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情况一览表:年份 GDP(亿元) GDP指数 GDP增长率人均GDP(元/人) 美元/人世界排名1978 3645.2亿元 100.0 0.0% 381元 226 7 1979 4062.6亿元 107.6 7.6% 419元 2691980 4545.6亿元 116.0 7.8% 463元 309 7 1981 4891.6亿元 122.1 5.3% 492元 2881982 5323.4亿元 133.1 9.0% 528元 2791983 5962.7亿元 147.6 10.9% 583元 2951984 7208.1亿元 170.0 15.2% 695元 2991985 9016.0亿元 192.9 13.5% 858元 2921986 10275.2亿元 210.0 8.9% 963元 2791987 12058.6亿元 234.3 11.6% 1112元 2991988 15042.8亿元 260.7 11.3% 1366元 3671989 16992.3亿元 271.3 4.1% 1519元 4031990 18667.8亿元 281.7 3.8% 1644元 343 10 1991 21781.5亿元 307.6 9.2% 1893元 3551992 26923.5亿元 351.4 14.2% 2311元 4191993 35333.9亿元 400.4 14.0% 2998元 5201994 48197.9亿元 452.8 13.1% 4044元 4691995 60793.7亿元 502.3 10.9% 5046元 604 7 1996 71176.6亿元 552.6 10.0% 5846元 7031997 78973.0亿元 603.9 9.3% 6420元 7751998 84402.3亿元 651.2 7.8% 6796元 821 1999 89677.1亿元 700.9 7.6% 7159元 8642000 99214.6亿元 759.9 8.4% 7858元 945 6 2001 109655.2亿元 823.0 8.3% 8622元 1041 6 2002 120332.7亿元 897.8 9.1% 9398元 1135 6 2003 135822.8亿元 987.8 10.0% 10542元 1273 7 2004 159878.3亿元 1087.4 10.1% 12336元 1490 6 2005 183084.8亿元 1198.7 10.2% 14040元 1739 5 2006 211923.8亿元 1337.7 11.6% 16024元 2052 4 2007 249530.6亿元 496.9 11.9% 18868元 2553 31、对以上数据直观、客观的归纳、分析: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在改革期间的经济表现相当卓越。
分析人士总结8条原因(参考):1)农业改革先行;2)保持了国家完整统一;3)海外华人的投资;4)起点低的后发优势;5)计划生育控制了人口出生率;6)防止了俄罗斯那样的恶性通胀;7)没有像俄罗斯那样通过大规模廉价出售国有资产、创造超级富豪的方法来推进私有化,而是让非国有企业发展来自然取代国有企业;8)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变化:1)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较之1977年,有很大幅度增长。
增幅大大高于GDP,这可以理解为一些工作从过去的混乱,开始步入正轨的一个表现。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例高达31.24%,这个数字非常惊人。
可以把这理解为公有制计划经济的特点(参见注2)。
2)1979-1982年,连续四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9.96%,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73%,CPI平均值3.8%。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不仅远低于GDP增长,也低于CPI增长,实际负增长。
显示当时的财政政策,是黄老之术,让人民休养生息,培养民力。
而对于通过改革而释放出来的个体经济活力和财富,政府没有进行任何征收;对于同步逐渐恢复的国有企业和经济,税收的负担也实际上下降。
3)1983-1985年,连续3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19.31%,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8.32%,CPI平均值4.87%。
国家财政收入和GDP增长,大致保持相当。
显示当时财政开始从活力恢复的国民经济中抽钱,可能是为了来应对当时政府启动城市改革所需资金。
4)1986-1988年,连续3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18.62%,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5.56%,CPI平均值10.60%。
又回到了1978-1982年的状况,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远远低于GDP增长,甚至没有跑过物价水平,为实质负增长。
显示再度回到黄老道路,藏富于民。
5)1988、1989两年,连续两年出现严重通胀,1989年GDP实际上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亦然。
6)1990-1992,连续3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16.49%,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9 .35%,CPI平均值3.47%。
经济增长从89年的衰退中走出,开始加快;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也同步上升,但增长幅度仍大幅低于GDP增长。
7)1993-1995年,连续3年,借1992年1月小平南巡的东风,中国经济迅速升温。
出现连续3年的2位百分数的CPI上涨,CPI上涨年平均值高达16.30%。
名义货币计算,GDP增长平均速度达到30.03%,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21.49%,经济全面过热。
但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仍大幅度低于GDP增长超过8个百分点。
