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中小学关于《孟子》的成语大总结
1、杯水车薪
【解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
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
一车薪之火也。
”
2、不为已甚
【解释】:已甚:过分。
不做得太过分。
多用于劝诫别
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
【出自】:《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
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解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
为最大。
【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
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
4、不言而喻
【解释】:喻:了解,明白。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
道理很明显。
【出自】:《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
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5、不虞之誉
【解释】:虞:料想;誉:称赞。
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出自】:《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
6、出尔反尔
【解释】:尔:你;反:通“返”,回。
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
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
盾。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
7、出类拔萃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
子,引伸为聚集。
超出同类之上。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
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8、此一时,彼一时
【解释】:此:这;彼:那。
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
一个时候。
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
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
9、箪食壶浆
【解释】:食:食物;浆:汤。
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
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
迎的情况。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
10、当务之急
【解释】: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
当前任务中最急切
要办的事。
【出自】:《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
11、独善其身
【解释】:独:唯独;善:好,维护。
原意是做不上官
就修养好自身。
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12、返求诸己
【解释】: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
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
1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解释】:媒:男方的媒人;妁:女方的媒人。
媒妁:
婚姻介绍者(媒人)。
旧指儿女婚姻须由父母作主,并经媒
人介绍。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
14、顾左右而言他
【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
形容无话对答,
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
15、寡不敌众
【解释】:寡:少;敌:抵挡;众:多。
人少的抵挡不
住人多的。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
16、好为人师
【解释】:喜欢当别人的教师。
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出自】:《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17、何出此言
【解释】: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出自】:《孟子·离娄上》:“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18、君子远庖厨
【解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凡有血气
的东西都不要亲手去杀它们,就是这个道理。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19、具体而微
【解释】: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
指事
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
体而微。
”
20、尽信书,不如无书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出自】:《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不
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
21、解民倒悬
【解释】: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
危急。
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
2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解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
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23、乱臣贼子
【解释】:乱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
旧指不
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
后泛指心怀异志的人。
【出自】:《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俱。
”
24、明察秋毫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
毛。
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5、茅塞顿开
【解释】: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
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形容思想
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
26、却之不恭
【解释】:却:推却。
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
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出自】:《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
”
27、仁民爱物
【解释】:仁:仁爱。
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
旧
指官吏仁爱贤能。
【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28、水深火热
【解释】: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
火那样越来越热。
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29、事半功倍
【解释】: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
30、舍我其谁
【解释】:舍:除了。
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
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1、舍生取义
【解释】: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
舍弃生命以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32、同流合污
【解释】:流:流俗;污:肮脏。
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出自】:《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
33、五十步笑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