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及其在我国的情况
摘要:“喀斯特地貌”为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又叫岩溶地貌。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分布着大量的喀斯特地貌。

比较著名的桂林山水、武隆等风景区都是喀斯特地貌。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典型中国利弊
1.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karst)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喀斯特地貌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如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等。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

它主要是溶蚀作用,还包括了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这里包括了水动力作用下对碎屑物搬运,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了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

这种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就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因此,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区,往往奇峰林立,地表水系缺乏,而地下水系比较发育。

(图1 喀斯特地貌)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当水中含有CO2时,或者PH值显酸性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氢钙溶于水之后,形成空洞,并逐步扩大。

按其发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几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1)石林
高温多雨
的热带气候条
件下,厚层质
纯的碳酸盐岩
地层中发育的
形体高大的沟
间耸岩。

多数
学者认为它是
热带石芽的一
种特殊形态。

石林之间有很
深的溶沟,沟
坡垂直,坡壁上(图2 路南石林)
有平行垂直凹槽,以中国云南的路南石林最为典型,相对高一般20米左右,大
者达50米。

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在有些喀斯特盆地里和喀斯特高原上, 满布的石芽和溶沟使地表崎岖不平,称为溶沟原野。

石林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被称为“世界喀斯特的精华”。

石林景区“雄、奇、险、秀、幽、奥、旷”兼具,这里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形成历史久远、类型齐全、规模宏大、发育完整,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

2)喀斯特漏斗
喀斯特地区溶蚀、
塌陷所形成的封闭或
近似封闭的、圆形或椭
圆形洼地,称为漏斗。

又称圆洼地、斗淋、溶
斗、灰岩坑、盘坑、盆
坑等。

根据形态可分为
井状、锥状、碟状三种。

受某些局部因素影响,
还可出现其它特殊形
式的漏斗。

井状漏斗特
征是斗壁陡直,直径小(图3 乐业天坑群)
于深度。

锥状漏斗斗口直径等于或略大于深度。

碟状漏斗是斗口直径等于或略大于深度。

碟状漏斗是斗口直径大于深度的浅平洼地。

1998年国土资源部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乐业县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时,发现一种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喀斯特漏斗群,又称乐业天坑群。

该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此地降水量大,为地下洞穴的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

3 )石芽和溶沟
喀斯特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所形成的沟槽间突起与沟槽形态,是喀斯特区山坡上和盆地里常见的一种凹凸不平的地形。

水的溶蚀和冲蚀,以及植物的作用,使岩石层面和节理处开始形成微小的沟槽,以及加深扩大的沟、小盆、斗和不规则坑等,统称为溶痕。

溶痕加深成为沟槽形态,称溶沟;
沟槽间的突起称石芽。

溶沟宽十余厘米至2米,深由数厘米至3米,长度不超过深度5倍者为溶沟,大于5倍者为溶槽,其底部往往被土及碎石所充填。

被溶沟分割残存的、高度不超过3米的石芽,常分布在斜坡上。

当石芽全被溶蚀残余堆积物──红土所掩埋,则称为埋藏石芽。

4)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

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
下径流一段距离
后,以泉的形式
排出地表。

随着
水温增高和水流
速度增大以及大
量藻类植物的作
用,形成了大量
钙华沉积。

钙华
中含许多杂质和
多种不同元素,
并且有水生植物
的影响,使得钙(图4 四川黄龙)
华呈现出多种色彩。

四川的黄龙景区就是这种地貌。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

[1]
3.中国著名喀斯特地貌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
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1)桂林山水
素有山水甲天下
的桂林,是我们祖国
的一颗璀璨明珠,她
以奇特的喀斯特地貌
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
胜地。

“山青、水秀、
洞奇、石美”的旖旎
风光,“山峰环野立,
一水抱城流”、
“水绕青山山绕水、(图5 桂林山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迷人景色,使得古今中外无数骚人墨客为之叹服、为之动情。

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2)武隆
武隆县隶属重庆
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
边缘,地处大娄山、武
陵山与贵州高原的过
渡地带,长江右岸支流
乌江下游峡谷区,由于
受碳酸盐岩与砂页岩
不同岩性分布的影响,
产生了喀斯特地貌独
特的喀斯特地貌数亿(图六武隆)年来孕育出了鬼斧神工般独特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境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融山、水、泉、
林、峡洞、桥、坑、缝于一体,集雄、奇、险、秀、绝于一身,“世界最大溶洞群——芙蓉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天生三桥、全世界口部面积最大的天坑——武隆开坑群以及世界最大的竖井群---武隆天星竖井群”,作为大自然造化留给人类的瑰宝,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

4.喀斯特地貌的利弊
喀斯特地貌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

如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使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喀斯特洞穴导致坝区、库区发生渗漏;采矿或开挖隧道时发生涌水;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地面的塌陷;路基或铁路建筑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

喀斯特区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

如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运动和贮存的良好场所,可利用洞穴作为地下水库,进行发电和灌溉;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宜于灌溉、饮用,且有承压性,便于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气体,在医疗上价值很大;喀斯特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最为丰富。

喀斯特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2]
参考资料:[1]马建民整理,《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
[2]中国土地学会:什么是喀斯特地貌?2005年07月05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