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资金往往是大多数企业发展的关键。
实践证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前景再好的项目也只能停留在设想、规划阶段,而不能发展实现为企业的真实收益。
企业的资金来源,除了投资方的注入之外,还要依靠各种融资手段,发达的融资机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配套条件。
融资一般包括融资来源,融资来源一般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内部融资是利润留存,外部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要考量融资成本、资本结构。
融资还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一般都是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一般有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因此必须衡量公司是否符合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条件。
间接融资以银行借款为主渠道,关键是衡量自身偿债能力,拥有的担保条件或抵押品。
一般来说,企业是否具有融资能力,金融机构在审查和评估时主要看该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有无担保或抵押品,企业的信誉。
融资的用途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及其规定。
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融资的风险主要看自己的扩张投资项目的风险大小以及自己的公司的承受能力。
如果一味追求扩张速度和扩张规模,而不考虑自身的偿还能力,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
因此要量力而行,适度把握。
1.历年融资方式下面,我们看看万科从2004至2011年所采取的融资方式,由于个人能力及时间的限制,我将重点分析06年至11年企业与融资相关的情况。
万科04年至11年股本变化及融资年份股本(万股)同比增加融资方式备注(影响股本因素)2004 227,363 0 发行可转债“万科转2”,共1,990万张,面值100元,融资亿人民币. ●“万科转债”剩余部分年内全部转股。
●分红派息,每10股送1股红股。
●公积金转增股本,每10股转增4股。
2005 372,269 % ●公积金转增股本,每10股转增5股。
●“万科转2”债转股约增加股本亿股。
2006 436,990 % 向10家发行对象,非公开增发4亿A股,增发价为元。
募集资金约42亿人民币。
●“万科转2”部分债转股,股本约增加亿股。
剩余部分可转债被公司赎回。
2007 687,201 % 公开增发A股,增发价为元。
●公积金转增股本,每10股转增5股。
募集资金约99亿人民币。
2008 1099,521 60% ●公积金转增股本,每10股转增6股。
2009 拟通过公开发行的方式增发不超过现有股本8%的股份,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净额不超过人民币112亿元资金。
20102011从上表可以看到,万科利用股权融资约为亿,发行两次(2002发行可转债融资15亿)可转债筹集资金共计亿,第一次发行的15亿可转债最终全部转股,第二次发行的亿可转债,最后约有亿最后被万科赎回,其余全部转股。
总的说来,万科在近二十年的上市过程中,利用资本市场共融资190亿元左右。
自2008年以来,万科已连续四年没有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2009年9月15日,备受关注的万科112亿再融资计划成功闯关,在股东大会上获得了超过%的通过率,并公布方案112亿增发中92亿元拟投向14个住宅项目的后继开发建设;剩余募集资金用于补充公司的流动资金,但是后来此万科历史以来最大的融资计划便再无声息,无疾而终。
不过,此次增发失败对万科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财报显示,万科在2009年中期时的财务非常稳健,公司的净负债率也由2008年的%下降至%。
今年上半年万科累计实现销售额亿元,创下有史以来最好水平。
而且,万科原本计划投入增发资金的部分项目已完成开发。
万科有足够的实力,即使不融资亦可以很好的完成既有的计划,不愧为龙头老大。
今年上半年,万科董事会秘书谭华杰对114万股东说,“我们现在财务状况很好,万科在融资需求上比较从容。
融资能力上也具备优势。
”董秘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科财务稳健,不缺钱,即使融资也会很简单就能办到,因为万科有其自身的优势,正如前文SWORT分析中所示。
万科一直处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状态。
2.2006-2011年财务指标从企业这几年的财务指标变化情况来认识企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营运能力。
纵向比较如下:偿债能力分析年份200620072008 2009 2010指标流动比率现金流量比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短期偿债能力分析(1)流动比率该公司06年的流动比率为,是近年来的最高值,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但相对来说还比较稳健,只是09年度略有上升。
1元的负债约有1元以上的资产作保障,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相对比较平稳。
(2)现金流量比率该公司近五年的现金比率以负值居多,07年的-0 .1577,是几年里的最低值,2009年为,首次突破0的记录,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该公司的现金即付能力较弱,总体还是呈上升趋势的,但是相对数还是较低,说明了一元的流动负债有仅有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没有现金资产作为偿还保障,其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3)资产负债率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06年为,2008年为,2010年为。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的,但是上升的幅度很小,说明该企业开始调节自身的资本结构,以降低负债带来的企业风险,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就越弱,债权人的保证程度就越弱,这也是一种稳健的政策,风险降低了。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1)利息保障倍数该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在一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10年以来又大幅度上升,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08年金融危机来的当年影响最大,骤降了一半以上,后来又缓慢上升,说明企业经营开始好转。
