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云内部讲话》读后感

《马云内部讲话》读后感

《马云内部讲话》读后感读完马云内部讲话,感慨最深的就是马云讲话的艺术。

听过马云演讲的人都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马云的幽默与智慧往往都隐藏在其含蓄、自嘲的口吻中——幽默不失智慧,含蓄不失真诚,中庸不失真实,自嘲不失品位。

马云思维敏捷,能说会道,他的语录恰如其人:独特、简练、风趣,却又富含哲理。

他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他说到哪里,人们就听到哪里。

他之所以成为当今青年人的精神导师,成为偶像级人物,与他的说话之道是分不开的。

总结马云的内部讲话语录,我们可以发现马云有三个说话的妙招:一、聊情感西方儿童教育学中有一个观点: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听不进任何人的话。

此时任何正确的说教和批评都只会产生距离和怨恨。

反之,如果孩子们认为你理解了他们的情感,就会得到他们的热烈回应,甚至不计较你说的内容是否正确。

领导者和员工的关系也是如此。

过于理性的讲话往往都缺乏打动内心的力量,能触动人内心的言语常常饱含深情。

虽然情感并不能保证人们一定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行,但人们却心甘情愿为之付出。

在这一点上,马云非常高明。

他的每一次讲话,都巧妙地先建立情感共鸣,让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听得进他的话。

放下架子,拉近距离马云的外貌很有特点,因此常常拿自己开玩笑,形容自己“丑”,是一个“普通人”。

这很容易拉近与大众的距离。

马云讲话时常常是站着面对听众,这容易观察听众的反应,也容易通过走动和肢体语言消除距离感。

他的开场白就像一群朋友面对面在聊天:◆谢谢大家,听大家在讨论,很开心,很多想法都在撞击我。

◆不好意思,让大家等了很久,说好四点半的。

很多企业领导者在作内部讲话时,常常四平八稳地坐在主席台,一开头就是: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正式感是有了,但沟通的欲望却消失了。

一场说教开始了,殊不知说教最容易让人和人之间产生距离和怨恨。

真情实感,制造共鸣。

马云讲话的特点是从不念稿,多用口语化的短句,随时有临场发挥,这样的台风更容易在员工中建立信赖和认可,让他们相信讲话者的诚意。

谈到老员工时,马云说:“你们是阿里巴巴最珍贵的一批脊梁,很多人看到你们还留在公司,心里就有底气。

我也是如此。

如果我到各个办公室看到的还是你们这些脸,就知道阿里巴巴还会扛得过去。

”这是一句非常动人的话。

确实,当新员工看到公司遭遇压力和危机时,如果看到老员工还在有条不紊地工作,心里就会踏实下来。

谈到为盛名所累,马云说:“今天的名越多,对我的灾难越大,去酒吧,跟人家搭讪,都没有机会了,这是很残酷的。

”这也是一句很真实的话,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上,容易获得员工的同情,化解彼此间的距离感。

谈到业绩不好,马云说:“2007年初,我对自己去年的工作是不满意的。

我已经跟董事会提出我2006年的奖金为零。

我干得最辛苦,但是没有干好,我们只为结果付报酬。

”很实在也很诚恳,也传递了阿里巴巴的价值观,只为结果付报酬,从马云做起,你也一样。

直面问题,绝不逃避要让员工觉得自己真诚,最好的方式就是讲真话。

这一点马云也做得很出色。

对新员工,马云反复讲:“对每一个来阿里巴巴的员工,我都会告诫他们,这里没办法保证你升官发财,但可以保证你一定会非常辛苦。

”马云不用开空头支票的方式买员工的忠诚度,相反则是实话实说,以此赢得员工的信任。

2006年,马云在内部讲话中说:“最近我们看了很多文章,百分之九十都是骂我们的,还有百分之十是我们自己写的。

跟我判断的一样,大家不要吃惊。

确实有对手请了四五家公关公司天天给我们写不好的文章。

说我们今天要破产了,明天要走到边缘了,后天又要怎么样了。

有些文章我都很想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高一下抗击打能力。

”马云没有回避问题,而是主动让员工知道自己已经了解到的问题,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让员工看淡这些攻击,稳定军心,用业绩回击对手。

