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艺术的领袖—毕加索帕布罗·毕加索(1881-1973年)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西班牙画家。
在他的一生中,毕加索献身艺术近80年,与整个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发展相伴而行,并为现代艺术做出了意义重大的贡献。
他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为后世留下了几万件作品,其中包括油画、雕塑、陶瓷作品、铜版画、石版画、素描等等,被人誉为“美术界的爱因斯坦”。
这位艺术家有着非凡的独创力和想象力,他一生都在追求,先后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现实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是现代派艺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
同时这位感情丰富、具有一双“忧郁、锐利”眼睛的西班牙人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的故事。
靠雪茄复活的天才这位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杰出、最令人信服、最变幻无常、最具诱惑力和最神圣的艺术家”毕加索,于1881年10月25日夜里诞生在西班牙南部美丽的海滨城市马拉加。
然而,天才的毕加索却是以死亡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的。
10月25日夜11时15分,精疲力竭的唐娜·玛丽亚·毕加索·德·路兹产下了一个男婴。
但这个男婴没有放声大哭。
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将婴儿倒提,抖了几下;又翻过来拍他的屁股;再掰婴儿的小嘴,但都无济于事,婴儿仍没发出一点响声。
大家都以为是个死婴,婴儿的父亲唐·何塞·路兹难过得直叹气,唐·何塞的弟弟是个医生,他抽着雪茄,俯身看着婴儿的脸,然后深深地吸了一大口雪茄,对着婴儿的小鼻孔吹了进去。
奇迹出现了,婴儿的手和脚都动了起来,嘴里哇的一声就发出了公牛般的怒吼。
路兹一家欣喜若狂。
多年以后,当人们对毕加索的神奇艺术津津乐道之时,他的叔叔总是骄傲地告诉大家这是他的雪茄烟雾创造的。
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可能是毕加索遗传父亲的基因较多,他从小就表现出美术方面的非凡才能。
据毕加索的母亲回忆,他咿呀学语时的第一个字就是“北”(铅笔在他的儿语里就成了北),他喊着要“北,北”,于是母亲就给了他一支铅笔,毕加索就在纸上画了一些螺旋形的东西,意思是要一个长长的螺旋形的热甜饼,尚未学会说话的孩子,竟会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简直是奇迹。
于是,毕加索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纸和铅笔,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
正如毕加索自己说的“7岁时就可以画学院式的素描,而且巨细靡遗,颇为精确” 。
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的画可以放到博物馆展出了。
1891,毕加索全家搬到了科鲁那,他的父亲应聘到那里的一家美术学校工作。
毕加索就被安排在父亲的班上开始了正规的艺术学习,很短的时间内,毕加索就掌握了素描的基本技巧,并显示出了惊人的观察力。
这时期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几乎令人难以相信作者如此之年幼。
作为教师的父亲最清楚不过的事,就是他的班上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天才。
1895年,毕加索的父亲与一位巴塞罗那的美术教师对换了工作,全家又迁到了巴塞罗那。
毕加索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那里的美术学校,使人吃惊的事,他只用一天的时间就画完了按规定允许画一个月的考试作业。
