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的下方,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几乎成直角,大多见于植食性昆虫,如蝗虫等。
2.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的前方,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近于一直线,大多见于捕食性昆虫,如步行虫等。
3.后口式:口器从头的腹面伸向身体的后方,头纵轴与体躯的纵轴成锐角相交,多数见于刺吸植物汁液的昆虫,如蚜虫、叶蝉等。
4.柄节:为触角连接头部的基节,通常粗短,以膜质连接于触角窝的边缘上。
5.梗节:为触角的第二节,一般比较细小。
6.鞭节:为梗节以后各节的统称,通常由于若干形状基本一致的小节或亚节组成。
7.并列像:只接受直射光点所造成的物像称为并列像。
8.重叠像:每个小眼的视觉柱不仅能感受通过本身小眼面的光线,还能感受到由邻近小眼面折射过来的同一光点的光线,可由好多个重叠的光点构成物像,形成所谓重叠像。
9.翅的连锁器:许多昆虫在飞行时,前后翅借各种特殊构造以相互连接起来,使其飞行动作一致,以增强飞行效能。
这种连接构造统称翅的连锁器10.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这类昆虫一般没有雄虫或雄虫极少,常见于某些粉虱、介壳虫、蓟马等11.异态交替(世代交替):一些昆虫是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进行,称之为一些昆虫是异态交替(世代交替)。
12.卵胎生(孤雌胎生):雌虫未经交配的卵在母体内依靠卵黄供给营养进行胚胎发育,直至孵化为幼体后才从母体中产出的生殖方式。
13. 卵期:卵自产下后到孵化出幼虫(若虫)所经过的时间。
14. 孵化:两性生殖的昆虫,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或若虫即破卵壳而孵出。
15.孵化期:一批卵(卵块)从开始孵化到全部孵化结束所经过的时间16. 脱皮:从卵孵出的幼体通常很小,取食生长后不断增大,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坚韧的体壁限制了它的生长,就必须脱去旧表皮,代之以新表皮的现象。
17. 变态: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等方面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即经过若干次由量变到质变的几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
18. 若虫期:不全变态类昆虫自卵孵化为若虫到变为成虫时所经过的时间;19. 幼虫期:全变态类昆虫自卵孵化为幼虫到变为蛹时所经过的时间。
20. 龄期:幼虫和若虫从孵化到第1次脱皮及前后两次脱皮之间所经过的时间。
21. 预蛹(前蛹):幼虫老熟以后,即停止取食,寻找适当场所,如瓢虫类附着在植物枝叶上,玉米螟在蛀道内,大豆食心虫入土吐丝作茧等,同时体躯逐渐缩短,活动减弱,进入化蛹前的准备阶段。
22. 预蛹(前蛹)期:预蛹(前蛹)所经过的时间。
预蛹期也是末龄幼虫化蛹前的静止期。
23. 化蛹:预蛹(前蛹)脱去皮变成蛹的过程。
24. 蛹期:从化蛹时起发育到成虫所经过的时间。
25. 羽化:不全变态昆虫末龄若虫脱皮变为成虫或全变态昆虫的蛹由蛹壳破裂变为成虫都称为羽化。
26. 成虫期:成虫从羽化开始直到死亡所经过的时间。
27. 交配前期:雌雄成虫从羽化到性成熟开始交配所经的时间。
28. 产卵前期:雌成虫从羽化到第1次产卵所经过时间时期。
29. 产卵期:雌虫由开始产卵到产完卵所经过的时间。
30. 繁殖力: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的数量。
31. 雌雄二型:同一种昆虫的雌雄成虫除了第1性征(生殖器官)不同外,有些昆虫雌雄两性在触角、身体大小、颜色及其它形态上有明显的区别的现象。
32. 多型现象:在同一种昆虫中,除雌雄异型外,在相同的性别中,还具有2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个体的现象。
33. 世代:昆虫完成由卵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繁殖时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
完成1个世代,即1代。
34. 生活史(年生活史、生活年史):是指一种昆虫从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在1年内的发生过程,包括发生的世代数,各世代的发生时期及与寄主植物发育阶段的配合情况,各虫态的历期及越冬的虫态和场所等35. 世代重叠:害虫田间发生的世代难以划分界限,即在同一时间内出现不同世代的相同虫态的现象。
36. 临界光照周期:引起昆虫种群50%左右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
37. 致死高温区:一般在45~60℃之间。
昆虫热昏迷,体内酶系被破坏,蛋白质凝固,短时间后昆虫即告死亡。
38. 亚致死高温区:一般在40~45℃之间。
代谢失去平衡,时间过长,也可以造成热昏迷或死亡。
39. 高适温区:该温区温度一般为30~40℃,其最上限称昆虫的最高有效积温。
环境温度越接近最高有效积温,越不利于昆虫的发育和繁殖。
40. 最适温区:该温区温度一般为20~30℃,在此温区内,昆虫的能量消耗最小,死亡率最低,生殖力最大,但寿命不一定最长。
41. 低适温区:该温区温度一殷为8~20℃,在此温区内,随着温度的下降,发育变慢,死亡率上升;其最低限叫最低有效温度,高于此温度昆虫才开始生长发育。
所以,最低有效温度又叫发育起点温度或生物学零点。
42.亚致死低温区:一般在8~-10℃之间。
代谢下降,处于冷昏迷状态,或体液开始结冰,时间长,则可以致死。
43. 致死低温区:一般在-10~-40℃之间。
体液结冰,原生质因遭受冰晶机械损伤而脱水,生理结构遭到破坏,昆虫致死。
44. 过冷却现象:在0℃以下昆虫的体液不会结冰,这种现象称为过冷却现象。
45. 过冷却点:昆虫体温开始突然上升的温点。
46. 体液冰点:昆虫体温上升而后再下降的温点。
