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弹力产生的原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学习难点:使用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策略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
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
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以上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五、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橡皮泥、钢尺、铁丝等。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依据教学目标、以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记忆为出发点,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
《弹力》学情分析
从教材体系上看,学生已学习过力的基本概念、并且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关于弹力的生活事列,如弓箭、气球、跳板等等,为学习弹力打下了基础。
并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对于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
弹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但学生对弹性、弹性形变没有全面的理解,所以对弹力的教学应循序渐进。
《弹力》效果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实际内容引入,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通过设计合理的探究内容,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弹力》教材分析
《弹力》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2节内容。
弹力是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了力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的一种性质的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之一。
本节由“弹力” “弹簧测力计”两部分构成。
教科书的设计是通过对弹性和塑形的感知入手的。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力学测量的基础,对于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浮力等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力的初步认识,为今后学习力学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节课通过实例,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认识到弹力存在;在实验探究力与形变的关系之后,又回到了弹力应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弹力对生活的影响。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采用边探索边思考的方式学习。
尤其是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这一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和交流总结使用方法等。
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的情况是很多的,这种科学探究精神和对未知事物探索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从教材体系上看,学生已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并且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关于弹力的生活事列,如弓箭、气球、跳板等等,为学习弹力打下了基础。
并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
弹力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学习摩擦力的基础更是力学部分的基础,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知识外延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弹力》评测练习
1.下列情况中,具有弹力的是()
A.弹簧
B.橡皮筋
C.拉弯的弓
D.皮球
2. 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间不相互接触,也能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C、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D、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互相挤压发生弹性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
3.某一弹簧测力计在使用之前,指针指在0.3N的刻度上,某同学没有校零,就用该弹簧测力计测一个4N的力,测得结果是________N。
4.某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物体的重力时,错将物体挂在了拉环上,
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0.0N,则物体的重力为()
A.一定等于10.0 N
B.一定小于10.0 N
C.一定大于10.0 N
D.以上判断都不正确
5.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甲重16 N,乙重12 N,静止时不计弹簧测力计自重,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A.16 N
B.12N
C.28N
D.4
《弹力》课后反思
课上,我首先想到利用多媒体播放普通跳高和撑杆跳高的图片,力图从生活实践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果然,学生觉得非常有趣,使得学生直观感受到弹力以及弹性形变,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
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就引入了课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突破难点,我课前让学生做足了准备工作,同学们自己带了实验器材,例如:橡皮筋,弹簧,钢尺,气球,橡皮泥等,我也为大家准备了弹簧测力计。
让学生们能够自己亲自动手去按一按,压一压,感受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总体来看,本节课效果较为明显,学生对于弹力的理解很透彻,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也掌握的很好。
但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探究实验中,如果可以在设计一些实验,例如:可让学生体验匀速拉动物体,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将会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充实。
我还可以让学生测量一根头发的拉力是多少,简单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健康头发的弹力大概是多少。
习题的设计还可以挖掘的更深入一些。
另外,我对学生的对多方面的评价比较差,没有对优秀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
另外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的活动。
让学生用所提供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实验开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单位,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是为了体现物理教育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弹力》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
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会测量力的大小。
课标分析细化:
1.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让学生知道弹力的定义,并知道任何有弹性的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都可以产生弹力。
2.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