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教材知识掌握1. 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但是他将问题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这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和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经济改革重点是重工业。
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4. 苏联的解体(1)历史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成功。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从而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
(2)主要过程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扭转局面,但以失败而告终。
8·19事件齁,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成立“独联体”;12月21日苏联原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建立独联体的文件。
至此1991年底,苏联解体。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一、教材知识掌握1. 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欧洲和亚洲的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主要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欧洲)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亚洲)中国、朝鲜、蒙古、越南。
(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特点:①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大都受制于苏联;②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所以它们先后进行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
其中以匈牙利的改革较为突出。
2. 匈牙利改革历史背景: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造成了巨大损失。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总结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教训,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和调整。
改革的主要措施:①在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②在经济上,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
改革的作用: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为六七十年代的全面经济改革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70年代大借外债,到了80年代,匈牙利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3. 在东欧,除匈牙利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但是成效不大。
1968年,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被苏联镇压。
4.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5. 东欧剧变从1989年下半年起,东欧各国风云突变,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分封丧失政权。
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史称为东欧剧变。
导致东欧剧变的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造成经济建设失误,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与此同时,苏联也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加上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的政策。
最终导致东欧剧变的发生。
东欧剧变后政治版图的变化: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二、课后练习(一)单选题1.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成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是A. 赫鲁晓夫B. 勃列日涅夫C. 戈尔巴乔夫D. 叶利钦2. 斯大林逝世后,首先在苏联推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 勃列日涅夫B. 戈尔巴乔夫C. 赫鲁晓夫D. 叶利钦3. 对赫鲁晓夫改革评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 改革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D. 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4. 赫鲁晓夫为了推行改革,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A. 否定斯大林B. 实行多党制C. 进行美苏争霸D. 推行个人崇拜5.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A. 轻工业B. 重工业C. 农业D. 军事国防6. 导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的根本因素是A.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C. 美苏争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D. 政治改革发生偏差7.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改革重点放在哪个领域A. 政治B. 经济C. 军事D. 外交8. 戈尔巴乔夫实行政治改革后的苏联政体是A. 无党制B. 一党制C. 两党制D. 多党制9. 首先宣布脱离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是A. 立陶宛B. 乌克兰C. 俄罗斯D. 格鲁吉亚10.“八·一九事件”的直接影响不包括A. 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B. 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C. 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D. 使苏联立即解体11. 首先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A. 俄罗斯B. 白俄罗斯C. 立陶宛D. 乌克兰12. 导致世界两极格局终结的历史事件是A. 东欧剧变B. 苏联解体C.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D. 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13. 关于苏联解体的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使两极格局终结B. 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机会C. 使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D. 为中国的崛起铺平了道路14. 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它使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B. 它对苏联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了积极的作用C. 重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D. 它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发展15. 1991年12月25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
至此,存在了约70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
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逐渐僵化,这种体制被称为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制B. 新经济政策体制C. 资本主义体制D. 斯大林模式16. 1991年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落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半个多世纪。
该结局是由于A.经济危机爆发 B.“冷战”局面形成 C.欧共体建立 D.苏联解体17. 1991年底,一位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
”与以上述描述有关的事件是A. 俄国十月革命B. 赫鲁晓夫改革C. 苏联解体D. 东欧剧变18. 1991年12月底,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正式解体。
结束苏联政权的最后一位苏共中央总书记是A.斯大林 B.戈尔巴乔夫 C.叶利钦 D.赫鲁晓夫19.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C.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 D.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20.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 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与美国军备竞赛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西方的经济封锁21. 导致苏联解体最主要、最直接的人物是A. 叶利钦B. 勃列日涅夫C. 赫鲁晓夫D. 戈尔巴乔夫22. 1992年,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时,他在寄信人地址栏写的国名应是A.沙皇俄国 B.俄罗斯 C.苏维埃俄国 D.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23. 1991年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是A. 两极格局开始形成B. 世界局势日趋紧张C. 两极格局彻底结束D. 霸权主义主导世界24. 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冲击的是:A. 赫鲁晓夫改革B. 勃列日涅夫改革C. 戈尔巴乔夫D. 东欧巨变25. 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
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26. 苏联解体的实质是A.经济制度的变化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27. 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这位领导人是A. 斯大林B. 赫鲁晓夫C. 戈尔巴乔夫D. 叶利钦28. 下列因果关系搭配错误的是A.伏尔泰等人的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B.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C.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强盛的工业国D.美国霸权政策—匈牙利改革29. 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
东欧剧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C.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D.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30. 曾一度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的匈牙利也发生了社会剧变,我们从东欧剧变中得到的启示是A.根据本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 B.优先发展重工业C.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D.坚持计划经济体制3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典型是A. 波兰B. 匈牙利C. 捷克斯洛伐克D. 南斯拉夫32. 1968年被苏联镇压的改革发生在A. 匈牙利B. 罗马尼亚C. 南斯拉夫D. 捷克斯洛伐克33. 匈牙利经济改革中优先发展的是①重工业②轻工业③农业④金融业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34. 东欧社会主义建设走弯路的主要原因是A. 受西方势力干涉B. 因民族矛盾加剧C. 按斯大林模式进行D. 因党派之间斗争35. 匈牙利在政治方面的改革包括①改善党的领导②发扬社会主义民主③健全法制④改革管理体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36. 东欧剧变的原因不包括A. 高度集中的体制B. 严重的经济困难C. 改革措施不当D. 共产党丧失政权37.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A. 执政党丧失政权B. 更改国家名称C. 社会动荡不安D. 社会制度变化38. 现在如果你去欧洲旅游,你不可能去的国家是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捷克斯洛伐克39. 东欧剧变后,一分为五的国家是A. 捷克斯洛伐克B. 南斯拉夫C. 匈牙利D. 波兰40. 东欧剧变发生于 A. 1956年 B. 1968年 C. 1989年 D. 1991年41. 东欧剧变中,最终完成了国家统一的是A. 波兰B. 捷克斯洛伐克C. 德国D. 匈牙利42. 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