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文化之首——《周易》《周易》几乎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经典文献,堪称“众经之首”。
它是一部实用性较强的古典哲学著作,文中对天地宇宙、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哲学的高度做了阐述,阐明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特别是对伦理道德、思想方法、事物转化、新陈代谢、治军作战、刑事诉讼、婚丧嫁娶、夫妻关系、家庭教育、喜怒哀乐、居家旅行、生老病死,以及革故出新等等,都作了带有普遍规律性的论断,成为把抽象的哲理和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的典范,因此数千年来,被人们推崇备至,奉为至高的经典;而它的大演绎式的形式系统和数理构建,又被人们称作“宇宙代数学”。
《周易》中充满着运动的宇宙观,阐发了一分为二、物极必反的运动规律,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连续性和相对独立性,矛盾的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等哲学思想。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其中对天地宇宙,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解释,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不可能不间杂着唯心主义成分。
这些都有待于我们的深入研究。
①《周易》的成书流行的《周易》一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易经”和“易传”都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流传中形成的集体著作。
前者发端于殷周之际而成书于西周时代;后者则完成于东周,其内容是对前者的解释和发挥。
众所周知,《周易》与占筮有密切关系,而占筮在殷代已相当流行,八卦和六十四卦就是在占筮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现今保存的文物中看出,殷代已有契数的卦象,六十四卦的卦名也已存在。
《礼记》载:“孔子曰:……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这说明商殷之时已有与《周易》类似的文献。
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与《周易》有区别,如《周易》中“乾”在“坤”之前,而孔子去宋国考察殷文化所得之“殷卦书”,“乾”却在“坤”之后,但是《周易》与“殷卦书”在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毕竟是一脉相承的。
“殷卦书”可以看作是《周易》的前身。
筮法卦书经过周人的改造,演变成现在《周易》的模样。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
”又说:“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有人据此认为史迁断《周易》为周文王所作,其实不符史迁原意。
前述两处都使用“演”字,而“演,延也,言蔓延而广也。
”(《释名》)。
可见史迁是说,周文王对三百八十四爻的推演引伸做过一定工作,并未肯定整个《周易》都是文王所作。
从《周易》所涉及的史料来看,它记录了自周兴至西周晚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变故。
如:泰卦六五爻和归妹卦六五爻有“帝乙归妹”的话,是指殷王帝乙将女儿嫁给周文王姬昌一事。
随卦上六爻:“拘系之,乃从维之。
王用亨于西山。
”这里说的是周文王被殷纣囚于羑里,释放回国后在岐山行祭。
升卦卦辞:“南征吉。
”可能是指周穆王大举征伐南楚,这是西周中期的事。
履卦六三爻辞:“凶。
武人为于大君。
”孔颖达疏:武人“欲自为于大君”。
是说:带兵的人总想凭借自己手中的军事力量,控制西周王朝的大权,这是危险的。
从中透露了当时政局不稳的情况,这恰恰是西周晚期的写照。
《周易》中的确有许多地方表现出作者为西周王朝的衰败而忧虑忡忡的心情。
《易传》作者对于《易经》作者的不安心情深有所察,因此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
”在《易传》看来,《易经》作者的意图在于,通过危辞提醒当时的统治者,使其惊觉和猛醒,希望他们能够转危为安。
另外,从文学语言角度来看,《周易》的卦爻辞主要是散文,也有韵文,文辞形式和写作方法借鉴了民歌。
其中有些爻辞与作于西周晚期的《小雅》接近,如明夷卦上九爻辞:“明夷于巨,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中孚卦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这些都很像是西周晚期的诗歌。
上述情况不仅表明《周易》应该说成书于西周末年,而且表明《周易》的思想和构成资料,融汇了西周及西周以前大量的文化精萃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周易》无疑是西周文化的结晶。
②《周易》的大意我们分两部分大致介绍。
首先,关于“周”、“易”、“卦”、“爻”。
古人向神灵卜问吉凶的方法,有龟卜和占筮。
筮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数目,求得某种卦象,依据卦辞、爻辞推测所问事情的后果。
《周易》主要还是一部占卜之书,其中“易”字,有说为“简易”之义;也有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
“易”前“周”字,有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也有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传”则是对“经”的解说。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象,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
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
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
例如,■卦象,其卦名为乾,卦辞为“元亨,利贞”。
