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肠套叠的CT诊断

医学影像-肠套叠的CT诊断


(右半结肠)隆起 型中分化腺癌,侵 及管壁全层,伴坏死。
男 61岁 脐周闷痛数周。CT0326146A
肠腔腺上皮呈息肉样生长,粘膜下层见多量扩张血管、脂 肪组织及明显增生的平滑肌组织,符合错构瘤改变。
男 83岁反复便血1月余 CT0267725
(乙状结肠)隆起型高-中分化腺癌,侵及肠壁全层。
肠套叠的CT诊断
定义(definition)
Ø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以及与其相连的肠系 膜(套入部)被套入与其相邻的一段肠管内 (鞘部),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绝大多 数为顺行性。
Ø95%的肠套叠发生于儿童,以4个月-2岁小 儿多见;成人型仅占5%。
Ø小儿肠梗阻中约有15%-20%由肠套叠引起。
成人仅1%。 2/10
病因
Ø原发型:病因不明 a:占小儿肠套叠95%,可能与饮食改变、 回盲部解剖因素、病毒感染、肠痉挛及自 主神经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 b:仅占成人肠套叠的10%-15%。
Ø继发型:有明确病因;成人多为慢性、继 发性肠套叠(70%-90%)。
Ø文献统计发生于 结肠的成人肠套叠 多由恶性病变继发; 小肠肠套叠多为良 性病变伴发。
其他征象
Ø近侧肠管扩张 Ø肠梗阻:不完全或完全性 Ø肠壁水肿增厚及气体影:提示血运障碍或
肿瘤浸润 Ø肠间积液及积气 Ø腹水 Ø肠系膜:血管扭转或充血、脂肪间隙模糊 Ø肠穿孔 Ø增强扫描:环状强化的鞘部及部分强化的
肠系膜血管
原发病灶:由于成人型肠套叠多为继发性,因
此仅仅诊断肠套叠是不够的, 尚须寻找隐匿
影像学检查
Ø超声检查:靶征或同心圆征,小儿常用。 Ø平片: Ø胃肠道气钡造影 ØMRI:对分辨水肿肠壁优于CT。 ØCT检查:成人首选。明确诊断及套叠位置,
确认肠梗阻的程度,寻找病因,评估肠管 血运状况。
直接征象
Ø靶环征(target-sign) Ø腊肠征(sausage-pattern) Ø肾形征(reniform-pattern) Ø伴有肠系膜脂肪及血管的卷入
原发性与继发性肠套叠的鉴别有助于临床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原发性与继发性肠梗阻的鉴别要点
分型 性
原发性
继发
病因
不明
有原发病灶
持续时间 短暂,可自我缓 解
发生率 小儿常见
长,易复发 成人常见
肠梗阻 少见
常见
手术治疗 通常不需要
需要
肠套叠的构成:通常由套入部及鞘部、 套入的肠 系膜、异常肠系膜血管和/或病变肠壁形成肿块。
男 59岁 腹痛数天
小结
肠套叠CT诊断: Ø 是否有肠套叠:靶环征/腊肠征/肾形征:
伴有肠系膜脂肪及血管的卷入。 Ø 类型 Ø 原发性or特发性:寻找病因。 Ø 肠壁血运情况:肠管形态、肠壁厚度、受
累肠管的强化方式、肠系膜血管和脂肪间 隙,腹水。 Ø 肠梗阻
41
男 34岁发现右下腹部肿物20余天 。CT0330762
(升结肠)非霍奇金 淋巴瘤,结合免疫组 化结果,考虑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肿瘤 侵及肠壁全层。
女 58岁右上腹闷痛1周。CT0350753
22001122-0-042-1-294
男 11岁反复腹痛半年余,加重两个月。CT0313107
肠套叠
类型(按部位)
回-回肠型
小肠型
空-空肠型
回-结肠型
空-回肠型
回盲型 结肠型 复杂型
结-结肠型 乙状结肠-直肠型
多发型 7/10
复杂型
病理改变:血液循环障碍。套入部肠管出现充血、水 肿、发紫并发生坏死;套鞘部易发生动脉性坏死。
临床表现
Ø腹痛:最常见,最早;阵发性哭闹。 Ø恶心、呕吐 Ø血便:肠管血运障碍 Ø腹部肿块 Ø原发肿瘤症状:贫血、体重下降等
的原发病灶,一般在套叠头部。 Ø肠壁不规则增厚 Ø密度不均或均匀的肿块:软组织密度或脂肪
密度 Ø周围肠系膜的浸润 Ø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
女 2岁 呕吐2天,便血1天
术中诊断:美克尔憩室-回 肠-回肠套叠;
病理:(美克尔憩室)镜下 见肠壁粘膜坏死伴出血及急 慢性炎症细描垂体,则肿 块影像表现为圆形或 类似环形。
腊肠征:当套叠的肠管长轴与CT扫描平面平行, 由于肠系膜脂肪间隙与肠管内液体、气 体或对比剂形成的高低密度相间的腊肠 样软组织肿块。
肾形征:肿块呈假肾形,为套鞘部游离缘与套 入部近端肠管及肠系膜的斜切面图像,其中游 离的套鞘呈弧形围绕套入部,状若肾轮廓外形, 而套入部近端肠管、 肠系膜状若肾蒂。
女 37岁 右下腹痛 CT0224899
回盲部纤维血管脂肪瘤
男 61岁
腹泻3天,排血便1天 CT0354272
• (回盲部及肿物)镜下见肿物主要位于粘膜下层, 无包膜,肿物内见脂肪组织及增生的血管,伴炎细 胞浸润及淋巴滤泡形成,考虑粘膜下脂肪瘤伴肌层 浸润。
男 61岁 排便次数增加3个月,排血便伴腹痛10天。 CT2732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