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图
【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
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
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
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
74
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
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
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
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
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
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
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
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
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
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
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
风湿性心脏病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
83、肾俞75、关元俞73
肺心病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
糖尿病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
神经衰弱(失眼、多梦)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
中风后遗症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
落枕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
颈椎病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
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
肩周炎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
102、大杼91
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
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
73、腰眼59、肾俞75
坐骨神经痛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
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
膝关节痛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
64
强直性脊椎炎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
静脉曲张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
股骨头坏死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
痛经、月经不调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
更年期综合症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
目赤肿痛眩晕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
慢性鼻炎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
52、合谷102
扁桃体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
75、合谷102
慢性咽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
湿疹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 荨麻疹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 慢性肾炎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
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1)部分穴位的取穴方法:
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风府: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处
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风府两旁凹陷处,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
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
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
迎香:在鼻翼旁0.5寸,鼻凹陷沟中
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廉泉:前正中线,喉结上方舌根之下凹陷处
人迎:结喉旁开1.5寸处
天突:前进中线,胸骨上窝正中凹陷处
膻中:前进中线,两乳头中间
天池:乳头外侧1寸,当四肋间
乳根:乳直下第五肋间中庭,旁开4寸处
期门:乳头两肋,当第六肋间
上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5寸处
中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4寸处
天枢:脐旁开2寸处
神阙:肚脐孔窝正中
关元:前正中线,肚脐孔下3寸处
中极:前正中线,肚脐孔下4寸处
归来:肚脐孔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
曲骨: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上方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
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小肠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涌泉:在足底心当屈足卷趾时出现凹陷处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华盖:前正中线,平第一肋间隙。
神堂: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腹哀: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
章门:第十一肋端。
委中:月国窝中央。
石关: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幽门: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中枢:第十胸椎棘突下。
大横:肚脐孔旁4寸处。
长强:尾骨尖端与肛门之间。
水道:关元穴旁2。
(2)取穴方法一般分为体表标志、折量分寸和指量法三类。
指量法(如图8-1)
1.直指量一般可以次指的末节为一寸,加中节为二寸。
可用以二寸为间隔的取穴。
如腕后二寸取内关穴,即可以腕横纹上二指节为准。
手中指第三节为一寸,后人称此为“中指同身寸”。
2.横指量四横指相当三寸,二横指相当一寸半。
如背部第一侧线为正中旁开一寸半,即可于正中旁开二横指取穴;第二侧线为正中旁开三寸,即可于正中旁开四横指取穴。
四横指还可用于膝下三寸取足三里,内踝上三寸取三阴交,脐下三寸取关元等。
《千金》称这种方法为“一夫”。
手大拇指第一节(末节)横度为一寸,可用于以一寸为间隔的取穴。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