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课件:第4章 4.1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课件:第4章 4.1
【答案】B
3.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心就是物体最重的那个点 B.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C.重力只作用在重心上 D.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重心只是一个抽象的等效作用 点
【答案】D
主题 1:力的描述 问题:阅读教材中“力的描述”标题下的内容,回答问题。 我国民间有句俗话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成语叫“孤掌难 鸣”,试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其中的道理。
课时 4.1 重力与重心
序号 1
知识目标 力的概念 力的特征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与图示 重力的概念 重力的三要素
学法建议 阅读课本 联系生活实践 科学语言概括 阅读课本 联系生活实践 理解等效代替法
标准要求 理解
2
理解
3
基本相互作用
阅读课本 查阅资料 归纳推理
知道
重点难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及重心位置的判定。 教学建议:本节课需安排 1 课时教学。本节首先可从力的概 念入手来研究“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表达比较抽象,是 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可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概念的内在含义。对重 力概念的理解难点在“重心”上,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但重心的 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都有关系。教学中可通过演示把抽 象问题具体化,这是解决难点的好办法。 导入新课:给学生展示思想者、健美图,让他们感受力量之美; 接着给他们播放椭圆形水珠反映重力的奇妙以及失重环境的视 频,思考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用薄板剪一幅中国地 图,寻找中国版图的重心。
知识链接: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重量)是由 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两者概念不同,测量仪器也不 同。
主题 3:重心与稳定 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一根密度和粗细均匀的直铜棒,它的重心在何处?水平放置、 竖直放置和倾斜放置时,它的重心在棒上的位置是否相同?为什 么?如果把直铜棒变成弧形,它的重心在棒上的位置是否改变?为 什么?
古希腊有一位科学家叫阿基米德,他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 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我国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他在《论 衡·效力篇》中说:“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伸钩, 使之自举,不能离地。”(大意是力气再大的人也 不能把自己举起来) 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真不知道是他双手拔山 的力大,还是他双脚蹬地的力大。 缺少支点就撬不起地球;大力士不能自举;若双手拔山,必 “脚踏实地”。这些都向我们显示了一个道理:力是物体与物体 间的相互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必同时存在。
解答:(1)不能。因为平面不同,其垂直向下的方向也不同,但 重力的方向只与当地水平面垂直,即竖直向下。 (2)依据二力平衡条件,用弹簧秤悬挂物体,当物体静止时, 对弹簧秤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匀速运动的时候也可 以,因为物体也处于平衡状态,变速运动的时候就不行了。不能说 “就是”,因为拉力和重力的性质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不 同。
解答:这种说法不对,只能说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 小,拉力和重力是不同性质的力。
3.重心是不是物体上实际存在的一个特殊点?物体的重心是 不是一定在物体上?
解答:重心不是物体上实际存在的一个特殊点,物体的重心 不是一定在物体上。
1.画出下列情境中的力的图示。
【答案】如图
2.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一物体重力的大小总是恒定的 B.同一地点,物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C.物体落向地面时,它受到的重力大小大于它静止时受到的 重力大小 D.物体的重力大小总等于它对竖直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解答:直铜棒的重心在棒的几何中心。当变换放置方式时,重 心位置相同,这是因为物体重心与物体形状和物体的质 量分布有关。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所以,铜棒的重心位置也 发生了改变。
知识链接:几何中心是一个数学概念,只有外形规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体 才有几何中心,像正方形、长方体、圆柱体等。 主题 4:重力的应用 问题:(1)如图所示,建筑工人用重垂线测量墙壁是否竖直。 重垂线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重力及其测量 重力是由于⑧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方向总 是⑨ 。在实验室里,测量重力常用的仪器是⑩ 。 另外,也可根据物体的质量(m)计算出物体的重力,即物体所受的 重力 G= 。 3.重心与稳定 (1)重心: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从 上看,可 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作重心,重 心的位置与物体的 和 有关,物体的重心不 一定在物体上。 (2)稳定:当重力作用线落到物体的 倾倒。 外时,物体将
①运动状态 ②形变 ③弹簧秤 ④牛顿(或牛) ⑤带有箭头 ⑥箭头或箭尾 ⑦作用线 ⑧地球的吸引 ⑨竖直向下 ⑩弹 簧秤 mg 作用效果 形状 质量分布 支持面
1.力是否存在只有施力物体而没有受力物体的情况呢? 解答: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施力物 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2.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就是物体重力,这种说法对 吗?为什么?
解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每一个力的产生必须同时联系着 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知识链接:力可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不管哪种力都离不 开两个物体。
主题 2:重力及其测量(重点探究) 问题:阅读教材中“重力及其测量”标题下的内容,回答下列 问题。 (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能不能说成“垂直向下”? (2)用弹簧秤悬挂物体,当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大小 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用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原理讨论上面的结 论:为什么要以“静止时”作为前提?匀速运动行不行?变速运动 呢?为什么说“大小等于”?能不能说“就是”?
1.力的描述 (1)人们把改变物体的① (2)力的大小可以用③ 位是④ ,符号是 N。
、产生②
的原因,
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力。 测量。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
(3)可以用⑤ 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 大小,线段上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⑥ 表示力 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作力的⑦ 。这种表示力的 方法,叫作力的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