六画皆为阳爻,均称九,下数第一画为初九,其爻辞为“潜龙勿用”;余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诸位,各爻均系有爻辞。
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如大过卦九五爻辞说:“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二是讲社会人事的得失,如渐卦九三爻辞说:“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如坤卦卦辞说:“元亨,利牝马之贞”。
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情况。
其次,关于“八卦”。
所谓八卦,就是由阴“■”和阳“—”两种符号,按三个一组排列组合而成的八组符号的集合。
八个符号组分别象征天、地、火、水、风、雷、山、泽八种自然事物,相应赋予乾、坤、离、坎、巽、震、艮、兑八个卦名。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八卦有两种: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
如下做以简单介绍。
关于伏羲八卦。
古人认为,八卦是传说中的伏羲氏画的。
说伏羲氏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观察鸟兽印在地上的足迹和各地顺应自然天理而呈现的不同物象,近的取法于人身,远的取法于万物,归纳出八个符号而构成八卦。
其实是否伏羲氏所画,难以确考。
乃是伏羲八卦次序图,堪称天地万物起源的学说。
这个图形的理论基础是阴阳相生,其“生”的意思是生长。
古人对万物的生长,认为都是像地上生长草木一样,从下向上长,先有下面后有上面,顺序生长。
开天劈地之前,也就是西方哲学家所说地球形成之前,为“太极”,表示天地尚未分开,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是一团混沌的元气。
这与西方的星云学说,天地演化学说中的“以太”有相似之处。
然后,一分为二,天地浑一的元气分成阴阳“两仪”,构成对立统一关系,体现着宇宙间的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如生物的雌雄对立统一,互为条件繁衍生息;上与下的相对存在等等。
继续由一分为二生长,由“两仪”生出“四象”:两仪中的阳分成太阳、少阴;两仪中的阴分成太阴、少阳。
这就是根据阴阳相生的理论,即阴阳对立,又阳能生阴,阴能生阳,包含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和阴阳各自自身的对立统一。
再按一分为二,阴阳相生的原则生下去,由“四象”生出“八卦”:太阳生乾、兑;少阴生离、震;少阳生巽、坎;太阴生艮、坤。
这个图表明,每卦所含阴阳的多少和位置各不相同。
如乾卦,从“阳”到“太阳”再到“乾”都是阳,是纯阳。
坤卦,从“阴”到“太阴”再到“坤”都是阴,是纯阴。
其他各卦阴阳相互交错,阴阳的多少和位置则各不相同。
把它用符号表示出来,以一长横“—”代表阳,以两短横“──”代表阴,于是得到: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
这就是伏羲八卦的次序和符号,其中含有很深的哲理。
关于文王八卦。
历史上把伏羲八卦叫做“先天八卦”,文王八卦叫做“后天八卦”。
它们之间在八卦的次序和方位上有所不同,但主要意思都是相同的。
文王八卦的方位图,为后人所沿用。
八卦符号所象征的自然事物(即卦象)是:乾■,象征天、君。
阳覆盖万物,如君王主宰世界。
坤■,象征地。
蕴藏万物。
震■,象征雷。
阳气在下,向上鼓动而生雷。
巽■,象征风。
阴气在下,向上鼓动而生风。
坎■,象征水、雨。
阳在阴中,外柔内刚,如雨水滋润万物。
离■,象征日、火。
阳在外,阴在其中,如太阳、如火烤晒万物。
艮■,象征山。
阳气在上阻压阴气,如山阻挡万物。
兑■,象征泽、悦。
阴在上,使万物受到恩泽而喜悦。
《说卦传》把文王八卦总结为“出震成艮”:天帝出于震,到巽则万物出齐,到离万物生成明显易见,到坤天帝把万物成长结实的任务交给地,到兑万物成熟而皆大欢喜,到乾阴阳、昼夜、冷暖交替发生争斗,到坎万物劳累而休息,到艮万物生息一年告成。
对这一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进一步解释是:天地万物都从震开始,震就是东方。
巽就是东南方,齐是万物生齐,彼此区分开来。
离是光明的意思,万物清晰可见。
因为离在南方,圣人坐北朝南,听取天下政事,就是面向光明治理天下。
坤是地,万物都由其养育,所以天帝把抚育万物的任务才交给地。
兑在西方,是秋天,万物结实而成熟,所以皆大欢喜,告祭天帝。
战于乾,是因为乾在西北,日落西北,秋去冬来,阴阳相侵。
坎是水,在北方,主劳累,万物收藏,所以到坎万物停息。
艮在东北,万物完成一生的变化,将要重新开始新的一轮,所以说成艮。
由于《周易》在古代不是一部单纯理论著作,而是一部指导社会生活实际的实用卦书,所以先秦诸子又把文王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分类作了解说。
为了方便读者,现将诸家说法综合列表。
③《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尽管在文辞上它大多不是哲学的直白,但是我们透过它的形式结构和基本内容,却可以分析和把握住它的哲学思想,如朴素的辩证法、唯物论及唯心论成分等。
首先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具体来讲:对立观念。
《周易》以“阴”和“阳”为最基本的对立方面组成八卦,显现出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四对矛盾。
在重卦里,又进一步演变为三十二对矛盾,如泰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俗称正反卦。
六十四卦都是按正反两卦的对立形式排列而成,重卦中,一部分卦还有上(外)卦与下(内)卦的对立关系,例如既济卦(■)是水在火上,上下卦之间构成一对矛盾。
另一部分卦,上下卦之间虽然没有明显的矛盾关系,但卦象同实际事物的关系是反常的,也构成一种矛盾。
例如尖卦(■)是泽在天上,本来泽与天不是矛盾关系,但天外有泽的卦象同实际情况是矛盾的,意味着不正常。
因此在卦爻辞中连连发出“有厉”、“不利”、“不胜”、“终有凶”的警告。
此外,在占卦中还有卜问的事情(如能否出征?)同所得的卦意之间的矛盾,如果正巧遇到夬卦,卦辞说“不利即戎”,统治者就视为出兵的禁忌。
古人在占卦时经常采用双卦占法,连续算两卦以比较初卦与变卦(即前卦与后卦)的关系,目的也是为了寻找两卦中的矛盾关系来辩疑,推断可能产生什么结果。
可见《周易》是把矛盾对立关系看成是普遍存在的关系。
联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