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知识网络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2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关系内容
1、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发展的观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①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
①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论:正确对待矛盾,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
②矛盾的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为什么、应用)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方法论:a ,学会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b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方法论:善于抓重点,学会统筹兼顾。
3、矛盾的观点 ⑤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 ⑥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a 、个人成长中正确对待内外因;b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⑦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方法论:a 、坚持适度原则;b 、不失时机促成飞跃;c 、重视量的积累。
⑧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a 、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b 、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1、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2、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①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自觉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方法论:既要重视实践,又要重视读书。
4、认识总是要发展的 方法论: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②树立创新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②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3、人生价值的实现:①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②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一、唯物论
(第一课) ①把握物质和意识概念 ②辨证关系原理内容——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A 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 意识的反作用(促进或阻碍)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为什么、意义) ①客观规律性 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认识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实事求是 二、辨证法 (第二、三、四课)
(反对孤立的观点) (反对静止的观点) ①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什么是因果联系,方法论意义) ②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与部分是什么关系,方法论意义) (反对片面的观点)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认识论
(第五、八课) 四、人生观 (第六、七课)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①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方法论:a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b 、同群众实践相结合;c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方法论:a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b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4、理想与现实:①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②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③如何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