可以想象,如果马云因为担心提到这些会动摇军心,捂住不讲,结果反而让大家无故产生多余的担心,没有问题也会被传出问题。

马云对员工提出期望时往往采取三阶段发言方式:解释担心的原因,说出内心的想法,以及希望看到的行为改变。

这种沟通的效果非常好。

二、聊梦想擅用“光环语言”,锻造共同梦想。

一个公司的目标需要最高领导者不断提醒才能被牢记,如此员工才不会迷失,并逐渐成为企业文化的基石。

领导者经常要作内部讲话,但“言多必失”,讲话越多,越容易被员工记住的是前后观点不一致的地方。

也许你去年的豪言壮语,今年就是员工私下的笑话段子。

但因此去努力记住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使其尽量前后一致或在逻辑上自洽不仅困难,也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从马云内部讲话中,可以看出他非常明白企业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发展模式,企图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对员工讲话是无效的,所以他提出阿里巴巴的管理哲学是“拥抱变化”。

马云面向创业18人的牢骚会,和后来面向全体员工的讲话是完全不同的。

而他言论中一些前后不一致的说法也有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因为此一时彼一时。

马云不仅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人群讲不同的话,而且在不同阶段讲不同的话。

早期马云为促进阿里巴巴的发展,经常讲一些豪言壮语以高调吸引眼球,让企业见诸媒体报端。

如今阿里巴巴已成巨头,马云则讲话不多,偶有发言也多属低调响应,这和早期的策略完全不同。

坚守创业价值观很多企业领导人的内部讲话,诚意也有,文采也有,激情也有,但次数多了效果就呈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因为员工发现领导者讲话的主题越来越偏离创业的宗旨,越来越纠缠于具体的经济指标,自然就无法认同领导者的豪言壮语。

在公司内部,马云的讲话虽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非常好地坚守他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马云强调:“价值观指导我们走正确的方向,KPI让我们正确地做事。

”从马云早期到最近的讲话中,他的确始终在强调这样一个价值观: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通过紧紧围绕核心价值观,马云的讲话找到了灵魂,变的是话题,不变的是主题。

马云还喜欢反复强调公司的目标是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这也是其高明的地方,不断宣讲公司的目标,且是一早就定下的大目标,而不去谈具体的细节和短线的战术目标。

马云非常清楚,一个公司的目标需要通过最高领导者不断提醒才能激励大家,并被牢记!通过不断强调出发时的目标和定位,员工才不会迷失,并逐渐成为企业文化的基石。

但很多公司领导者则是年年提新目标,年年目标大变样。

创造梦想共同体。

唯有有明确目标的行动才能让大家的改变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马云在谈论目标时非常强调“大目标”,也就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他说:“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很难有机会参与商业模型的转移,但我们九年走过了普通公司二十五年的历史。

”如何让员工愿意为梦想奋斗呢?马云首先有效地使用了“抱团效应”。

马云在讲话中总是强调团队,而且是用非常具体的数字强调团队,他不会说你加入了一个团队,而是让你意识到现在和将来会有多少人会选择这个团队!◆ 2007年2月,在集团年会上马云说:“我们公司还不大,才五千人,我们会到十万人,会到十五万人,现在才是八年的公司,我们还有九十四年要走。

”◆ 2007年12月,马云在内部讲话时说:“中国互联网公司里从事电子商务的人才是一万两千人,阿里巴巴拥有了八千人。

一万两千个电子商务人里我们有八千人!”◆ 2008年4月,马云又说:“我们今天是九千名员工,我认为阿里巴巴十年内会变成十五万名员工!”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总觉得站在人扎堆的地方才不容易犯错。