47. 有效积温法则:用来分析昆虫发育速度与温度关系的法则。
有效积温法则,可以下面的公式表示K=NT48. 昆虫钟:昆虫的活动节律不单纯是对光照度变化的反应,还有其复杂的生理学基础。
这种内在的生理节律过程,是生物体内循时性组织的一种功能性反应,它与光信号密切相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生物钟。
昆虫学家称之为昆虫钟49. 小气候:小气候一般是指近地1.5m大气层中的小范围气候。
主要特点是温度、湿度、风、二氧化碳有显著的日变化和波动,并有巨大的垂直梯度50.生态抗性:是因环境因子引起的某种暂时性的抗虫特性。
51. 遗传抗性:是由作物种质决定的一类抗性,其机理主要涉及对昆虫行为过程和对新陈代谢过程影响两部分。
52. 抗选择性(物理机械抗性):即表现为抗取食选择、抗产卵选择和抗栖息选择。
53. 抗生性(化学抗性):作物抗生性是指由于作物体内具有有毒物质、抗代谢物质、抑制消化吸收物质,或缺少昆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某种营养物质所引起。
54. 耐害性:耐害性是指植物具有忍耐害虫为害的特性,即遭受一定程度的为害不会造成产量损失。
具有耐害性的作物品种,其个体或群体对害虫的为害常具有高度的增殖或补偿能力,从而减轻其受害损失程度55. 天敌: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其他生物的捕食或寄生,这些害虫的自然敌害称为天敌。
主要有昆虫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有益昆虫、食虫动物等。
56.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因子(植物、动物、微生物)与非生物的物理因子(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子等)所构成的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综合体。
57. 食物链:物种通过取食或被取食而相互联系的链式关系称为食物链。
58. 食物网:由许多彼此相互联系、具有某些共同环节的食物链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即食物网。
59. 优势种:在生物群落中,各生物种群所起的作用并不一样,常常只有一个或几个种群的数量、大小和在食物链中的地位,深刻地影响甚至决定群落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这样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60. 生境或栖境:一般将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栖息场所称为生境或栖境。
61. 生态位或小生境:(早期)某种具体生活的场所(栖境)。
62. 主要害虫:为害作物引起经济损失的害虫。
63. 次要害虫:虫口密度较低,发生为害较轻的害虫。
64. 偶发性或间歇性害虫:虫口密度常起伏波动,有时重发生,有时则少发生的害虫。
65. 经济阈值(ET)又称防治指标:为害虫防治适期的虫口密度、为害量或为害率等达到此标准时应采取防治措施。
以防止为害损失超过经济损害水平。
如用害虫密度作防治指标,一般应略低于经济损失允许密度。
66. 经济损失允许水平(EIL):指人们可以容许的作物受害而引起的产、质量损失水平,亦即指作物因虫害造成的损失与防治费用相等时的作物受损失程度(经济损失量或损失率)。
67. 农业防治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通过耕作栽培制度、选用抗(耐)虫品种、加强保健栽培管理以及改造自然环境等来抑制或减轻害虫的发生。
68. 生物防治: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以达到压低或消灭害虫的目的。
69.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一定空间内生物的变异性,通常包括遗传、物种与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70.多胚生殖:1个卵在发育过程中可分裂成2个以上胚胎,最多可至3000个,每一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受精卵发育为雌虫,未受精卵发育为雄虫。
71. 昆虫生态学: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72.植物检疫的狭义可解释为: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而进行的隔离检查与处理;广义的解释为: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植物产品的人为调运传播,由政府部门采取的综合措施。
所以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
73. 农业防治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通过耕作栽培制度、选用抗(耐)虫品种、加强保健栽培管理以及改造自然环境等来抑制或减轻害虫的发生。
74. 生物防治: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以达到压低或消灭害虫的目的。
75. 物理机械防治: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和机械设备防治害虫的方法。
76. 综合防治: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77. 地下害虫:活动为害期或为害虫态生活在土中的一类害虫。
78.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幼虫的总称,土名白土蚕、大头虫等。
是地下害虫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为害最重的一大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