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全国1卷作文深度解读 教研课件 (29张PPT)
高考全国1卷作文深度解读 教研课件 (29张PPT)
审题
我们站在新的时代写作,不能只看到历史,在分析自己的感触时更应该关注 当下,思考今日中国完成战疫答卷,完成脱贫答卷,完成民族复兴答卷,最需 要的是他们中的哪一类人。
3.写作文体相对自由。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考生可以侧重写感受,写成记叙文;也可以侧重理性思考,写成议论文。
下水作文
知才荐能显大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读完了春秋时期一代霸主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三人的故事后,我感触良多。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眼中这样一位“识才荐能全不妒,爱国忠君显大义”的鲍叔牙。
鲍叔牙引起我注意的原因,正是他不私不妒、为国举贤荐能的品质。当初,在尽心尽力 辅佐公子小白登上王位之后,他本可封侯拜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为了国家的 昌盛,鲍叔牙主动向齐桓公举荐管仲,毫不吝啬于对管仲的夸奖:“想要成就霸业,非管 仲不可”,而自己则甘居于人下。也正是因为鲍叔牙的这种爱国忠君的大义,使得他能够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从大处出发,从全局考虑。我敬佩他,敬佩他的知才荐能,敬佩 他的容人之量,更敬佩他的“先国家之利而后私利”的大义大德。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 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评价体系
审题
限制性:
1. 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道情境任务型作文设置的真实情境是春秋时 期鲍叔举荐管仲,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而成就霸业的历史故 事。这是考生联想和思考的基点,即考生阐发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时 要紧扣这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展开,要立足事件本身分析三个人物所 表现出的品格,写出自己对其中某个人“感触最深”的理由,不可 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 为知人善任的鲍叔点赞。(感触最深的人物是鲍叔)
2. 舍小我方可成大义。 (感触最深的人物是鲍叔)
3.爱国忠君显大义。(感触最深的人物是鲍叔)
4.虚心纳谏成美名。(感触最深的人物是齐桓公) 5 . 广 纳 贤 才 成 霸 业 。( 感 触 最 深 的 人 物 是 齐 桓 公 )
审题
我们看第一个人,齐桓公,他的身份是君主,是齐国的掌舵者,在齐国崛起的考试 中,它是如何作答的呢?从材料中我们看,他“装死逃脱”,说明他是一个机智的人, 懂得隐忍。即位为君后他能重用差点射杀自己的管仲,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不计 前嫌的人。 第二个人,管仲,他本是公子纠的辅臣,原本人生错位,但当历史给了他机会后,他 却能很好把握机会,辅佐齐桓公就合诸侯,说明硬核的人生是需要实力的,鲍叔牙之 所以举荐管仲,齐桓公愿意摒弃前嫌,重用管仲,也是因为他掌握了强国的核心技术。 第三个人,鲍叔牙,本来是齐桓公的辅臣,一个“甘居其下”,写出了他的智慧与伟 大,它是智慧的,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其做一个碌碌无为的权臣,倒不如做一个 名垂青史的伯乐,所以甘愿让贤。
1卷作文讲评
题目回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 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 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 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 )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审题
3.价值判断的限制。
材料提供的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历史人物,各有其优秀的品质,
如齐桓公志存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鲍叔不计私利、 审时度势、谦虚礼让,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鞠躬尽瘁。 考生应紧密结合材料,从历史人物身上中挖掘出其蕴涵的品 质和格局,结合历史事件、联系社会现实阐述感受和思考。
6.欲成大事当弃小失。(感触最深的人物是齐桓公) 7.恪尽职守赞管仲。(感触最深的人物是管仲) 8.管仲之贤,不以兵车。(感触最深的人物是管仲) ……
参考立意
偏题立意: 1.读史使人明智。(未能紧扣写作要求,泛泛而谈) 2.从古人身上汲取智慧。(忽略“对哪个感触最深”这一具体 要求,立意走偏) 3.宽容之美。(未能明确写作指令,有宿构作文之嫌) ……
审题
这段材料包含了三个人物和多重关系: 三个人物:齐桓公——从“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从“争夺君位”到“成就霸 业”;鲍叔——从“辅佐小白”到“辅佐齐桓公”,从“辅佐争夺君位”到“甘居人 下”;管仲——从“辅佐公子纠”到“辅佐齐桓公”,从“政敌”到“贤相”。 齐桓公与管仲:从“被箭射中衣带钩”到“重用管仲”,从“政敌”到“互相成就”。 齐桓公与鲍叔:君与臣,信任与被信任。 管仲与鲍叔:“政敌”与“好友”,“有才”与“识才”,“推荐”与“被推荐”。
审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题目要求考生围绕材料提供的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故事展开讨论,明 确表示自己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的哪个人物感触最深,并结合历史事件、 联系社会现实阐述感受和思考。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关联另外两个人物,但详生是要在班级举行读书会 时发言,这就规定了其写作身份是读书会中的学生发言者,文章对象是读书会中 的听众(老师和同班同学),即考生写作时要有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 题目要求考生写一篇发言稿,这就要求作文必须符合发言稿观点鲜明、条理清楚、 语言简洁明快等特点,格式上也必须符合发言稿的规范。
为什么要厘清人物及各种关系呢?因为作文的立意就是从人物品行与人物关系中得出来。
审题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相对自由。材料要求考生针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历史人物谈 “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就为考生提供了立意选择的空间,考生可以任选其中 之一来谈。当然,选择的谈论对象不同,立意角度就会有所不同。 2.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考生在具体写作时,既要立足材料,又不能为材料所 囿,要把任务作为构思立意的靶心,以材料蕴涵之人物品格和历史意义来关照 现实生活、社会和人生。但至于联系什么样的历史和现实,关联什么人物,从 什么角度展开思考,考生是有较大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