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京华城校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12月阶段测试及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京华城校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12月阶段测试及答案

八年级(上) 物理阶段测试 19-12(时间:100 分钟)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24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清代诗人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其中 “白日不到处”主要涉及的物理知识是( ▲ ) A .光的直线传播B .光的反射C .光的折射D .光的色散2.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手影B.对着镜子画脸谱 C .海市蜃楼D .雨后彩虹3.下图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BCD4.从岸边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与实际位置不同.下列模型能解释此现象的是5.蝴蝶研究专家章丽晖在茅山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他先用相机拍摄了蝴蝶休憩的照片甲,为了拍摄照片乙,应( ▲ ) A .相机适当靠近蝴蝶,镜头略向前伸 B .相机适当靠近蝴蝶,镜头略向后缩 C .相机适当远离蝴蝶,镜头略向前伸 D .相机适当远离蝴蝶,镜头略向后缩( ▲ )6.如图所示是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块平面镜均相对水平面倾斜 45°角.现有一艘军舰位于与平面镜 1 等高的正前方,则人眼看到军舰所成的虚像位于( ▲ ) A .与平面镜 1 等高的正前方 B .平面镜 1 的正上方 C .与平面镜 2 等高的正前方 D .平面镜 2 的前上方7.如图所示的鹦鹉在太阳光下可以看到,嘴是红色的,腹部是白色的,而尾部是绿色的. 在漆黑的房间内,小华在红光下观察该鹦鹉( ▲ ) A. 嘴和腹部是红色的,尾部是黄色的 B. 嘴和尾部是红色的,腹部是黑色的 C. 嘴和尾部是黑色的,腹部是红色的 D. 嘴和腹部是红色的,尾部是黑色的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线是真实存在的 C.光的传播需要时间D.光的传播速度是 3×108m/s9.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以下对于“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的情况是图中的( ▲ )AB CD11.小明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烛焰、透镜及光屏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 ) A. 一定小于 8cm B. 一定大于 20cmC. 一定在 8cm 到 10cm 之间D. 一定在 10cm 到 16cm 之间12.图中,N 是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暗盒,盒内有水平向右的平行光,P 为暗盒右侧平面上的一个圆孔,M 是一个与暗盒右侧平面平行的相隔一定距离的光屏.若从外径与圆孔 P 相同的厚平板玻璃、凸透镜、凹透镜这三个光学器件中取一个嵌入圆 P 中,发现在光屏上重新呈现一个比圆孔 P 大的圆形光斑,则嵌入圆孔P 的那个光学器件( ▲ ) A.只能是凹透镜B.只可能是凹透镜或厚平板玻璃C.只可能是凹透镜或是凸透镜D.凹透镜、凸透镜、厚平板玻璃都有可能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 76 分)二、填空题(本题有 9 小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13.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即 ▲ ,以实现对电视的控制;对于流入市场的假币,人们常借助验钞机发出的 ▲ 来辨别真伪.14.一小鸟在湖面上水平飞过,若水深 10m ,小鸟距水面 6m ,则映在平静湖面的小鸟的“倒影”距湖面 ▲ m ,该“倒影”是小鸟的 ▲ (影子/实像/虚像),小鸟离水面越近,该“倒影”离水面越 ▲ (远/近).15.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平面镜水平放置,白纸板放置时要和平面镜▲ ;图中反射角度数为 ▲ ;此时, ▲ (能/不能)得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总是垂直的结论.第 15 题图第 16 题图第 17 题图16.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底,眼睛在 A 处恰好看不到它.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 A 处又能看到“硬币”.这是因为光从 ▲ 斜射入 ▲ 中时发生了光的 ▲ 现象.17.如图所示,OA 、OB 和 OC 是射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三条光线,则折射角为▲ 度,界面的▲ (上/下/左/右)侧是玻璃.18.学生上课时能从不同角度看清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发生了▲ (镜面反射/漫反射),而部分同学因为“反光”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发生了▲ (镜面反射/漫反射),漫反射▲ (遵循/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9.利用直立杆的影子可以辨别方向,让杆立于 O 点,在正午前后将杆顶的影子每间隔15 分钟分别记下,如图甲所示,并画出其轨迹,若轨迹上有上午某时刻的 A 和下午某时刻的 B 点,如图乙且 OA=OB ,则 A →B 方指向为 ▲(东/南/西/北),若 C 点离 O 点最近,则 O →C 指向 ▲ (东/南/西/北).第 19 题图第 20 题图20.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从 A 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 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 B 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1)A 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 (虚/实)像;(2)A 点与水面相距 3m ,则 A 与它在水中的像 A ’之间的距离为 ▲ m ; (3)若光斑 B 向右移动了 0.5m ,说明水位 ▲ (上升/下降)了 ▲m , 21.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v 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 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 ▲ cm 以内;把物体从距凸透镜8cm 处移动到距凸透镜32cm 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 (变大/变小/先变大再变小/先变小再变大).第 21 题图 第 22 题图 第 23 题图22.眼球的结构类似于 ▲ (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把来自外界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 ▲ (倒立/正立)的像,小明同学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形成了如图中 ▲ (甲/乙)所示的近视眼,应当戴 ▲ (凸/凹)透镜进行矫正. 23.微信支付宝扫码是现在流行的支付方式.如图所示,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摄像头相当于 ▲ (凸/凹)透镜,某次扫描二维码时,二维码的左右两边都没有显示在手机屏幕上,要显示出完整的像,应将手机 ▲ 二维码(远离/靠近).A三、解答题(共 46 分) 24.(6 分)按要求作图:(1)在图中作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 MN 中所成的像A ′B ′;(2)如图所示,BC 为某光线经过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与 BC 对应的入射光线和光线 BC 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3)完成两条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路.MBN(1)(2)(3)25.