马云巧妙地用企业规模来提醒员工,如果你离开团队也许就离开了一个能创造梦想的地方。

不仅这样,马云明白人可以为梦想奋斗一辈子,但很难为眼前看得见的利益奋斗很久。

所以马云充分利用“梦想效应”来推迟满足感。

对刚刚入职的员工,他要求沉下心做三年,了解公司文化再提建议,那时他会认真听。

对入职满五年的员工,他提醒大家还有97年的路要走,阿里巴巴要做102年的企业,你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十年陈”员工?对创业元老,他和他们一起以身作则,放弃创始人身份,重新以“普通人”为梦想打拼。

西方儿童教育学认为,对孩子努力的行为进行赞扬,而非对结果进行评价,孩子才不会总向其他人寻求认可,如此更可能对艰难的任务坚持不懈。

马云总是肯定员工付出努力的过程,然后再提出一个长远目标,并通过花样翻新的方式让大家保持对梦想的新鲜感。

马云别出心裁地提出做一家102年的企业,在好奇中你就牢牢记住了马云的梦想和要求:你们在参与历史!在创业时提出一个伟大的目标并不难,但几无用处,除非你能像马云那样,让这个目标也成为员工的梦想。

使用“光环语言”。

在马云的讲话中,常常出现如下词汇:梦想、伟大、使命、责任、历史、希望、团队、文化、时代、价值观……这些词汇都有一个特点:宏大叙事。

这样的词汇可以激发人内心的使命感。

“光环语言”的另一个好处是,内涵和外延的容纳度特别高,存在模糊空间,大家可以任意理解成符合自己内心需要的解释。

看看马云是怎么说的:◆我们要建设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

◆我们要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我们是平凡的人,在一起做一件不平凡的事。

马云一直采用的是“我们一起做什么”的句式,而不是“我领导大家一起做什么”,这让人产生一种感觉,我们真的正在参与创造历史,普通人一辈子能有多少机会参与伟大的事业呢?想想就令人激动!马云通过内部讲话一直在暗示团队成员,你们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这个平台叫梦想,就在阿里巴巴。

当马云要为员工树立愿景时,他用“伟大”;当马云谈到自己的必胜信心时,他用“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当马云要激励大家时,他用“一路狂奔”。

马云的语言非常明确、具体,有挑战性,让你仿佛看到他描述的场景,澎湃的信心,内在的激情。

用口语化的方式,正能量有光环的词汇,突出团队的使命感,成为马云讲话的一大特色。

三、讲故事、做预言莫言说,我就是一个擅长讲点故事的人。

但会讲故事可不简单,一个好故事能引人思考,调动每个人大脑里本来就有的思维记忆,建立心理共鸣。

抽象理念故事化马云不喜欢用专业词汇表达观点,更喜欢口语化和生活化的语言。

他在讲话中会给员工讲自己接触过的大人物的小故事,他讲过克林顿的沟通技巧,讲过孙正义的投资理念,都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展示。

企业规模大了以后,很容易犯僵化的毛病。

对此,他讲了一个故事:“70年代末我在杭州学英文,在西湖边上,老外说你们广播操很好,我就教他们广播操。

教完之后我回过头来看看,他们也回过头看一下,我一笑,他们也一笑,我弯了一个腰,他们也弯了一个腰。

第二天表演,所有人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所有人都转回头,笑了一笑,弯了腰。

这就是习惯。

当时做这个动作时傻傻的,于是越来越傻,越搞越大。

”谈到行业的未来前景,马云没有调用咨询报告,又讲了一个故事:“2000年信息产业部做了一份报告,请了六个咨询师,大家预测2005年中国手机用户能达到多少,其中最大胆的一个报告预测的是6000万台手机,信息产业部把这个报告扔到垃圾桶,怎么会有6000万?但2007年的数据是3.6亿台手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