利息保障倍数越高,说明企业偿还债务能力越有保障,该企业08年到2010年期间,利润有了大幅下降,而同时财务费用却有进一步增长,对债务的偿还能力有所降低,所以应该要多加注意。
(2)长期负债率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06年为,2008年为,2010年为。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该企业的长期负债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的,下降的幅度并不大。
它的下降意味着企业的长期负债在资产总额中的比例下降了,这对企业来说,其偿债的压力逐年下降,从另一面也说明其资金的运用率下降了。
获利能力分析2006 2007 2008 2009 2010年份指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每股收益率(调整后)获利能力分析(1)净资产收益率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06-2011年9月分别为、、,、和。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在前两年是上升的,而08年出现大的下降,随后又逐年上升,并逐步趋于稳定,九月的数值由于不全面,无法完全反映情况。
而其余的数据可以说明该企业的经营状况有较大波动,当然2008年的突降是受到全球市场形势的变化,企业的发展也逐步上升并趋于稳定,可见万迅速调节自身以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
(2)销售利润率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06年为,08年为,2010年为。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波动幅度较大,但是总体上保持10%以上的增长。
这对企业长期发展来说是个好消息,稳定的局面才能带来稳定的收益。
(3)每股收益数据如图中所示,该企业的每股收益在前三年中起伏较大,此后逐步平稳下来,维持在左右浮动。
该公司在前两年增长迅速,盈利能力大大提高,但08年的危机使得其受挫而骤降,并在后几年的时间里逐步稳定下来。
营运能力分析年份200620072008 2009 2010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经营效益比较分析(1)应收账款周转率该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奇数年为在50以下并下降,偶数年55以上并上升。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该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在一定的比例里浮动,且数值不小,这说明该企业资金呆滞在应收账款上的几率较小,回收的速度也很可观,这对企业下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
(2)存货周转率该企业的存货周转率06年为,08年为,2010年为。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该企业的存货周转率同样在总体上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的。
这说明该企业的存货是逐年增加的,换句话说存货的增长速度比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水平更胜一筹,这样一来,它不仅会耗费大部分的存货成本,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经营情况。
(3)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资产创造销售收入的能力。
该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06年为,08年为,2010年为。
该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的,其08年的下降幅度最大,充分看出金融危机对该公司的影响很大。
之所以下降,会导致偿债能力也有所下降。
总体来看,该企业的运营能力有了下降的趋势。
(4)流动资产周转率该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06年为,08年为,2010年为。
这不到1的一串数字呈现的事逐年下降的趋势。
尤其也是08年下降幅度最大,这里就不用我再做解释。
我们知道,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越快,周转次数越多,周转天数越少,表明企业以占用相同流动资产获得的销售收入越多,说明企业的流动资产使用效率越好。
很明显,万科的流动资产周转存在一些问题,管理人员应该更多关注。
小结:总的来说,万科一直在前进,一直在提升自己,即使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有所下降,但是万科很快便重新振作起来,并不断地取得令同行业羡慕的成就。
万科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营运能力都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万科的财务一直比较稳健,投资者对其信心十足。
因此,万科如果通过增发新股的方式来融资,基本不是问题,肯定有股民来买万科的股票,这也正是董秘所说的他们有融资优势的原因之一。
横向比较如下:万科最终发展成为房地产行业的龙头老大,这并不是一个偶然,这是万科孜孜不倦、不懈努力的结果。
万科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巧妙地避开自己劣势,能够抓住市场的机会,抵抗其他的威胁,这才是生存之道,才是强者之道!万科致力于制定周详的计划并踏实地去执行,万科善于研究政府颁布的政策而少走了许多弯路。
自2006年年初开始,我国宏观调控又一次发挥巨大作用,迎来了第二轮高峰。
国务院及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顺应形势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其中包括土地供应、货币信贷等方面,其主要目的是从源头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过快。
虽然房地产和住宅开发投资增幅有所放缓,但我们依旧看到房价一涨再涨,它的涨幅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于是,就在2006年的5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被俗称为“国六条”),由此拉开了2006年房地产调控的序幕。
房地产金融管理事宜众多,主要包括投融资门槛、利率、信贷、存款准备金,在政策上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继续实施紧缩的房地产信贷政策,严格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的市场准入条件,商业银行不得对“四证”不齐、项目资本金比例低于35%的项目发放开发贷款,重申商业银行不得对未封顶的项目发放个人按揭贷款。
二、实行差别化的个人按揭贷款政策,有保有压,将90平方米以上住房的按揭贷款首付比例提高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