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招标控制价

浅谈招标控制价

浅谈招标控制价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逐渐成熟,工程量清单大范围的使用,原《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好多无可避免的问题,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就是在原《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而招标控制价是《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修订中新增加的专业术语, 招标控制价的提出,将对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工程项目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对招标控制价的产生、实行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招标控制价是指招标人根据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计价依据和办法,按设计施工图纸计算的,对招标工程限定的最高工程造价,也可称其为拦标价、预算控制价或最高报价。

对招标人来说,它是招标人控制工程造价,保障招标成功的有效手段。

对投标人来说,它是其投标报价的上限,直接关系到投标人采取什么样的报价策略。

所以说,招标控制价编制的科学与否,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招投标活动的成败,以致可以影响整个建设项目的成效。

1、招标控制价的产生必要性
招标控制价的编制是工程招投标实践过程的产物,是为解决标底招标和无标底招标的问题而产生的。

为了规范招投标市场,也为了促使我国各省市关于控制最高限价规定的统一,在新规范中,为解决标底招标和无标底招标的问题,在新的招标方式下,不再使用标底的称谓,而统一定义为“招标控制价”。

1.1招标设置标底的弊端
但在实践操作中,设标底招标存在如下弊端:①设标底时易发生泄露标底及暗箱操作的问题,失去招标的公平公正性。

②编制的标底价一般为预算价,科学合理性差。

较难考虑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对造价的影响,容易与市场造价水平脱节。

③将标底作为衡量投标人报价的基准,导致投标人尽力地去迎合标底,往往招投标过程反映的不是投标人实力的竞争,而是投标人编制预算文件能力的竞争,或者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投标策略”的竞争。

实践中,一些工程项目在招标中出现了所有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均高于招标人的标底的情况,即使是最低的报价,招标人也不可能接受,但由于缺乏相关制度规定,招标人不接受又产生了招标的合法性问题,为解决这种矛盾,各地相继推出“无标底招标”。

1.2无标底招标的弊端
与之对应的无标底招标同样有着众多弊端:①容易出现围标、串标现象,各投标人哄抬
价格,给招标人带来投资失控的风险。

②容易出现低价中标后偷工减料,不顾工程质量,以此来降低工程成本;或先低价中标,后高额索赔等不良后果。

③评标时,招标人对投标人的报价没有参考依据和评判标准。

针对无标底招标的众多弊端,我国多个省、市相继出台了控制最高限价的规定,名称叫法不一而足,包括拦标价、最高报价、预算控制价、最高限价等。

并都在招标文件中予以公布,规定凡高于或等于该价的投标,招标人一概不予接受,按废标处理。

1.3招标控制价产生的合理性
招标控制价与设标底招标和无标底招标相比优势在于:①可有效控制投资,防止恶性哄抬报价带来的投资风险。

②提高了透明度,避免了暗箱操作等违法活动的产生。

③可使各投标人自主报价、公平竞争,符合市场规律。

投标人自主报价,不受标底的左右。

④既设置了控制上限又尽量地减少了招标人对评标基准价的影响。

招标控制价与标底有明显的区别:①招标控制价是事先公布的最高限价。

投标价不会高于它。

标底是密封的,开标唱标后公布,不是最高限价。

投标价、中标价都有可能突破它。

②招标控制价只起到最高限价的作用,投标人的报价都要低于该价,而且招标控制价不参与评分,也不在评标中占有权重,只是作为一个对具体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参考。

标底在评标过程中一般参与评标,即复合标底A+B模式,在评标过程中占有权重,所以说标底能影响哪个投标人中标。

③评标时,投标报价不能够超过招标控制价,否则废标。

标底是招标人期望的中标价,投标价格越接近这个价格越容易中标。

当所有的竞标价格过分低于标底价格或者过分高出标底价格时,发包人可以宣布流标,不承担责任,但过分低于标底价格的情况工程上几乎不会出现。

2、设立招标控制价应注意的问题
2.1招标控制价不易设置过高
在招标文件中,公开招标控制价,也为投标人围标、串标创造了条件,由于招标控制价的设置实际上是“最高上限”,不是“最低下限”,其价位是社会平均水平。

因而公开了招标控制价,投标人则有了报价的目标,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存在价格信息不对称,只要投标人相互串通“,协定”一家中标单位(或投标人联合起来轮流“坐庄”),投标人不用考虑中标机会概率,就能达到较高预期利润。

招标控制价不易过高,因为只要投标不超过招标控制价都是有效投标,这样投标人就可能围绕这个最高限价串标、围标。

2.2招标控制价不易设置过低
如果公布的招标控制价远远低于市场平均价,就会影响招标效率。

可能出现无人投标情
况,因为按此价投标将无利可图,不按此投标又成为无效投标。

结果使招标人不得不修改招标控制价进行二次招标。

另外,如果招标控制价设置太低,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若投标人能够提出低于招标控制价的报价,可能是因其实力雄厚,管理先进,确实能够以较其他投标者低得多的成本建设该项目。

但更可能的情况是,该投标人并无明显的优势,而是恶性低价抢标,最终提供的工程质量不能满足招标人要求,或中标后在施工过程中以变更、索赔等方式弥补成本。

3、对策建议
3.1针对围标、哄抬报价的对策
只要投标人付出的围标成本小于其获得的收益,就会实行围标。

①利润是导致围标行为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增加投标人数量,可以降低围标合谋发生概率,提高投标人的围标成本,使其无利润可图。

②加大对围标合谋参与各方的惩罚力度,从而降低预期收益。

③加强对投标人的资格审查,对其资质、业绩、信誉等内容进行详细考察,以判断其履约能力。

3.2针对恶意低价抢标、道德风险的对策
加大力度对低价抢标的控制。

①加强对工程量清单报价的审查,评标委员会发现投标人的报价可能低于企业成本时,应分析报价各项费用构成的合理性以及各种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对投标人进行质询,投标人不能合理说明或不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可以认定投标人以低于成本报价,并否决其投标。

②适当提高履约保证金或履约保函的比例,以履约保证金或履约保函来规范投标人,防止违约行为“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③建立守法诚信评价体系和黑名单制度,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原则建立守法诚信评价体系和黑名单制度。

行业协会也要完善行业内部的诚信行为记录、信息发布和信用评价等工作。

建立黑名单清出制度,严厉打击围标、低价抢标、忽视工程质量等违规行为,提高投标人的违法违规成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