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牡蛎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牡蛎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大辞典》:牡蛎药材名称牡蛎拼音MǔLì别名蛎蛤(《本经》),古贲(杨孚《异物志》),左顾牡蛎(《补缺肘后方》),牡蛤(《别录》),蛎房、蚝莆(《本草图经》),蚝壳(《浙江中药手册》),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山东中药》),左壳(《中药志》)。

出处《本经》来源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或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

全年可采集。

取得后,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原形态①近江牡蛎贝壳2片,坚厚,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

左壳附着,较大而厚。

右壳(即上壳)略扁平,较左壳(即下壳)小,表面环生极薄而平直的黄褐色或紫褐色鳞片;1~2年的个体,鳞片平、薄、脆,有时呈游离状;2至数年的个体,鳞片平坦,有时在后缘起伏成弱小的水波状;生长多年的个体,鳞片层层相迭,坚厚如石。

壳面有灰、青、紫、棕等色彩,内面白色,边缘为灰紫色。

韧带紫黑色,闭壳肌痕甚大,淡黄色,大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

足退化,无足丝。

生活于江河流人海处。

杂食性,以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广东、福建、山东沿海,并有养殖。

②长牡蛎贝壳大型,坚厚,呈长条形,背腹几乎平行,一般壳长比壳高大3倍。

左壳附着。

右壳较平如盖,鳞片环生,呈波纹状,排列稀疏,层次甚少.壳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

壳内面瓷白色。

闭壳肌痕马蹄形,棕黄色,位于壳的后部背侧。

左壳凹下,鳞片较右壳粗大。

肉质部软,鳃成直条状,不弯至背后角。

我国沿海都分布。

为河口及内湾养殖的良种。

③大连湾牡蛎贝壳大型,中等厚,前后延长,壳顶至后部渐扩张近似三角形。

左壳附着。

右壳壳表鳞片起伏成水波状,不如近江牡蛎平伏,放射肋不明显。

壳面淡黄色;壳内面白色。

闭壳肌痕白色或紫色,位于背后方。

肉质部延长形,鳃自前方延伸至后方中央,弯曲度小。

分布北方沿海。

生境分部主产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河北、辽宁及山东等沿海一带。

性状为不规则的卵圆形、三角形或长圆形贝壳,大小不等,通常长10~30厘米,宽5~10厘米,厚1~3厘米;外表灰色、浅灰棕色或灰蓝色,呈层状,并有弯曲的粗糙层纹。

壳内面多为乳白色,平滑而有光泽,基部有横纹,无光泽,边缘有波状层纹。

左壳较右壳厚而大,不平坦,壳外面常有海螺、苔藓等附着,表面并常有洞,洞内有小贝壳;右壳薄而小,较平坦。

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白色,层状。

气无,味微咸。

以个大、整齐、里面光洁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80~95%的碳酸钙、磷酸钙及硫酸钙,并含镁、铝、硅及氧化铁等。

另谓大连湾牡蛎的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1.72%;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

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等,有机质则被破坏。

炮制生牡蛎:洗净、晒干,碾碎用。

煅牡蛎:将洗净的牡蛎,置无烟炉火上煅至灰白色,取出放凉,碾碎。

性味咸湿,凉。

①《本经》:'味咸,平。

'②《别录》:'微寒,无毒。

'③《本草正》:'味微咸微涩,气平。

'归经入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少阴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少阴、厥阴、少阳经。

'功能主治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

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

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疠痰核,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

煅牡蛎收敛固涩。

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

(1)益阴潜阳:生用治阴虚阳亢之潮热盗汗、头痛眩晕、烦躁失眠等症。

(2)软坚散结:生用治瘰疬、肿块。

(3)固涩:煅用治多汗、遗精、带下、崩漏、泄泻等,常与龙骨配伍。

(4)也可用于胃酸过多,常配乌贼骨。

①《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久服强骨节。

'②《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

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

'③《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

止盗汗,除风热,止痛。

治温疟。

又和杜仲服止盗汗。

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草。

'④《本草拾遗》:'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

'⑤《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痫。

'⑥《珍珠囊》:'软痞积。

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

'⑦《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

'⑧《医学衷中参西录》:'止呃逆。

'⑨《现代实用中药》:'为制酸剂,有和胃镇痛作用,治胃酸过多,身体虚弱,盗汗及心悸动惕、肉瞤等。

对于怀孕妇及小儿钙质缺乏与肺结核等有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干撒、调敷或作扑粉。

