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文意象

古诗文意象

烟意象以它形象鲜明、意境含蓄、粘着力强的特点为宋代诗人所钟爱,屡屡出现宋诗中,成为表现主题、抒发情感和构建深远的诗歌意境的一个手段,传达出生动的古典美学韵味和宏阔的生命意义。

如:1、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杨朴《莎衣》(烟意象独立构成,含水丰富,形象鲜明)2、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

——王十明《咏柳》(烟雨联合式,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余地)3、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余靖《子规》(疏烟为偏正式)4、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翁卷《乡村四月》(烟作为喻体,有丰富的想象)宋诗烟意象的审美意义:表现幽居生活的闲静、恬淡。

中华民族从文化心态上说,它只是一个内向型的内陆国家和农耕社会。

它不像“游牧民族、跨海民族那样为了生存,必须时刻处在行动和冒险之中,农耕民族只要顺应天时地利,及时耕作、收获,大部分时间都可以悠闲地用来观察天文地理、草木鸟兽,与大自然结成亲密的关系”(张德民《人类学》)其它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1.杜鹃源自望帝神话,每当人们漂泊在外,对故乡、故国魂牵梦绕时,常借其来表达难以抚平的愁思。

是悲思、哀苦的载体。

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无题》)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秦观《画堂春》)2.湘竹诗词中常用湘妃竹(斑竹、湘竹、泪竹)意象来表达悲伤的情思。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岑参《秋夕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杜鹃声公公似哭,湘竹斑如血。

(白居易《江上送客》)3.碧血源自苌弘的传说。

是诗词中用于表示忠贞,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的意象。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血化三年碧,心存一寸丹。

(郑允端《读文山丹心集》)5.哀猿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

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

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

(杜甫《九日》)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

(王昌龄《卢溪别人》)6.陇头流水陇水(陇坂)意象是以思乡为意蕴,写征人的流离之苦,思归之痛。

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罗隐《陇头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李白《秋浦歌》)7.春是在自然节序变化的感召下孕育成形的。

其最初的内涵是温暖、生命、兴盛。

后升华出富有人事哲理色彩的象征意义,如青春年华、男女情爱、美好理想等,寄寓的具体情感体验又如或叹惜红颜难驻,青春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煎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时世,或叹惜功名,惜春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心灵的旋律之一。

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

(吴均《春咏》)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8.秋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

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

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秋风引》)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施闺章《舟中之秋》)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残更与恨长。

(秦观《菩萨蛮》)9.雁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物象,其定时回归,文学家便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李颀《送魏万之京》)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浦。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杜牧《秋浦途中》)10.砧杵源于古代制衣的方式。

古人制衣须将生丝织成的绢用木杵在石砧上捣软成熟丝,方能便于制衣。

每当秋风起时,捣衣之声,或回荡于水边,或飘扬于路旁,不禁令人秋怀倍增。

其含义多有闺中“别怨”,因远行人不知何日才能归家;更多的是表达“征客愁心”,征客听到捣衣声,则会兴怀乡之愁。

其情感基调是哀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引疏砧,断续斜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怅相继。

(柳永《卜算子》)11.登临包括登高(山)、登台、登楼,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们每逢心中愁思郁结,情绪难平时,每每登高远望,试图消解块垒,但实际上却反而增加内心的忧思。

登临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意象,叹老、思乡、怀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情怀都可以与它建立联结,是一个以忧念为基调的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极目群山还绕郭,感时双鬓怯登楼。

(叶舒崇《金陵有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12.折柳在唐宋的诗词中,很多情深意浓的离别之词,都因为有柳条的飘拂而格外动人。

它源于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多用于表达绵绵难尽的离愁别恨。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张九龄《折杨柳》)13.黄金台(燕台)。

相传战国燕昭王为了罗致人才,筑台于易水之旁,上置黄金,延请天下名士。

于是四方贤良纷然归燕。

此事传为千古美谈,历代文人歌咏不绝。

黄金台意象就成为尊贤、用贤的象征。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陈子昂《燕昭王》)空嗟荐贤路,芳草满燕台。

