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桥梁方案】某跨海公铁两用大桥连续刚构专项施工测量方案(包括线形监控)

【桥梁方案】某跨海公铁两用大桥连续刚构专项施工测量方案(包括线形监控)

XXXX公铁两用大桥连续刚构专项施工测量实施方案编制复核审核批准年月日目录一、概述 (1)1.1工程概述 (1)1.2工程地质与周边环境概述 (1)二、测量技术依据 (1)2.1执行主要技术标准 (1)三、施工测量的目的及原理 (2)3.1施工测量的目的 (2)3.2施工测量的原理 (2)四、施工测量作业方案 (3)4.1连续刚构测量放样工艺流程图 (3)4.2测点布置及观测方法 (4)4.2.1测量控制点 (4)4.2.2梁体测点布置与埋设 (4)4.2.3 测量方法与控制过程 (5)4.3数据整理、分析 (6)4.4施工测量注意事项 (7)五、线形测量控制方案 (7)5.1监测控制的原理与方法 (7)5.1.1监控原则 (7)5.1.2线形(变形)控制 (8)5.2施工控制主要工作内容 (8)5.2.1理论计算 (8)5.2.2主梁挠度监测 (9)5.2.3预告主梁下阶段立模标高 (10)5.2.4 重大设计修改 (11)5.3施工控制的工作程序 (11)5.4施工控制精度和原则 (12)5.5监控注意事项 (12)六、仪器的维护与保养 (12)七、测量组织管理 (13)7.1测量人员 (13)7.2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复核制 (13)7.3安全、质量措施 (14)附件1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连续刚构立模标高通知单 (14)附件2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连续刚构标高测量单 (16)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连续刚构专项施工测量实施方案一、概述1.1工程概述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位于北口,起自大练乡,止于,长度为5.287km。

铁路梁为节段拼装预制箱梁位于下层,公路梁按两幅设置,位于上层,形成倒“品”字结构,其中铁路、公路主桥均采用92m+2×168m+92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铁路引桥采用64m及40m简支箱梁,技术标准为I级双线铁路,设计时速200km.1.2工程地质与周边环境概述线路位部沿海地带。

地形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地势起伏较大。

平潭海峡呈近南北向狭长状,南北向两头宽中间窄。

海峡中小岛屿、礁石分布众多,高程10~45m。

水下地形地貌为近岸水下岸坡、冲刷沟槽、水下平台三大部分。

二、测量技术依据2.1执行主要技术标准1)《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3-2008);4)《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5)《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GB50111-2006);6)《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08号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8)《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9)福平铁路设计文件;10)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规定。

三、施工测量的目的及原理3.1施工测量的目的通过对连续刚构施工过程中各工序的施工测量,计算出悬挂施工各块段的变形值,以确定下个施工块段的预拱度,确保全桥合拢后的线型与设计线形保持一致。

3.2施工测量的原理3.2.1水平位置的控制根据连续刚构顶板和底板的各断面尺寸计算顶板和底板边缘点的坐标,用全站仪坐标法放样点位。

在每次立模前后、混凝土灌注后及预应力张拉后、合拢段合拢前后均须对梁体轴线进行放样、复核,确保桥中线的偏差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所有的坐标计算值须经第二人独立复核无误后方可用于放样。

由桥梁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可以在每个T构的0#块浇筑后,待0#块张拉完毕后,将三维坐标投到该点上,作为本T构各块段的测量控制点。

梁顶测量控制点应经常与岸上测量控制点进行联测,保证施工测量的精度。

3.2.2标高的控制连续刚构施工中的标高控制关键在于施工挠度的计算和预留拱度值的控制,这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桥梁外观线型。

在施工中应随时进行控制和调整,保证结构的各种控制变量的偏差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

根据测量及计算提供的梁体各截面最终挠度变化值(即竖向变形)来设置施工预留拱度,据此调整每段模板安装时的前缘标高。

四、施工测量作业方案4.1连续刚构测量放样工艺流程图图4-1连续刚构测量放样工艺流程图4.2测点布置及观测方法4.2.1测量控制点该标段范围内CPI、CPII及加密控制点的WGS84椭球空间直角坐标及高斯投影网格坐标成果。

公铁两用大桥处有控制点FP4B01、FP4B01-1、FP4B03-2,此三个平面控制点均带有二等水准高程,此三点的坐标如表4-1所示。

连续刚构施工期间利用此三点进行施工测量控制。

表4-1 测量控制点4.2.2梁体测点布置与埋设(1)在连续刚构0#段的顶板和底板在浇筑砼之前要设定沉降变形监控点。

高程控制观测点设在0#块上,设2个点。

从附近的水准点上引测高程,测出控制点的绝对高程,控制点的高程需每月复测一次。

高程观测点0#块上设 8 个(包括 2 个控制点),其余各块沿中心线每块设 3 个,如图4-2所示。

0#1#(小里程)1#(大里程)图4-2 标高观测点布置图4.2.3 测量方法与控制过程(1)观测方法。

放样前应详细阅读设计图纸,校核各梁段长度,顶板、底板、翼板宽度,截面高度,顶板、底板、腹板厚度,计算连续刚构各块段的中、边线的坐标和底板、顶板横断面处标高(注意横坡和纵坡),经复核无误报监理审核后,方可用于施工。

定人、定仪器进行观测,日出前和日出后为最佳观测时间,对测量误差影响最小。

满足连续刚构外形尺寸施工主要精度指标如表4-2所示:(2)测量控制过程待墩身平面位置和高程精确测定之后,安装托架正确调整好托架位置和高程之后进行预压,并同时进行沉降观测,在预压前后要及时收集整理和沉降资料,并及时上报。