1897年,毕加索创作了油画《科学与仁爱》,参加当年“马德里全国画展”,后来又在“马加拉什美展”上获金奖。
画中“科学”的化身是那位正给垂危妇人诊脉的医生,是以他的父亲为模特所作的。
“仁爱”的化身是修女抱孩送水,病妇的模特是街上的乞女。
这幅画采用严谨的写实技法创作,是少年时代毕加索的代表作。
同年秋天,毕加索考入了西班牙最高的美术学府——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因袭保守的教学方式使他感到厌倦,他常去普拉多博物馆临摹大师的作品。
1898年毕加索因患猩红热不得不离开学校回到巴塞罗那,从此结束了他的学生时代。
蓝色的忧郁和困顿在巴塞罗那,毕加索认识了一位叫卡萨吉马斯的画家,他们情投意合,常一起出入“唐人街”。
这里的“唐人街”并没有中国人,这里充斥着各种物质享受和引人堕落的场所,富有浓厚的西班牙风情,对艺术家和诗人很具有吸引力。
在这条街上有一家叫“四猫酒吧”的小店,是文化人经常出入的地方,毕加索是那里的常客。
在那儿的艺术气氛熏陶下毕加索无拘无束地进行绘画上的多方面探索,他画了大量的肖像和表现舞厅、酒店、妓院和斗牛等内容的作品。
1900年毕加索在“四猫酒吧”举办了他的首次画展,当地报纸曾评论说,“这位年轻的画家在运用画笔时显出了惊人的能力”,但又说他,“缺乏经验,创作态度不认真。
”对此,毕加索并不在意,他的心被迷人的巴黎所吸引。
10月,19岁的毕加索和卡萨吉马斯一同去了巴黎,这是他首次越过西班牙的边境。
年轻的他充满自信,临行前他为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并在上面连写3遍“老子天下第一”。
在巴黎,毕加索感到了异乎寻常的自由。
他参观了卢浮宫和巴黎博览会,也参观画廊;他泡咖啡馆,也逛妓院。
他找到了一种能充分培育画家雄心壮志的社会,他第一次看到了安格尔和德拉克罗瓦的作品,又迫不及待地研究德加、高更的绘画,并画了几幅描绘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生活场景的油画。
其中《煎饼油坊》一画,用笔奔放,具有生动的色光效果,这显然是受了印象派画家的激励,充分显示了他善于掌握新风格的才能。
圣诞前夕,他和卡萨吉马斯一起回到西班牙。
1901年春,毕加索又回到了巴黎。
在集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按自己的方法加以创新。
在他的作品里显示了一种融各种风格于一炉并使之成为自己独创的本领。
到他20岁生日时,已完成了大量的作品,和前几个月相比,那些鲜艳的色彩以荡然无存了,画中洋溢着一种阴冷的蓝色调,人物形象都面带愁容。
10月下旬当西班牙著名诗人萨巴蒂斯看到这些作品时,不禁愕然。
诗人回忆说,当他最早看到这些作品时,他就觉得“画家已进入了蓝色时期。
”这些作品中,油画《卡萨吉马斯的葬礼》是最大的一幅。
由于好友卡萨吉马斯因失恋而自杀,毕加索感慨万千,于是绘制了这幅巨画。
此画以蓝色画成,是蓝色时期最早的作品之一。
后来的自画像也是蓝色调的,20 岁的年龄却满面愁容,饱经风霜。
这些蓝色的作品使原来资助他的画商曼雅克大失所望,他不能理解艺术家为何要放弃多彩欢快的主题,而去画毫无市场的病态的东西。
曼雅克决定不再资助毕加索了。
1902 年初,毕加索不得不重返西班牙依靠父亲的接济。
同年秋天,毕加索再次来到巴黎,由于付不起房租,他曾栖身于西班牙雕塑家西斯科特的破旧阁楼里。
诗人雅哥布回忆他当年访问毕加索时写道,这种“贫困与天才交织在一起的情景”,使他深受感动。
为了帮助毕加索,他邀请毕加索同住,两人只有一张床,通常是毕加索彻夜作画,早上雅哥布起床后他才上床睡觉。
这次巴黎之行,画家没有留下多少作品,由于经济的拮据,买不起画布和颜料。
不久,他用几幅画换了一套衣服就又返回了巴塞罗那。
1905年,他创作了蓝色时期最富象征意味《人生》:被理想化的卡萨吉马斯面对一位年长的妇女,她怀抱熟睡的婴儿,用不赞成的眼光望着他;另一位年轻的裸女靠在他的肩上;画的中央有一幅不带画框的油画,画着两个拥抱的裸体,另一个受胎的裸女露出绝望的神色。
这些“蓝”的几乎接近单色的油画,是毕加索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玫瑰色的爱情与艺术绘画和女人是激情澎湃的毕加索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样东西。
女人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激起他一次又一次的创作热情,也使他一次次突破原有的创作风格,达到崭新的境界。