注意①《本草经集注》:'贝母为之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良。

恶麻黄、茱萸、辛夷。

'②《本草经疏》:'凡病虚而多热者宜用,虚而有寒者忌之,肾虚无火,精寒自出者非宜。

'贮藏置干燥处。

复方①治眩晕:牡蛎六钱,龙骨六钱,菊花三钱,枸杞子四钱,何首乌四钱。

水煎服。

(《山东中草药手册》)②治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蒌根、牡蛎(熬),等分。

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匮要略》栝蒌牡蛎散)③治一切渴:大牡蛎不计多少,黄泥裹煅通赤,放冷为末,用活鲫鱼煎汤调下一钱匕,小儿服半钱匕。

(《经验方》)④治小便数多:牡蛎五两(烧灰),童便三升。

煎至二升,分三服。

(《乾坤生意》)⑤治小便淋閟,服血药不效者:牡蛎、黄柏(炒),等分。

为末,每服一钱,小茴香汤下取效。

(傅滋《医学集成》)⑥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气虚竭:牡蛎、鳖甲各三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千金方》)⑦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麻黄根(洗)、黄芪、牡蛎(米泔浸,烧赤)各一两。

共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二,不拘时候。

(《局方》)⑧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牡蛎、白术、防风各三两。

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

(《千金方》牡蛎散)⑨治盗汗及阴汗:牡蛎研细粉,有汗处扑之。

(《经验方》)⑩治温病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生牡蛎二两。

研细,水八杯,煎服三杯,分温三服。

(《温病条辨》一甲煎)⑾治一切瘰疬:㈠牡蛎(煅)四两,玄参三两。

捣罗为末,以面糊丸如桐子大,早晚食后、临卧各服三十丸,酒下。

(《经验方》)㈡牡蛎粉五钱,和鸡胆汁为膏贴之。

(《脉因证治》)⑿治胃酸过多:牡蛎、海螵蛸各五钱,浙贝母四钱。

共研细粉,每服三钱,每日三次。

(《山东中草药手册》)⒀治大病瘥后,小劳便鼻衄:左牡蛎十分,石膏五分。

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次。

亦可蜜丸如梧子大服之。

(《补缺肘后方》)⒁治金疮出血:牡蛎粉敷之。

(《肘后方》)⒂心脾气痛,有痰。

用牡蛎煅成粉,酒送服二钱。

⒃疟疾寒热。

用牡蛎粉、杜仲,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

⒄气虚盗汗。

用牡蛎粉、杜仲,等分为末。

每服一匙,酒送下。

⒅产后盗汗。

用牡蛎粉、麦麸(炒黄)等分。

每服一钱,猪肉汤调下。

⒆消渴饮水。

用黄泥封固牡蛎,煅赤,研为末。

每服一钱,活鲫鱼煎汤调下。

⒇百合变渴(由伤寒转成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卧不卧,欲行不行,欲食不食,口苦,小便赤我,一般服药则有吐泻,变成渴疾,久治不愈)。

用牡蛎(熬)二两、栝楼根二两,共研为末。

每服一匙,米汤调下。

一天服三次。

(21)病后常流鼻血。

用牡蛎十分、石膏五分,共研为末。

每服一匙,酒关下。

亦可加蜜作丸子吃,一天三次。

(22)小便淋闭(服治血药无效者)。

用牡蛎粉、黄蘖(炒),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小茄香汤送下。

(23)小便数多。

用牡蛎五两,加小便三升,煎成二程式,分三次服。

极效。

(24)梦遗便溏。

用牡蛎粉。

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一天服二次。

(25)阴囊水肿用牡蛎煅粉二两、干姜(炮)一两,共研为末,冷水调糊敷上。

不久,囊热如火。

药干即换,至小便通畅末,冷水调糊敷上。

不久,囊热如火。

药干即换,至小便通畅为愈。

又方:改冷水调糊为葱汁,白面同调。

不儿不用干姜。

(26)月经不止。

用牡蛎煅过研细。

加米醋揉成团,再煅再研,加米醋调艾叶末熬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醋汤送下。

(27)刀伤出血。

用牡蛎粉敷涂。

(28)痈肿初起。

用牡蛎粉末调水涂搽。

药干即换。

(29)瘰疬。

用牡蛎煅过,研为末。

取四两,加玄参末三两,和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服尽除根。

又方:瘰头疬不知已破未破,用牡蛎四两,甘草一两为末。

每服一钱,饭后服,茶汤调下。

其效极验。

临床应用治疗肺结核盗汗:取牡蛎5钱,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为1天量,早晚分服(可加糖调味),连服数天;汗止后再服2~3天,以巩固疗效。

如服数剂后疗效不明显,可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随症加减。

共治10例,一般服药2~3剂后盗汗消失;3例初期疗效不显,其中两例经加龙骨、酸枣仁服数剂后亦收到较好效果。

治程中未见不良副作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