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成效初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考察和分析

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成效初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考察和分析

一、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期间与学术相关的主 要活动
博士生中外联合培养,一般是指以国内外导师 或研究团队之间已建立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 系、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研究领域为基础,博士生在中 外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博士学位论文和课题 的研究工作,并根据研究的需要和双方的条件,博士 生在读期间到国外院校进行课程学习、资料收集、课 题研究、学术研讨等相关活动,完成学位论文后最终 获得本校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双方院校共同授予的 博士学位。 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外留学期间与学术相 关的活动形式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国 际 化 的 学 术 交 流 :国 外 学 术 同 行 网 络 的 扩展
在国外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使博士生获得了充 分的国际交往机会,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展示成 果的同时也审视自身的研究工作, 培养自身的综合 学术能力,并与国外专家和同行建立起学术联系,也 为将来的深入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基础。 以北京大学 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资助的“演化动力学”、“中 国古代医学史基本问题的新视野”、“社会变迁与高 等教育”等一系列博士生国际专题学术研讨会为例, 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期间与国外同行建立了稳定的 学术联系,回国后邀请外方院校的有关专家和博士 生到北大共同参与研讨,探索学术前沿,启发创新思 维,确立长期的交流研讨合作机制,其自身的国际学 术同行网络由此进一步扩展。
(1)一位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从事合作研究的 博士生描述了这样一番情形:“论文写作中碰到一些 困难,被导师接二连三地批评和数落。自己觉得不是 重点的东西,投稿后审稿人却提出问题并要求做更 多的分析,我心里极为抵触,期间甚至有几次重大的 情绪波动。有一位老师告诉我,越是骂你骂得厉害的 人,日后你会发现对成长的帮助越大,虽然当时会觉 得备受打击,这是对做科学的人心境和素养的磨砺, 要克服情绪波动,养成处变不惊的心态。 ”
具体研究和论文撰写阶段;对于大多数理工医科类
博士生而言,结合博士学位论文的实际需要,积极参
与外方导师的研究课题,参加所在实验室或课题组
的研讨会是最主要的学术参与形式,从中得到研究
方法、实验技术、科研意识、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训
练,推进研究进展。
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期间的课题研究状况,如
表 1、表 2 所示。
2012 .6
学术探索
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成效初探
— — — 基 于 “国 家 建 设 高 水 平 大 学 公 派 研 究 生 项 目 ”的 考 察 和 分 析
何 峰 胡晓阳 贾爱英
摘要:自“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启动后,国内高校在读博士生以“联合培养”方式赴国 外学习和开展研究,成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以北京大学的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为研 究样本,归纳和总结其留学期间的学术活动,分析和探讨了所取得的成效,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公派留学效 益、做好公派留学工作的有关建议。
4.全方位的双边交流与深入合作 :联 合 培 养 的 长期效应
通过“联合培养”形式派出博士生,直接的效果 是博士生本人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 高,同时,联合培养博士生也成为中外导师及所在研 究团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完成自身研究的同时, 还能结合双方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兴趣,发掘进一步 合作的切合点,从研究内容、理念、技术、方法甚至管 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可持续的交 流与合作。从更高层次的中外合作角度来看,在科学 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表现出优秀潜质的博士生,在 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还可以申请外方院校的博 士学位或获得中外双方共同授予的联合博士学位, 从而将合作层次提升至新的高度。北京大学、美国佐 治亚理工学院和埃默里大学已经试点联合博士学位 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在达到三方共同认可的学术 标准后,可以申请并获得三方联合授予的博士学位, 这是在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基础上中外合作深化的一 个典型案例。
二、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留学成果及效益
国内高校在读博士生在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下 大规模公派出国进行联合培养,深刻地影响了我国 博士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交 流合作等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并将继 续发挥长期的效果,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能力的提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 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博士生利用双方学校和 导师在研究视角和方法、教学资源和科研环境、学术 交流平台等方面的不同优势,科学研究的视野得以