1904年毕加索又来到巴黎,并从此在这里定居。
当时毕加索正处于巴黎生活最困顿时期,住在一栋破旧的楼房里,因为它很像塞纳河上妇女洗衣的船,所以艺术家称他为“洗衣船”,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以后:“洗衣船”这个名字将因为毕加索而扬名世界。
蓝色依然统治他的画布,但鲜亮的玫瑰色开始出现,预示着他生活的一大变化。
玫瑰色的情人费尔南多·奥莉准埃走进毕加索的生活,成为他第一个正式情人。
一天,一位美丽的妇人被雨淋的浑身湿透,躲进了“洗衣船”,这一天赐良机使毕加索与她相识。
她就是费尔南多,生于巴黎,比毕加索大4个月。
当时见到她时毕加索惊呆了。
这是一位美丽的少妇,一双杏眼,高高的鼻梁,丰满的嘴唇,还有一头浓密的黑发,吸引毕加索的不仅使这些,他发现她有一种内在的东西。
她虽然被雨淋得狼狈不堪,但浑身上下仍强烈的散发着一股端庄、秀雅的气质。
湿透的衣服紧裹着她的身体,使她曲线毕露,还可以看到她粉红色的起伏,一道红光从毕加索的眼前闪过,随之而来的是一片玫瑰色。
毕加索内心深处萌发了前所未有的美好感情。
后来费尔南多成了他的情人,美貌而又善于处世的费尔南多使毕加索感到自己已经成熟,并减轻了他的孤寂和焦虑。
毕加索不再是那种只知在妓院追逐女人和只想自己的轻浮少年。
他们虽生活清贫但却充满玫瑰色的爱和温馨。
他的作品由原来以悲观、愁苦为主旋律的“蓝色时期”过渡到了以棕色和粉红色为主色调的“粉红色时期”。
他此时的作品给人以清新欢畅的感觉,到处洋溢幸福之感。
费尔南多也体现在他的作品里,《沉思》一画,显然就是描绘他和费尔南多的。
画中他正在欣赏一位熟睡姑娘的裸体,沉思在虽然贫困但仍可以享受的乐趣中。
1905年夏,毕加索应朋友之邀在荷兰呆了一个月,创作《荷花姑娘》、《戴帽子的裸女》等作品。
他直率地表现女子丰满的乳房,其歌颂母性的成分远大于肉感的表现。
这一画风的转变,加速了他从贫困到富裕的过渡,尤其是斯坦因兄妹的出现,是他从事事求人到无所需求的自由境界转变的先兆。
他们给他鼓励、鞭策,更重要的是他们购买他的画以资助他不稳定的经济收入。
更让毕加索惊诧的是,一位曾说他是疯子的画家竟买了他30幅画,并留下了2000法郎。
就当时的生活水平来说,这笔钱够他生活三年。
画商纷纷购买他的画,使他摆脱了贫困。
毕加索为了补充自己的创作源泉,和费尔南多来到了格索尔,在那里他们分享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白天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晚上听当地人讲古老的故事。
这些故事和当地人的原始活力征服了他,他的内心充满了不可名状的冲动,带着这份冲动,他回到了巴黎,一口气画完了曾画了80次都没完成的吉尔特鲁德的肖像头部。
从这幅画可以明显地看出,画家在绘制过程中,由于受外部的影响在观念上的变化。
画中的手和躯干都是写实的,但脸却是雕刻出的面具。
立体主义狂潮《亚威农的少女》1906年秋冬季节,立体主义已在毕加索的腹中孕育成熟。
他画了几个月的习作后,次年,他毅然决然按照立体主义画一幅将近8平方英尺的大型油画。
这便是著名的《亚威农的少女》,他是在几天内完成的。
随着此画的出现,立体主义终于开其端倪。
《亚威农的少女》画的是5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裸女。
他们的脸被画成了可怕的原始面具,背景像是格索尔可望而不可即的天空。
这幅画像是一颗炸弹,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
短短的几个月,毕加索的绘画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此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美学观念,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表现。
在这幅画中,形体被破坏了,然后根据画面的结构重新组合。
这种表现彻底推翻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写实绘画的传统和习惯画法,以至于马蒂斯生气地说,要对这一野蛮嘲弄现代绘画的做法进行报复,毕加索的其他朋友都表示对此画持否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