预压完成之后,安装0#块底模,复核一下模板位置,再进行下一步的腹板和翼缘板的模板安装。

在模板安装期间要经常的校核平面位置和高程,直到模板全部完成并准备浇筑0#、1#段砼。

在浇筑各段砼之前要再次校正平面和高程位置,确认无误之后再报验,经过测量监理复核后才可以进行砼浇筑施工。

砼浇筑前后要进行墩身沉降观测,并比较沉降值。

(3)在1#段浇筑完成之后进行挂篮施工,要再次准确定位并且不间断进行监控测量,每一次挂篮施工中都要严密注意变形观测,每次安装完模板之后都要进行复核、报验。

挂篮的沉降变形观测点测量时间:首次测量在模板调好后测,第二次测量在浇筑砼后二天测,两次高差就是模板的变形值。

从1#块开始测,以后每块都要测。

每块测完后在调模板前将数据报监控单位,经监控单位分析后,下发立模标高通知单。

(4)挂篮的立模标高以监控单位提供的立模标高通知单为准,调模标高误差小于±3mm,特别注意挂篮底模四个角的标高要调平,施工调好后通知监控单位和监理单位验收。

轴线定位误差小于 10mm,轴线偏位小于10mm,每浇完一块要测一次。

如有超出允许值要及时通知监控单位分析原因。

4.3数据整理、分析数据的整理分析是施工测量的重要环节。

监测数据是梁体变化的真实反映,科学分析监测数据得到可靠结论为下一步的施工做出有效的指导。

数据处理方法:原始数据收集原始数据整理建立数据资料计算理论预拱度确定立模标高梁段施工施工观测记录数据对比、分析反馈计算下一块段预拱度每天记录好标高,温度,时间及天气变化情况。

4.4施工测量注意事项(1)施工前对连续刚构各块段线型控制平面和高程数据进行认真核算,确认无误后方可采用。

(2)铺设0#、1#块底模前,应对托架进行预压,消除托架对梁体线形的影响。

(3)对块段的模板高程必须严格控制,中线里程和标高应勤测量、勤复核。

(4)连续刚构监控点要按照要求布设,不要过于随意。

(5)所有的控制点位要注意保护。

五、线形测量控制方案5.1监测控制的原理与方法5.1.1监控原则连续刚构施工过程复杂,设计与施工高度耦合,施工过程中各种影响结构变形和内力的参数(如梁重、结构刚度、温度场、有效预应力等)存在误差。

为了确保主桥在施工过程中结构内力和变形始终处于安全的范围内,且成桥后的线形满足设计要求,结构恒载受力状态接近设计期望,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施工监测和控制。

施工控制就是根据施工监测所得的结构参数、材料参数真实值进行施工阶段计算,确定每个悬浇阶段的立模标高,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监测的成果对误差进行分析、预测和对下一立模标高进行调整,以此来保证成桥后桥面线形、合龙段两悬臂端标高的相对偏差不大于规定值以及结构内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线形(变形)控制。

5.1.2线形(变形)控制主梁线形(变形)控制主要是严格控制主梁每一节段的竖向挠度及横向偏移。

通过误差分析,确定调整方法,为下一节段更为精确的施工做好准备。

主梁线形(变形)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保证主梁的整体标高和局部平顺性要求,成桥后(通常是长期变形稳定后)主梁的标高要满足以上两方面的要求。

其次主梁的实际桥轴线与理论桥轴线的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

对于主梁线形的调整,调整立模标高是最直接的手段。

将参数误差调整引起的主梁标高的变化通过立模标高的调整予以修正。

必要时还需对预应力作适当调整。

本桥施工控制主要以控制主梁线形为主,优化调整也就以这些因素建立控制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通过设计参数误差对桥梁变形的影响分析,应用优化方法,调整主梁施工阶段立模标高、温度模式的选取、预应力的适当调整,使成桥状态最大限度地接近理想设计成桥状态,并且保证施工过程中受力安全。

5.2施工控制主要工作内容5.2.1理论计算连续刚构的施工均采用分阶段逐步完成的,结构的最终形成必须经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施工过程。

对于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进行详细的变形和受力分析,是施工控制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具体过程是:计算按照施工和设计所确定的施工工序,以及设计所提供的基本参数,对施工过程进行一次正装计算,得到各施工状态以及成桥状态下的结构受力和变形等状态控制数据。

与设计和监理相互校对确认无误后再作为施工控制的理论轨迹。

具体数据有:1、各施工状态下以及成桥状态下状态变量的理论数据:主梁标高、控制截面应力应变2、施工控制数据理论值:立模标高5.2.2主梁挠度监测测定主梁挠度的变化情况,主要观测混凝土浇筑及预应力张拉对各梁段控制点标高的影响。

挠度测量采用天宝精密水准仪测量。

测点布置:在0#块的中心点上布一个高程基准点,要求精确定位,即从附近的相对水准点(或假定水准点)引测,将测点固定牢靠加以保护,并在附近的不动点布设第二个高程基准点或利用已有的水准点,进行水准闭合测量,互相校核。

在每一梁段悬臂端截面梁顶布置3个高程测点,钢筋头磨平、并涂上红油漆,并注意保护。

测点位置见图5-1。

图5-1 监测点布置立面图图5-2 监测点布置大样图测试时间:在施工期间选择早晨或傍晚日照较弱时观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