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准备金率下调至8%。
这一改革标志着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已经开始成为间接调控下的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而不仅仅只是中央银行集中资金的一种手段。
我国最近一次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调整是在 2004 年 4 月 25 日,为了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行,防范金融风险,督促金融机构逐步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降低不良贷款比率,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传导机制(一)近期我国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表1 2007-2011年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次数统计年份调整总次数上调次数下调次数2007 10 10 02008 9 5 42009 0 0 02010 6 6 02011 6 6 0共计31 27 4在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作用效果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工具。
存款准备金政策通过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应量,在通常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微小的变化就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变化。
在西方发达国家,存款准备金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中一般不常用,却为何在我国成了常用工具?存款准备金率之所以成为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常用工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存在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流动性过剩等问题,银行超额准备较多,提高准备金率是消除流动性过剩的一种有效且成本低的货币政策工具。
(2)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工具还存在结构性缺陷和操作技术局限,使得我国中央银行只能依赖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3)我国货币供给量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影响货币供给量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
(4)存款准备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兼具资本充足和存款保险的职能,因而是我国当前较为有效的可选工具。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传导机制存款准备金政策产生效用的一般机理为:为抑制(或刺激)经济增长,减少(或增加)货币供应量→调高(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减少(或增加)→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和全社会投资规模缩小(或扩大)→货币乘数缩小(或扩大)→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或增加)→市场利率提高(或降低)→投资、消费支出减少(或增加)。
具体体现如下:1.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中央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一方面迫使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更多的存款准备金,从而降低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基础;另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会使货币乘数减小,从而降低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倍数。
2.对利率水平的影响。
当中央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会降低货币乘数进而影响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能力,从而降低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3.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宣告效应”。
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都充分体现了中央银行对国内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判断以及政策导向,因此必然会对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关于经济发展形势的预期产生影响,并使其能够大致按照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调整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从而最终也对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即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宣告效应”。
存款准备金政策一方面直接冻结了商业银行一定数量的流动性,另一方面通过改变货币乘数,产生多倍收缩或扩张货币的作用。
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调整能够成倍的扩大或缩小货币供应量的能力。
三、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应分析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效果主要从中介指标的传递效果和最终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这两方面进行评价。
中介指标的传递效果主要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和贷款变动情况来考察,政策目标主要从物价水平的变动情况来考察。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传导效果1.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表2 2007-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及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从上图可以看出,在2007-2011年期间经历了两轮持续且频繁的上调准备金率的过程,分别是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以及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其中前一阶段准备金率总计上调幅度达8.5%,后一阶段上调幅度也达到6%,而广义货币供给量M2在此期间依然保持了明显增长的趋势。
前一个上调阶段,广义货币供应量M2由2007年1月的351498.8亿增长至2008年6月的443141亿,增幅达26.07%;后一个上调阶段,广义货币供应量由2010年1月的625609.3亿增长至2011年6月的780800亿,增幅达24.8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2007 年至 2011 年间中央银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回收流动性的效果并不显著。
据统计,中央银行每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0.5个百分点,大约可以冻结流动性 1600 亿人民币左右,从 2007 年 1 月至 2011 年6 月,央行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14.5 个百分点,理论上来说可以冻结流动性约50000 亿,但实际上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反而在此期间持续增长了近 122%。
2.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影响。
表3 2007-2011 年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年度金融机构本币贷款余额(万亿)同比增长(%)2007 22.77 16.422008 32.01 17.952009 39.97 31.742010 50.92 19.702011 43.48 14.00从银行的信贷规模变动情况来看,从2007年到2011年五年间,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200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7.77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6.4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17万亿元,同比增长16.10%,增幅比上年末高1.03个百分点。
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3.6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多增4482亿元。
201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已增长至43.48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4%,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增加5.44万亿元,同比多增2125亿元。
简单计算可得2011年相比2007年贷款余额共计增长15.71万亿,增长了56.57%。
3.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物价指数的影响。
表4 2007年至2011年间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与存款准准备金率的变动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2007年至2011年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4.8%、5.9%、5%、3.3%和5.4%。
由表4所示,2007年中连续10个月突破了3%的警戒线,且从2007年8月份起,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指数就高居6%以上。
2008年上半年的CPI 指数继续上扬,6月有所回落,但仍高居7%以上。
而自进入2011年,CPI同比持续上涨,由2011年1月的4.9%增至6月的6.5%,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物价水平不断攀升,通胀压力进一步扩大。
对比同期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的幅度来看,自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存款准备金率由9%上调至17.5%,增幅达94.44%,而CPI同比指数在此期间不断攀升,从2007年1月的2.2%增至2008年4月的8.5%,累计增长2.86倍。
(二)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因素1.利率因素。
较高的准备金利率的存在影响了准备金率调控的有效性。
首先,央行对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形成了一部分基础货币,扩大了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加大了对基础货币调控的难度。
其次,央行对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认为地提高了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底线,降低了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成本和盈利压力。
最后,对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降低了商业银行保持超额准备金的成本,造成了超额准备金过高。
2.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是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之一,其有五大功能。
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货币政策实现都相互矛盾。
以我国现状为例,要保持GDP每年8%的高速增长率,必然导致货币发行量加大,社会投资增加,商业银行放贷动机增加,最终导致物价上涨。
四、存款准备金变动的经济后果(1)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政策对银行业的影响。
目前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远低于市场利率,相对于银行信贷和债券资产而言,存款准备金属于低收益资产,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确会对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近几年来,存款准备金政策在管理流行性方面发挥了较为关键的作用。
但是存款准备金率是偏重总量调控的政策工具,在灵活性方面仍显不足,而且商业银行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方向操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3)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央行整个调整可能对通货膨胀有好处,但对企业资金周转,就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外贸企业资金周转也带来困难,内销企业也一样,一些小规模的企业,银行贷不到的话,就会向民间借贷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