学位论文选题及内容
在外研究工作与博士学位论文关联不是很紧密,学 5.81
习新方法和新技术,扩展研究领域和学术兴趣
52
表 2 研究计划所定课题的完成情况 单位:% 完成情况 很好 基本完成 一般 未完成 未开展 所占比例 48.70 42.89 6.41 1.60 0.40
3.学术交流 国外一流院校开放的学术环境,使联合培养博 士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参与会议、研讨等各种学 术交流,通过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互动交流,展 示自身的科研成果,拓展学术交流网络,同时也提升 了学术交流与沟通能力,并学会如何在学术交流活 动中搜寻机会、挖掘资源、锻炼综合能力,为未来的 学术成长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以 参 加 学 术 会 议 为 例 ,通 过 调 查 发 现 ,72.14% 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在留学期间参加了本专业领域的 国 际 性 学 术 会 议 ,其 中 49.72%为 专 业 领 域 顶 尖 会 议 ,36.94%为 专 业 领 域 规 格 较 高 会 议 ,13.06%为 一 般会议。通过大会主题发言、大会一般报告和宣读论 文、分组口头报告、张贴论文、出席和旁听会议、参与 研讨等多种形式,他们在展示研究成果、扩大交流合 作、扩展学术视野、发表科研论文等方面收获明显。 4.师生互动 外方导师的指导、师生互动交流和科研合作,对 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科研训练和研究进展具有最直接 的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留学期间有 87.98%的联合 培养博士生与外方导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面谈等 渠道保持了密切的沟通和联系,其中主要是通过面 谈方式(比例为 76.95%),每周面谈次数的平均值为 1.71 次 ;58.12%的 博 士 生 参 与 了 外 方 导 师 的 课 题 , 开展了合作研究,每人参与合作研究课题数量的平均 值为 1.82 项,其中大部分(65.93%)合作情况良好。
2.规范的学术训练 :治学态度和 学 术 素 养 的 培养
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外留学期间,通过多种形式和 渠道,亲身体验并接受国外院校严格、规范的博士生 培养过程,使博士生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科 学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学术责任,培养严谨 的思维方式及意识,训练科学的治学理念及精神[2]180。 笔者从收集的留学报告中摘录两段作为例证。
关键词: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成效 作者简介:何峰,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871;胡晓阳,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学 位 办 公 室 副 主 任 ,助 理 研 究 员 ,北 京 100871;贾 爱 英 ,北 京 大 学 研 究 生 院 培 养 办 公 室 主 任 ,研 究 员 ,北 京 100871。
表 1 在外研究工作与博士学位论文的关系 单 位 :%
关系描述
比例
直接开展了与博士学位论文完全一致的研究工作 拓展和充实原定 33.87
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
通过文献收集和参与研究,明确和确定了博士学位 13.83
论文的选题及内容
开展其他相关课题研究,调整或改变了原定的博士 7.21
2012 .6
学术探索
扩展,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得以提高,发表高水平论 文即是最直接的成果体现[2]179。
在 外 留 学 期 间 ,49.70% 的 联 合 培 养 博 士 生 发 表 了科研论文或论文已接收即将发表,每人发表或接 收论文数的平均值为 2.20 篇;23.25%的联合培养博 士生以本人为第一作者发表了科研论文或论文已接 收即将发表,每人发表或接收的一作论文数的平均 值为 1.28 篇。 理工医科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外留 学期间发表或接 收 SCI 论 文 的 人 数 比 例 为 43.62% ( 其 中 发 表 或 接 收 一 作 SCI 论 文 的 人 数 比 例 为 38.65%),这些 SCI 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为 3.31,其 中有不少发表在 Nature、PNAS、PRL、JACS 等顶级学 术刊物上。 最多者在一年联合培养期间总计发表 12 篇论文 (10 篇 为 一 作 ),其 中 10 篇 论 文 被 SCI 收 录 (8 篇为一作),平均影响因子达 4.30,取得了丰硕的 科研成果,在其专业领域内达到了比较高的学术水 平(该生专业为空间物理学),获得了外方导师和同 行的高度评价。 考虑联合培养留学期限有限的情况 下撰写论文所需的时间、论文投稿审核的周期等因 素,实际取得的研究成果应该更多,也更丰富。
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支 持下,北京大学 2007~2011 年共计派出 900 余名在 读博士生,赴世界 30 多个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或科 研 院 所 学 习 ,师 从 一 流 导 师 和 专 家 开 展 为 期 6~24 个月的访问及研究工作,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交 流合作等各方面均成效显著。 本文以北大在该项目 支持下公派出国联合培养的 500 名博士生(其中理
(2)一位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培养回来的博士 生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态度做了如下评价:“所有的学 者不仅踏实、严格,而且专一、细腻。他们在研究选题
上重视推敲、细分,以免牵涉太多枝节,并且对研究 方法先进行深入讨论和广泛尝试,再在精选的基础 上逐一应用于逻辑的每个层次,可以说是对‘大处着 眼、小处着手’理念的最好执行。 ”
工医科 282 人,人文社科 218 人)为样本,通过对调 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留学人员撰写留学报告 的整理归纳,对其留学期间的学习研究、科研进展、 学术发展等相关方面进行概括和考量,作为对留学 成果及效益进行分析的基本维度,在此基础上总结 公派出国联合培养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影响及 作用,并就进一步提高公派留学效益、做好公派留学 工作,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为更好地推动公派留 学项目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