8)1996-2007年,连续12年,在CPI保持低位、11年中有6年为实际下降的情况下,CPI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80%的前提下,国家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速高达19.27%。
远远高于GDP平均增速13.02%。
2、数字告诉我们:这30年来,分两个阶段:整个改革开发中国快速发展的30年,根据上述逐年分析,可以发现,实际上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5年,为期18年。
以名义货币计,该阶段GDP年平均增长(算术平均,下同)17.76%,国家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11.87%,CPI年平均7.5%。
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显著低于GDP增速,差距为5.89个百分点。
1978年,财政收入占GDP比例高达31.24%,显示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民经济负担之重。
之后,国家财政对GDP占比逐年下降,占比年均下降1.21个百分点,到1995年达到最低点,为10.67%。
显示这一阶段的政策,是政府与民让利,藏富于民。
第二个阶段:1996-2007年,为期12年。
该阶段GDP年平均增长13.02%,国家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19.27%,CPI年平均0.8%。
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差距为6.2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对GDP占比,以1996年为最低点兼拐点,之后开始逐年上升,从1995年的10.67%,增加到2007年的20.80%,年均上升0.92个百分点。
显示这一阶段的政策,是政府与民争利,纳富于官。
不仅如此,在第二个阶段的最近5年中,也即2003-2007年,剔除物价因素,GDP增长年度速度基本平稳,均保持在12-13%左右;而国家财政收入5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4.97%、17.47%、18.28%、22.90%、25.50%,呈现明显的增速不断上升的态势。
显示国民财富不仅在向政府集中,而且在加速集中。
3、两个阶段数字的不同,代表了政策和路线的转向:两个阶段,国家财政收入增速和GDP增速的差别,出现明显不同,国民财富的流向也因此截然两异。
显示两个阶段,政府的经济发展主导思想和国民财富分配路线已经完全不同。
在前一个阶段,1978-1995年实行的路线,我将其称为“赵/紫/阳路线”(简称“赵路线”)。
在第二个阶段,1996-至今,实行的路线,我将其称为“朱/鎔/基路线”(简称“朱路线”。
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折点,在时间上对应着1994、1995年;在具体路线和政策上对应着以“1994年财税制度改革”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路线转向(注7)。
转向之后的朱路线,其首要经济成果,就显示在:国家财政收入增速和GDP增速的比较,从第一阶段的年度平均低5.89个百分点;一变而为第二阶段的年度平均高6.2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收入占比,从1995年的的10.67%,增加到2007年的20.80%,增收占比为GDP的10.13%。
以2007年GDP总值246619万亿计,国家财政收入为5万亿,其中因为朱路线所导致的增收效能为约近2.5万亿。
4、根据数据和趋势,看看未来:同时,我们亦不妨展望一下未来,若财税政策不实行根本变革,仍然按照现形政策和方式运行:以第二阶段的平均速度计(剔除CPI物价因素,GDP年平均增长12.22%,国家财政收入年增长18.47%):到2015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将为32%,超过改革开放启动时1978年的水平;2020年,这一占比将超过40%;2024年超过50%。
进而,鉴于从2003到2007的5年间,财政占比的增长速度仍在不断加快。
即便假定按照2007年的速度水平(剔除物价因素,GDP年增长12.97%,国家财政收入增长25.50%)不再加速:到2011年,财政对GDP占比便可达30%;2016年越过50%;2022年,达到100%,届时所有国民产出将被国家财政全部征收。
5、当前的政策,将难以为继:按照2007年的速度,到2016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将越过50%;2022年即可达到100%。
很显然,这样的政策,绝对不可持续。
可叹的是,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将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作为经济运行质量良好的象征(注8)。
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财税分配制度的后果,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
由于朱路线的全面实行,在第二个阶段,伴随着国家财富大幅度向政府集中的同时,衍生出一系列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后果。
而hu-wen执政以来,“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政策的提出,实际上就是针对朱路线索导致的这些政治和社会后果。
治病要循根本,不彻底改变以“财富向政府集中”为主旨的朱路线,改变整个财税制度和分配制度,这些问题就不可能解决。
6、中国数据和美、日、德的简单比较:中国当前财政占GDP比例,可与美、日、德等西方经济大国相比较。
2007年,美国财政税收占GDP比例为18%(陈志武);日本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低于10%。
早在2006年中国财政收入就已经超过日本,而同年日本GDP是中国的2倍以上。
与欧洲比较,2007年,德国联邦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约为5500亿欧元,GDP为2.38万亿欧元,财政占GDP比例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