(温庭筠《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二首》)14.山阳笛(邻笛)。

源于晋向秀与嵇康的事迹。

嵇康被杀后,向秀因慑于司马氏集团的威压,被迫去洛阳应郡举,归时路过嵇康山阳旧庐,闻笛生思,悼怀故友。

之后,“山阳笛”意象就反复出现于伤悼旧友的作品中,用于抒写凄怨的悼友怀旧之情。

惟有山阳笛,凄余思旧篇。

(庾信《伤王司徒褒》)醉扣西州重回首,山阳邻笛夜凄其。

(沈约《挽于湖》)15.铜驼宫门口的雕塑铜驼,是王室权威的标志。

王室衰微,铜驼也失去了气势。

它是王室兴亡的见证。

诗人用它来表达历史沧桑之感。

洛下铜驼,昭陵石马,物不自愁人替愁。

兴亡事,向清风把剑,清泪双流。

(陈人杰《沁园春》)铜驼荆棘千年后,金马衣冠一梦中。

(元好问《寄钦止李兄》)16.黍离周室本都镐京,后因乱衰微,镐京渐成废墟。

一位东周大夫因事去故都,只见宫室故址,尽成禾黍之地,悲不自胜,遂唱《黍离》之歌。

后世于是把对故国的悲叹、忆念称为“黍离”之悲。

它是体现中华民族眷恋故国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意象。

慨故都禾黍,故家乔木,哪忍重看!(陈与义《木兰花慢》)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张元干《贺新郎》)17.梦蝶源于《庄子·齐物论》,庄周在梦为蝴蝶时,愉快、惬意;突然醒来,仍然是心中充满忧烦的自我。

庄周杜撰梦蝶的寓言,本是为了表达“物化”之旨,但这个寓言的审美效应则是使人感受到幻灭、迷惘、苦闷。

于是后人就用“梦蝶”意象来抒写失落的心绪。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渐逐杜鹃飞。

(韦庄《春日》)梦魂只能随蛱蝶,烟波无计学鸳鸯。

(刘兼《江楼望乡寄内》)18.南浦古代的送别伤离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南浦”这个地名。

这里的“南浦”是一个原型意象,其起源于《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送别之地。

后世诗文中的“南浦”也就成为了送别之地的代名。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19.群鸥源于远古传说,在流传中获得了约定性和稳定性,成为原型意象。

其内涵不仅是景色的点缀,也是超脱尘俗,摒除机心,淡忘名利,亲近自然,归心林泉的淡泊情怀的载体。

在以淡泊名利、归心林泉的诗作中屡屡出现。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杜甫《客至》)镜湖西畔秋千顷,鸥鹭共忘机。

(陆机《鸟夜啼》)20.春草(芳草)《楚辞·招隐士》中有这样的诗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为春草茂盛,使人想起心爱的人尚未归来。

在这之后,诗人们就屡屡用“春草”意象来寄寓别情思绪,递相延续。

有的是抒写怀人念远的愁思;有的是表达滞留异方,欲归不得的怅恨;有的则含寓着送别时的惆怅,表示别后的思念绵绵不尽。

有时了作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给人以希望、生气和活力。

长短春草绿,缘阶如有情。

(李白《寄远》)寒雁春深归去后,出门断肠草萋萋。

(王昌龄《出塞三首·三》)21.枫枫意象最早出现于《楚辞·招魂》,它浸渍着抒情主体悲哀的情思。

后世诗人反复沿用,用以表现忧伤、愁虑的情感。

枫意象,累积着历代文人的愁苦悲怨,不论是送行惜别,还是思归怀人的作品,只要出现枫意象,境界就会飘不一片愁云惨雾。

但在以自然美的吟赏为意旨的作品中,其涵义却是另外的情趣。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王昌龄《送张四》)缥缈临风思美人,荻花枫叶带离声。

夜深吹笛移船去,三十六湾秋月明。

(许浑《三十六湾》)22.浮云浮云浮游无依,浮云蔽月,本是自然现象,宋玉在《九辨》中用以比喻谗佞蒙蔽君王。

后世作者承袭了这个象征,不断仿用。

浮云意象有两种现成的涵义,一是奸邪势力,一是漂泊不定。

浮云的漂泊不定,既可以比喻人的行踪,也可以用作对时事、世事的写照。

不过,有些诗人在艺术创作中向它注入新的意义,如象征不堪一击的社会势力等。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23.转蓬(飞蓬)建安诗人曹植在《吁嗟篇》和《杂诗·二》中,以蓬自喻,抒写其迁徙之苦,成功创造了“转蓬”意象。

后世作者反复使用,形成了人人习见的涵义:漂泊不定;漂泊是为恶劣的环境所逼迫;漂泊的孤寂和哀伤。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驄。

(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24.水源于先民对水的深刻观照。

水最具约定性的涵义是时间的流逝,寄寓生命、时光流逝的感伤,沧桑无定的感慨。

水还用于比喻情感、情思的强烈和持久。

也象征着悠闲、淡泊、自由。

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李白《古风·十一》)谁信乱离花不见,只应惆怅水东流。

(韦庄《江边吟》)唯有漳河东逝水,年年春涨浴飞凫。

(尤珍《邺都怀古》)25.月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约定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团圆和思念。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

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

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2、故园。

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3、永恒。

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

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

除了以上三种习惯性的涵义外,月意象还有两种常见的用法,其一,月是美的象征。

其二,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