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下 经典古诗背诵

三年级下 经典古诗背诵

《笠翁对韵下卷》二萧·其一琴对管斧对瓢水怪对花妖秋声对春色白缣对红绡臣五代、事三朝斗柄对弓腰醉客歌金缕、佳人品玉箫风定落月闲不扫、霜余残叶湿难烧千载兴周尚父一杆投渭水百年霸越钱王万弩射江潮五歌·其一微对巨少对多直干对平柯蜂媒对蝶使雨笠对烟蓑眉淡扫、面微酡妙舞对清歌轻衫裁夏葛、薄袂剪春萝将相兼行唐李靖、霸王杂用汉萧何月本阴精岂有羿妻曾窃药星为夜宿浪传织女漫投梭六麻·其一清对浊美对嘉鄙吝对矜夸花须对柳眼屋角对檐牙志和宅、博望槎秋实对春华乾炉烹白雪、坤鼎炼丹砂深宵望冷沙场月、边塞听残野戍笳满院松风鱼声隐隐为僧舍半窗花月锡影侬侬是道家七阳·其二红对白绿对黄昼永对更长龙飞对凤舞锦缆对牙樯云弁使、雪衣娘故国对他乡雄文能徙鳄、艳曲为求凰九月高风惊落帽、暮春闲水喜流觞僧占名山云绕茂林藏古殿客栖胜地风飘落叶响空廊八庚·其三昏对旦晦对明久雨对新晴蓼湾对花港竹友对梅兄黄石叟、丹邱生犬吠对鸡鸣暮山云外断、新水月中平半榻清风宜午梦、一犁好雨趁春耕王旦登庸误我十年迟作相刘蕡不弟愧他多士早成名十一尤·其三鱼对鸟鹡对鸠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愁秋虎类狗、蚁如牛列辟对诸侯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客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十二侵·其一歌对曲啸对吟往古对来今山头对水面远浦对遥岑勤三上、惜寸阴茂树对平林卞和三献玉、杨震四知金青皇风暖催芳草、白帝城高急暮砧绣虎雕龙才子窗前挥彩笔描鸾刺凤佳人帘下度金针十四盐·其二连对断减对添淡泊对安恬回头对极目水底对山尖腰袅袅、手纤纤凤卜对鸾占开田多种粟、煮海尽成盐居同九世张公艺、思给千人范仲淹箫弄凤来秦女有缘能跨羽鼎成龙去轩臣无计得攀髯《大风歌》西汉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词语注释:1.大风歌: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

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

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2.兮:xi,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3.威:威望,权威。

4.加:施加。

5.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

我国古代以为天下的四周围都是海。

6.安得:怎样得到。

安,哪里,怎样。

白话译文: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我镇守四方!《易水送别》唐代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

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

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

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与众人诀别。

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

(2)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译文]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少年行》唐代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译文: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

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这首诗,写侠少的欢聚痛饮。

诗开头便以“美酒”领起,因为豪饮酣醉自来被认为是英雄本色,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晚春》唐代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不久归:将结束杨花:柳絮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背景】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

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

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

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

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乐游原》唐代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1.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2. 不适:不悦,不快。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

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

“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

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闲居》唐代高适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

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

诗人能文能武,屡欲为国尽力而未得,长期贫困潦倒,此诗为失意在家时感怀之作。

春风吹柳色青让自己念及壮志难酬而激动不安,也让自己对眼前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感到厌弃。

暂醉能解忧方知一杯酒的价值,它比无数圣贤所写的书还顶用。

《赠王九》唐代孟浩然日暮田家远,山中勿久淹。

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潜。

注释:1,淹:沉浸。

2,稚子:小孩子。

3,陶潜:陶渊明(公元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

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

曾游历东南各地。

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野居书情》唐代韦应物世事日可见,身名良蹉跎。

尚瞻白云岭,聊作负薪歌。

作者: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他这番自述,不禁使人联想起在锦衣玉食绿酒红灯中长大的高干子弟,总是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的。

奇怪的是,他却在玩乐够了之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

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

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

他的词不多,仅《三台》和《调笑》共四首。

“胡马”一阕,极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选唐五代词没有不选这一首的。

《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灵隐寺前千寻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视野,是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中秋月》宋代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银汉:即银河。

玉盘:指月亮。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题秋江独钓图》清代王士禛(zhen)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注释:①蓑笠:蓑衣、笠帽。

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民的防雨草衣;笠:用竹篾或芦秆篾片编织的帽子,也是渔家、农民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

扁舟:小船。

②丝纶:即丝织编成的钓鱼的绳子。

③樽:酒杯。

译文: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