(8 分)如图是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 .(2)我们应选择较 ▲ (厚/薄)的平板玻璃来进行实验;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 (亮/暗)的环境中进行.(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M ,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红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 M 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实验时,小红同学应在▲ (M/N )侧观察蜡烛 M 经玻璃板所成的像.(5)移去后面的蜡烛N ,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 (能/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像(实/虚).(6)小红在做此探究实验时,只做了一组数据就得到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你认为小红下一步应该怎样做▲A.整理器材,完成实验.B.改变发光的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再得到几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26.(6 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尺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 .(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 O 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 (顺/逆)时针方向转动.(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 测量 ON 两侧的∠i 和∠r ,将数据记录在上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 FO 方向射到O 点,光将沿图中的 OE 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 .(5)若将右半边纸板向后折,则在纸板上将 ▲ (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 (在/不在)同一平面上.27.(7 分)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 (实像/虚像);其成像的原理是▲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2 分)A .三角形光斑B .圆形光斑C .烛焰的正立像D .烛焰的倒立像(3)从图中人眼的观察方向看过去,将蜡烛在人前方顺时针旋转,则人眼看到的塑料薄膜上的像是▲ (顺/逆)时针旋转的;(4)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将蜡烛适当向 ▲ (左/右)移;(5)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地上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主要原因是▲.28.(6 分)如图 1 所示,将透明的薄壁方形水槽(厚度可忽略不计)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束细光束,小彬通过缓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探究光的传播现象.(1)图 1 水槽中未注水时可在侧壁上 A 处得到一个光点,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光点移至 B 处,这是由于光在水面处发生了光的 ▲ 现象,此时入射角 ▲ (大于/等于/ 小于)图 1 中的角θ;(2)为使B 处的光点移至 C 处,应 ▲ (增加/减少)水槽中的水量,若 BC 间距离为 2cm ,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Δh ▲ (>/=/<)2cm ;(3)如图 2 所示,小彬将激光笔移至虚线框内朝水槽底部照射,为使光束第一次从水面射出后沿 DE 方向传播,则激光笔照射的方向应满足的条件是 ▲ ,且激光笔照射在水槽底部的位置必须在区域 ▲ (①/②/③)内.29.(9 分)小芳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她按如图甲装配仪器(图中 F 点是焦点,H 点是 2 倍焦距处,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 10cm ),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1)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适当向 ▲ (上/下)调,此时光屏上的像是倒立、 ▲ (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接着她把蜡烛移到 A 点,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 移动(左/右);(2)若想从光屏这侧透过透镜看到蜡烛正立、放大的像,此时应将物体放在 ▲ (H/A/F/B )点.(3)完成实验后,某同学拿一个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并调节光屏,使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 )(2 分)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4)小明用 9 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 ”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装置如图丙所示.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 )(2 分)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5)将光源“F ”放在 15cm 处,其大小如图丁(A )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可能会是丁图中的 ▲ .30.(4 分)物理兴趣小组想知道某只透镜的焦距 f 为多少和成像规律,做了以下实验:(1)他们将镜面垂直于阳光,在透镜下面放上白纸(纸、镜平行),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 s/cm 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 t/min ,绘出图线甲,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 f 为 ▲ cm ;(2)接着将透镜及蜡烛、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图乙),做成像实验,记录每次成实像的物距 u ,像距 v ,物像间距 L (u+v ),绘出图线丙(以 f 为长度单位),由图可知,要想成实像,蜡烛与光屏的间距应满足 L ≥ ▲ (用 f 表示).(3)晓红同学将爷爷的远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远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 应将光屏向▲ (靠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4)物理学中,有一个凸透镜成像的“新概念”,如图乙: 结合丙图可知,当物距 u =3f 时,n =▲.物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二、填空题(本题有 9 小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13._红外线_ 紫外线14. 6 虚像近15.垂直45°不能16.水空气折射17. 60 右18.漫反射镜面反射遵循19.东北20.虚 6 下降0.2521. 8 变小22. 照相机倒立乙凹23.凸远离A三、解答题(共 46 分) 24.(6 分)MBN25.(8 分)(1)确定像的位置(2) 薄暗(3) 像和物大小相等(4) M(5)不能 虚 (6) B26.(6 分)(1) 量角器 (2)顺(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光路是可逆的(光路的可逆性)(5) 不能在27.(7 分)(1) 实像光的直线传播 (2)( D )(2 分)(3) 顺(4) 右 (5) 树叶缝隙到地面距离不同28.(6 分)(1) 折射小于 (2) 增加>(3)平行于 DE②29.(9 分)(1)上缩小右 (2) B(3)( C )(2 分)(4)( D )(2 分)(5) D30.(4 分)(1) 12 (2) 4f (3) 右 (4) 0.5(或 1/2)。

相关主题