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区精神与中国体育强国梦

苏区精神与中国体育强国梦

苏区精神与中国体育强国梦
摘要
苏区精神是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宝贵经验,是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领导苏区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支柱。

历史在渐行渐远,但苏区精神的强大精髓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复兴仍具鲜明的时代指导意义。

同时,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对于现在中国体育强国梦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体育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体育为民、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突破自我、重得旗帜,强身健体等。

继承和弘扬红色时代的苏区精神,对完善体育队伍建设,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苏区精神体育事业强国梦
一、苏区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1924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的风暴迅速席卷全国。

然而,处在探索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的理论和斗争的经验;党内右倾主义的错误使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帝国主义的干涉,国民党右派的不断镇压,1927年,在蒋介石四一二“清党”,汪精卫七一五“分共”等一系列的政变下,大肆镇压革命运动,迫害广大革命志士,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大革命失败后,进入民主革命阶段最长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年轻的共产党人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为挽救革命,针对国民党的武装清党政策,于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在江西南昌发动了武装暴动,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建设武装力量的开始,是中国共产党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国民政府的标志。

之后由毛泽东、卢德铭等领导的秋收起义,叶挺、张太雷等领导的广州起义迅速把中国的武装革命推向高潮。

自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轰轰烈烈,革命之火迅速遍及全国12个省、150个县的广大地区,建
立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根据地,即苏区。

纵观古今,每段历史都具有其独有的特质,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民面貌和时代特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苏区发展鼎盛时期的真实写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大的苏区人民和革命指战员同心同力、不畏艰辛、浴血奋战,打土豪、斗劣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建立起一座又一座的革命根据地。

在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也就是苏区精神。

它是广大苏区人民和红军指战员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武装革命斗争的真实反映。

可以说苏区精神是长征精神继承和发展,其基本内涵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第二、反对“本本主义”,深入调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

第三、“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努力进取,“创造第一”的工作的精神。

第四、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第五、勇往直前、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彻底革命精神。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红色年代虽已离我们远去,但留下的苏区精神却是新一代革命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的宝贵经验和精神动力,指引着我们为中华的振兴事业不断向前。

二、中国体育的发展及现状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游长江时写下的名句。

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苍夷,百废待兴。

在当时的国际是形势下,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事业,提高全民体质”的口号。

此后,发展体育事业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

中国体育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旧中国时期,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低下,三次参加奥运会没有任何项目进入决赛。

1954年中国正式提出参加1956年的墨尔本奥运会,1956年因为和奥组委因在台湾问题的政治立场上的不统一而拒绝参加本届的奥运会;1959年4月5日,年仅21岁的中国香港运动员容国团一路过关斩将,一举夺得在前联邦德国多特蒙德举办的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这也是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十年内乱期间,运动队伍青黄不接,成绩严重下滑,体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968年的奥运会中国只获得了一枚铜牌;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夏季奥运会,
许海峰夺得男子手枪60发慢射项目金牌,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2000年的悉尼夏季奥运会,中国首次进入奥运会金牌榜前三名,金牌总数位居第三,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梦,这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取得了无数个历史性的突破,第一次超越美国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创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以来最好成绩。

自此,中国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回顾新中国体育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总结这60年的体育事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我国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来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建立专门的体育人才培养学院,各种体育科研机构,建成培养后备力量的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和体育中学达几千所,设有50多个运动项目,在校学生达三十万人,40多年来建设体育场馆50多万个,建立了全国性的竞赛制度,举办全国运动会和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全国职工体育运动会和全军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和全国农民运动会。

每年举行全国单项竞赛200多次,各级体委竞赛活动频繁,以1985年为例,举办综合性和单项运动会共达10万次,参加运动员有2000多万人次,基层竞赛更是活跃。

但是不难看出,在我国体育事业取得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与西方体育强国之间的差距。

虽然我国在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举重、跳水、射击等传统优势项目上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在马术、帆船、帆板、赛艇、田径、“三大球”等方面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的。

尤其是在今年六月份的中国国足与泰国的一场较量中,几乎全部主力出场的中国队竟然在主场1:5大比分输给了泰国国家青年二队,这是何等的耻辱,一时间激起全国人民对中国体育事业的质疑和声讨。

纵观全局,大力发展全民体育运动,振兴中华体育事业已成为我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一件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三、苏区精神对体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生命在于运动,而体育运动的本质就是人们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自身的活动规律,通过身体锻炼、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为社会服务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大众性、可观赏的社会活动,它的发展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同时也更需要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扶持。

然而,就目前看来我国体育制度的建立还是不完善的,无论是在人员的培养还是
制度的建立,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不足。

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道路上的特色体质,在半个多世纪的运行上取得了辉煌的制度绩效。

但是,伴随着新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面转型,特别是社会转型、我国的经济体制朝着市场经济方向转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调整,以及我国竞技体育规模不断扩大和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体育管理举国体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回避的矛盾和问题,暴露出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兴办体育的积极性不高
第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分配不均
第三、训练方式和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第四、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的程度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